APP下载

心理契约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实证研究
——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

2015-01-04蔡聪裕

关键词:社员契约分量

余 旋 蔡聪裕

(1.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7;2.闽江学院中文系 福建福州 350108)

·教育与心理·

心理契约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实证研究
——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

余 旋1蔡聪裕2

(1.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7;2.闽江学院中文系 福建福州 350108)

本文采用自编的心理契约问卷,对福建师范大学248名社团成员心理契约的责任义务履行情况及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社员心理契约的效能整体呈中等以上水平,社团分量表得分低于社员分量表,这两份量表中的人际维度得分均高于其它维度。(2)社团责任义务与社员责任义务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同时年级、担任职务、社团性质在心理契约量表的不同维度上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3)心理契约的社团分量表和社员分量表中四个维度之间既存在平行关系,也存在交叉影响。

高校学生社团;心理契约;社团建设与管理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要求,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和章程,自发组织起来的松散型群众性组织[1]。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尤其是学分制的施行,打破了班级建制,必然增加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难度,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而学生社团凭借其群体目标的一致性、成员组成的广泛性、活动方式的灵活性、活动内容的多样性、组织发展的动态性、人际交往的直接性以及价值追求的独立性[3],不仅成为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素质的重要组织载体,更是发挥着繁荣大学校园文化、孕育大学新思想的重要作用。为此,学生社团在高校已不再处于边缘化的组织形态,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抓手及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角色。然而,现行学生社团存在着价值目标模糊、管理机构涣散、活动随意性大、计划实效性差、组织承诺感低等问题,学生社团在可为与作为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严重影响了其“第二课堂”作用的发挥[4]。加之,社团的各项硬性规章制度无法满足大学生教育消费性和情感依靠性的需求,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日益成为大学教育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学生社团作为一种组织形态,以往的研究多是从制度化文本契约的管理视角来探讨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的。另外,心理契约理论应用研究更多地集中于雇佣关系下的“组织-成员”关系,以非经济雇佣导向下的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研究在国内少之又少。笔者认为,自觉的、个体化的、动态性的心理预期以及双边的责任义务承诺与社团组织管理、建设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引入一种具有柔性的情感管理方式,与“有为”的硬性管理相辅相成的心理契约,对社团和社员的一些态度和行为施加积极的影响,可以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通过开展针对高校学生社团与社员之间心理契约的实证研究,掌握福建师范大学社团与社员之间的心理契约现状,不仅可以加强心理契约在社团与社员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影响分析,并且能够进一步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第一手资料,为高校学生社团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路与支撑。

一、研究设计

1.概念界定

关于心理契约的概念和结构维度,目前学术界各学派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争议,加之国内学者对高校学生社团社员心理契约的研究较少,也就造成了高校学生社团社员心理契约的内容和维度尚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笔者认为,心理契约作为反映组织和成员间双边关系的一种特殊契约关系,应该由组织和成员双方相互作用而共同构成。因此,本研究采用的是谢菊兰对高校学生社团会员心理契约的定义和四因素结构模型来研究。学生社团心理契约指的是在双向视角下,大学生社员在与社团的关系中,对社团及其自身应承担责任义务的一系列主观认知,主要包括社团责任义务和社员责任义务两个方面[5]。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社团社员心理契约按照认知角度的不同把高校学生社团心理契约分为“社员责任义务”和“社团责任义务”两个分量表,每一分量表又都包含“规范型责任”、“人际型维度”、“发展型维度”和“理念型维度”四个维度。

2.研究对象与方法

福建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是直属于校团委领导下的引导全校学生社团行使管理、协调、指导、监督等重要职能的群众性组织。其下共设53个校级学生社团,其中有11个体育运动类社团、15个文化艺术类社团、12个实践服务类社团及15个学术科技类社团,总人数已达几千人。鉴于调查对象(社员)总体范围大、区域的分散性、类别层次明显等原因,因此,本研究采用的是多段抽样方法。首先,以福建师范大学社团联合会所有社团为抽样框,分层随机抽样抽取18个社团,按照样本容量与样本抽样框的比例随机抽出4个体育运动类社团、5个文化艺术类社团、4个实践服务类社团及5个学术科技类社团。然后,在抽中的社团里,以社团成员花名册为抽样框随机抽取15名社员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共发放问卷270份,有效问卷248份,问卷有效率91.85%。其中男生109人、女生139人;大一社员180人、大二社员48人、大三社员20人;文科类学生140人、理工科类学生108人;担任协会(副)会长、社团(副)团长的社员13人,协会、社团各部门负责人37人,没有担任管理职务的干事198人;体育运动类社员56人、文化艺术类社员68人、实践服务类社员58人、学术科技类社员66人。样本分布如表1:

