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山地蔬菜生产用工现状与优化管理对策
2015-01-04
(重庆市万州区多种经营技术推广站,重庆 404000)
南方山地蔬菜生产用工现状与优化管理对策
王爱民 王远全 邹瑞昌 冉瑞碧 王险峰 魏建华 杜纪艳
(重庆市万州区多种经营技术推广站,重庆 404000)
由于南方山地基础条件差、劳动力匮乏,用工已成为制约蔬菜规模化生产的瓶颈。据调查,万州区番茄等20种蔬菜在大棚和露地栽培条件下,人工成本占比为41.4%~79.6%。
蔬菜生产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在南方山地,地理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人工用量更大。据重庆市物价局成本调查队2011年对重庆市万州、九龙坡、潼南3区(县)调查显示,番茄等9种露地蔬菜平均生产成本(不含土地租金,下同)为1 707.59元·(667 m2)-1,人工成本为1 107.73元·(667 m2)-1,占生产成本的64.87%。随着我国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蔬菜生产雇工将越来越普遍,如何优化劳动力管理,提高劳动效率,已成为现阶段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2014年深入重庆市万州区主要蔬菜基地进行专题调研,从剖析蔬菜生产用工入手,力求探索出蔬菜用工管理的科学方法,以促进新形势下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1 蔬菜生产用工现状
重庆市万州区是全国蔬菜发展规划重点区域之一。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重庆市万州区蔬菜基地建设发展迅速,但随着劳动力日趋短缺,工价不断上涨,蔬菜生产用工压力越来越大,已成为制约蔬菜规模化生产的瓶颈。笔者2014年对
重庆市万州区11个主要蔬菜生产基地的番茄、辣椒、黄瓜等20种主要蔬菜作物的整地做厢、覆膜、播种育苗等10个生产环节的用工情况进行专项调查,结果汇总如表1所示。
1.1 不同栽培方式和蔬菜种类人工成本占比相差较大
从栽培方式上看,大棚栽培的折旧成本较高,每季每667 m2逾700元,人工成本占比相对较低,为50.6%~60.2%;露地栽培物资投入较少(除无性繁殖外),人工成本占比相对较高,达到55.9%~79.6%(莲藕、生姜、分葱为无性繁殖除外)。从蔬菜种类上看,藤蕹、生姜、莲藕、分葱等作物采用无性繁殖,用种量大,种子种苗成本投入每667 m2达1 500~2 000元,人工成本占比相对较低,为41.4%~60.2%。
1.2 不同蔬菜种类用工量差别较大
根据蔬菜生产用工量(以667 m2计)可将蔬菜作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用工量少(13~23工日)的蔬菜作物:结球甘蓝、花椰菜、莴笋、普通白菜、大白菜、萝卜、茎瘤芥(榨菜)、马铃薯;第二类是用工中等(28~39工日)的蔬菜作物:辣椒、西葫芦、豇豆、菜豆、芹菜、莲藕;第三类是用工多(44~122工日)的蔬菜作物:番茄、茄子、黄瓜、生姜、分葱、藤蕹。用工差距主要体现在机械化程度低、人工用量大的收获、整枝等生产环节。
表1 2014年重庆市万州区20种蔬菜作物生产用工情况(以667 m2计)
1.3 不同耕作方法用工量差别较大
同种作物同种栽培方式,精细耕作与粗放耕作用工量相差1倍以上。例如,每667 m2喷药用工粗放的仅0.5工日,而精细的则要多于1工日;果菜整枝,精细的每2~3 d 1次,粗放的每4~5 d 1次;中耕除草,精细的每季3~4次,粗放的1~2次,甚至不进行;多次采收的蔬菜,采收间隔期短的3~4 d,长的5~7 d;施粪水每次2工日,施干化肥每次0.5工日;人工挖地需10工日,微耕机只需0.4工日,相差约25倍,但微耕机耕地质量较差。此外,土质不一样,耕作工效相差很大,粘土较沙土费工1倍以上。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劳动力匮乏,素质低
农业务工与城市务工收入差距悬殊,农村人均耕地少,收入微薄,促使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务工,仅存的妇孺老幼体力差、素质低,能胜任蔬菜生产的很少,农忙季节用工矛盾更加突出。此外,工人多为“地主”身份,强行干活、刁难业主、偷盗产品等情况经常发生,蔬菜产业经营业主苦不堪言。
2.2 用工管理无方,效率低
缺乏有效的用工管理方法,用工“定标难、定量难、定酬难”。大多数实行每天8 h上班制,“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工人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完全回归到“大锅饭”时代,效率极其低下,一个工日甚至只栽200株大白菜,造成了“工资低—效率低—工资低”的恶性循环。
2.3 地理条件差,劳动力用量大
南方丘陵山区耕地地块小、坡度大、道路差,仅部分适宜微型机械耕作,大中型机械很难应用。深耕、开沟、覆膜、施肥、采收等仍需大量劳动力,蔬菜生产用工成本居高不下。