表1 样本分布情况

续表1

3.测试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测试工具是高校学生社团社员心理契约问卷。该问卷由两个部分组成:(1)被测对象的基本情况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年级、专业、担任职务及其加入社团性质;(2)学生社团社员心理契约调查量表。该量表是在参考谢菊兰编制的高校学生社团会员心理契约问卷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自己的访谈编制而成。量表采用LIKERT五点等级评分法,共有40个项目,包括社团责任义务和社员责任义务两个分量表,每个分界面各20道题项,均包含规范型(6题)、人际型(6题)、发展型(4题)和理念型(4题)四个维度。规范型维度是基础,以利益交换为基础,明确、具体、基本的相互责任义务;人际型维度指的是社会情感需求,以创造良好人际交往环境为基础的责任义务;发展型维度是以目的为导向指向未来,以相互促进彼此发展为基础的责任义务;理念型维度是一种具有双向性和自发抉择性,以追求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的可信承诺和共赢行为。

表2 高校学生社团社员心理契约克伦巴赫(Cronbach’s Alpha)系数

由表2可知,社团责任义务分量表和社员责任义务分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940、0.965,均大于0.80,这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表3 高校学生社团社员心理契约KMO and Bartlett’s Test

表4 高校学生社团社员心理契约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续表4

在表3中,心理契约的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显示: “社团责任义务”分量表中,KMO统计量为0.915,Bartlett’s Test中卡方近似值为1324.326,自由度为119,显著性概率为0.000;“社员责任义务”分量表的KMO统计量为0.937,Bartlett’s Test中卡方近似值为1284.293,自由度为104,显著性概率为0.000(少于0.05),可以看出两个分量表的KMO值均适合作因素分析。同时,两个分量表的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也都拒绝了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矩阵的原假设,各变量并非各自独立。这就表明,问卷的两个分量表都非常适合作因素分析。

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时,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如表4所示,两个分量表的所有项目在其对应因素上的负荷均大于0.50,且均呈现比较清晰且易于解释的四因素结构。其中,“社团责任义务”量表中的四因素累计方差解释率为88.407%,“社员责任义务”量表中的四因素累计方差解释率为89.493%。这些表明,高校学生社团社员心理契约的四因素结构稳定,信度、效度指标均符合大规模实证调查研究的要求。

4.测试与统计方法

为尽量控制测量误差,保证测试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测试实行个体施测、匿名评分、当场回收,并在施测前对被测对象进行讲解测试的目的和方法,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一项内容作出独立的评定。然后,剔除无效问卷,校对无误后,统一采用SPSS13.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基本的描述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二、结果

1.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5中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社团社员心理契约的均值为3.1193,这表明社员的心理契约效能整体呈现中等以上水平。一方面,从分量表来看,高校学生社团的责任义务得分低于社员的责任义务,其均值分别为2.9930和3.2457。另一方面,从测量维度分值来看,社团人际维度和社员人际维度的均值分别为3.0502和3.3367,均高于其分量表中三个维度的分值。

表5 高校学生社团社员心理契约及分量表各维度的平均值及标准差

2.人口统计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对于学生社团社员心理契约及各维度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性,本研究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性别进行分析,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年级、专业性质、担任职务、社团性质进行考察,并采用LSD显著性检验法对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分析结果如表6:

表6 高校学生社团社员心理契约人口统计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续表6

首先,性别和社团成员的专业性质在学生社团社员心理契约及各维度上Sig值均大于0.05,所以,它们之间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其次,年级在社团社员心理契约、社团责任义务分量表及其规范维度、人际维度上的Sig值分别为0.002、0.039、0.031和0.029,均小于0.05;同时,社员责任义务分量表及其四个维度在年级的Sig值分别为0.037、0.022、0.025、0.037和0.039,也都小于0.05,这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最后,社员担任职务在社团社员心理契约、社团责任义务分量表、社员责任义务分量表及两分量表的发展维度、理念维度上的Sig值均小于0.05,这表明它们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社团性质在社团社员心理契约、社团责任义务分量表及其规范维度、发展维度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3.相关分析

高校学生社团与社员两者之间的责任义务关系是高校学生社团社员心理契约的最核心内容,由于互惠原则,社员认知到的社团组织为自己承担的责任义务,会影响到他们作为社员一方对社团所承担的责任义务。本研究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来研究高校学生社团社员心理契约中社团责任义务与社员责任义务之间的相关性。由表7中的结果显示,社团责任义务分量表与社员责任义务分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567,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并且社团责任义务分量表四个维度与社员责任义务分量表四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298和0.695之间,显著性概率P均小于0.01,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表7 高校学生社团社员心理契约社团责任义务与社员责任义务的Pearson相关分析

4.回归分析

对“社团责任义务”与“社员责任义务”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考察,以社团承担的四种维度作为自变量、社员承担的四种维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对于“社员规范维度”而言,社团责任义务的四种维度共同解释变异量的16.2%,其中社团的规范维度和发展维度的预测力达到显著性水平;对于“社员人际维度”而言,社团责任义务的四种维度共同解释变异量的16.5%,其中社团的规范维度和人际维度的预测力达到显著性水平;对于“社员发展维度”而言,社团责任义务的四种维度共同解释变异量的16.7%,其中社团的发展维度和理念维度的预测力达到显著性水平;对于“社员理念维度”而言,社团责任义务的四种维度共同解释变异量的16.4%,其中社团的人际维度和发展维度的预测力达到显著性水平。由此可见,社团责任义务的四个维度对社员责任义务四个维度的影响是既有平行也有交叉的交互作用。

表8 高校学生社团责任义务对社员责任义务的回归分析

三、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福建师范大学大学生社团社员心理契约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社员心理契约的效能整体呈现中等以上水平,但社团分量表得分低于社员分量表。社员愿意参加一个社团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兴趣、爱好的志同道合,源于兴趣的同一性,社员往往对社团的规范、文化有着基本的认同感,能够主动遵守社团的各项规章制度,配合上级完成工作任务,维护好社团形象。但由于社团价值目标模糊、管理机构涣散、组织活动缺乏延续性和计划实效性、资源错位性、成长性低等诸多原因减弱了社员的组织承诺感和归属感,导致社员分量表得分要高于社团分量表得分。两分量表中的人际维度得分均高于其它维度,这主要是由于社团在满足社员人际需求方面,能够搭建一个具有协作精神的团队,让社员不断结识新的朋友,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提高社团的认可度。因此,加强社员的组织承诺感和归属感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团队建设,注重社团价值目标与文化的构建,是十分有必要的。

2.社团责任义务与社员责任义务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同时年级、担任职务、社团性质在心理契约量表的不同维度上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低年级或者没有担任职务的社员由于融入社团时间有限造成其对社团文化的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年级的增长或职务的提升会促使社员对社团所应承担责任的期望趋于理性和实际,对社团文化及其价值目标也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造成其对社团的认知程度会变得更加客观、理性和成熟,增强社员对社团的归属感和组织承诺感,更能将自己的发展与社团的发展、壮大紧密联系起来,这使得他们努力从各方面维护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尽可能多地对社团承担起责任义务。同时,实践服务类社团、学术类社团社员的得分低于文化类和体育运动类社团社员。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实践服务类社团和学术类社团的社团文化比较单一,社团活动缺乏创新。另一方面,文化类社团文化往往呈现多样化,社团品牌活动也在不断摸索与创新,这样社员可以更好地认同社团精神,将自身的发展与社团的发展联系起来,从而提升归属感和组织承诺感。

3.心理契约两分量表中四个维度之间既存在平行关系,也存在交叉影响。社团承担的发展维度对于社员的规范维度、发展维度和理念维度均有显著预测力,这表明倘若社团提供良好的社团环境、发展平台和晋升空间,不仅会促使社员遵守社团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期完成基本的工作任务,还会促进他们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养,积极关注社团的生存与发展,愿意与社团共同成长、壮大,努力与社团之间建立稳定和谐的长期关系。

四、建议

1.拓展社团纳新宣传途径,共建发展前景,提高其对社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社团纳新是形成良好心理契约的开始。当前各高校学生社团纳新模式更多的是在社团管理机构审批下的集中式全校性纳新或者社团自发组织的“扫楼式”纳新,这种传统、单一的纳新模式并不能使学生及时、有效地了解社团的内部文化、价值目标,以致影响学生的社团认知图式及其选择,也无法适应新媒体形势下的社团建设与管理工作需求。作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补充,网络纳新阵地的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为此,建立起各高校社团微博工作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开展社团纳新工作,形成“校团委——校社团管理机构(校学生会、社团联合会)——院级学生会——班级团支部——普通学生”联系网,通过社团网页、微博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社团情况,初步建立学生对社团的认知图式和价值选择。其次,申请入社成员必须通过严格规范的入社考核、庄严肃穆的入社仪式、丰富生动的入社教育来加强自身对社团文化和宗旨的理解、领会和认同。与此同时,社团管理者需及时掌握社员对社团的期望系统,建立社团社员个人电子档案,为每名新社员指定社团成长计划,加强社团成员与社团之间的沟通,将社团成员的个人发展目标与社团组织的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成才发展,进一步建立社团成员与社团之间的心理契约,提高其对社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把握社员角色心理,进行差异化激励,搭建合理学生骨干梯队,努力完善社团组织结构和环境。社员加入社团的目的各有不同,便造成不同社员在参与社团文化建设和社团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角色心理是不尽相同的。而社团的发展、稳定无形之中又受到社员价值取向、情感态势的影响。在社团的日常活动及事务性工作中,少部分社员相比其他社员会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对社团的投入程度、热情程度明显也更高,他们加入社团的动机更多地是为了获得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能体现出较强的组织能力、实干精神和作为意识;而大部分社员属于社团普通成员群体,他们参与社团活动的随意性较大,对社团的热情也不高,常常表现出一种若即若离的边缘状态。为此,我们应把握社团角色心理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让不同社团角色心理的社员有机会获得不一样的发展。可以让具备领袖心理、组织能力特质的社员担任学生社团的社长、会长等决策者角色;具有实干精神、作为意识特质的社员可以让其在社团中担任某一部门的负责人,具体负责某一部门的工作;与此同时,对于普通社团成员,我们也要善于运用其积极因素,规避消极作用,发挥和开发他们的潜力,通过参与和承担社团活动来增强他们的团队归属感和自我成就感,从而搭建起合理的学生骨感梯队,最终实现社团组织结构和环境的最优化。

3.依托自身优势,创新社团活动模式,激发社团活力,增强社员的心理契约感。社团活动是社团强化内部凝聚力、扩大外部吸引力的重要载体[2]。社团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社团价值目标的实现和社团文化的彰显。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最多的人群之一,如何正确地引导高校学生社团利用新媒体创新活动模式,挖掘活动内涵,拓展活动领域,成为各高校社团发展与建设的新挑战。为此,单一地依靠传统的社团活动模式并不能满足社团建设的新需求,高校社团管理者应主动出击,顺应社团发展的新形势,充分依托自身的优势,不断调整、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社团建设的思路,把社团网站、社团贴吧、微信讨论区、微博平台等新媒体手段纳入到社团活动的模式中来,积极拓展社团活动的新阵地,与传统活动模式相辅相成,共同增加社员兴趣,吸引社员积极参与到社团活动来,激发社团新的活力。

[1] 张文学.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其指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6,6:84-86.

[2] 陈雁.对学分制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0(5):87-89.

[3] 周先进.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优化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9,1:63-65.

[4] 周志辉.论组织形态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2(13):32-46.

[5] 谢菊兰,马红宇.高校学生社团会员心理契约问卷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9):1329-1332.

[责任编辑 肖 晗]

An Empirical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 Society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Taking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U Xuan1CAI Cong-yu2

(1.ConcordUniversityCollege,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17,China; 2.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MinJiang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08,China)

This article empirically studies the performance and relationship of responsibility-obligation of college-student societies and its members by surveying over 248 society members via self-designed psychological contract questionnaires i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The study reveals that, firstly,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members in psychological contract keeps in medium level or above. The subscale of society has lower scores than that of members whil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gets the highest score than other dimensions in both subscales; secondly, there exists distinct positive correlation in responsibility-obligation between society and member. Meanwhile, grades and positions of member and the nature of society vary significantly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hirdly, four dimensions in both subscales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fluences each other both parallel and crosswise.

college-student society; psychological contract;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society

2015-05-16

余旋(1987—),男,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1672-8505(2015)04-0102-08

猜你喜欢

社员契约分量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一纸契约保权益
一斤生漆的“分量”——“漆农”刘照元的平常生活
一物千斤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以契约精神完善商业秩序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
《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上)
Comparison of plasma microRNA-1 and cardiac troponin T in early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