2.4 技术水平滞后,用工效果不佳
一是地膜覆盖和化学除草技术应用不够,中耕除草用工成本较高;二是平衡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不到位,肥水管理用工量大、效果差,偏施化肥现象严重;三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不当,不能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对症下药”的原则,盲目用药现象严重,用工用药成本高、效果不好。
2.5 缺乏蔬菜专业技术队伍,社会化服务程度低
一是缺乏经验丰富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操作熟练的技术工人;二是缺少专业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组织未充分发挥作用,“空壳社”、“挂牌社”现象较为突出,社会化专业服务公司基本没有。
3 优化用工管理对策
3.1 改革经营模式,增强产业活力
灵活掌握土地“三权”分离政策,在国家扶持政策引导下,广泛吸引社会资本,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以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经营为中心,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紧密联结的利益机制,自主、入股(土地、技术、资金)、雇佣、承包、订单、返租等多种经营形式并举,休闲农业与产品农业相结合,完善与之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改超小规模为适度规模,改分散经营为联合合作,改简单粗放为集约高效,全面实现蔬菜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增强蔬菜产业发展活力。
3.2 强化技术队伍建设,提高社会化服务程度
一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实专业技术人员,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经费,创新运行机制,增强服务能力;二是大力培育专业服务公司、农业经理人和农民经纪人,增强机械作业、种苗繁育、病虫防治、农资配送,以及产品收获、加工、运销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能力;三是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开展联耕、联种、联收、联销等互助经营活动。
3.3 加强人才培训,全面提升劳动力综合素质
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培育大批生产型、服务型和技能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一是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系统培育现代农业有生力量;二是全面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阳光培训、田间学校,以及农业、扶贫、移民等支农项目,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让每个从业农民都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一技之长的职业能手。
3.4 推行用工量化管理,提高用工效率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不同蔬菜种类、栽培方式、生产环节,制定合理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和工资定额标准,与生产技术相结合,实现全程规范化管理。将“天天工”变为“计件工”,用利益机制激发工人积极性,使雇工与业主达成利益共识,根本性地改变蔬菜用工现状。实施过程中,宜适度提高工价,尽量接近城市务工水平,逐步吸引素质较高的青壮劳力回乡参加蔬菜务工。
3.4.1 分段用工量化管理 以作物单项生产环节用工计量,适宜季节性临时雇工。工资单价〔元·(667 m2)-1〕=某作物生产某环节人工量〔工日·(667 m2)-1〕×工价(元·工日-1)。适宜蔬菜生产季节性用工量大时,雇佣流动性强的专业队伍。要求工作质量监管到位,工人素质较高,社会化服务基础较好。
3.4.2 全程用工量化管理 以作物全生长期用工计量,适宜固定性长期雇工。工资单价〔元·(667 m2)-1〕=某作物生产全程人工量〔工日·(667 m2)-1〕×工价(元·工日-1)。要求工作质量监管到位,工人素质较高。实施过程中,可约定一个产量额度,超出部分按比例提成以提高工人积极性。
3.4.3 产品量化管理 以作物最终产量计量,适宜松散性雇工。工资单价(元·kg-1)=某作物生产全程人工量〔工日·(667 m2)-1〕×工价(元·工日-1)/某作物常年单产〔kg·(667 m2)-1〕。业主承担除用工外的全部生产投入,工人承包用工,用工报酬直接与产品质量和数量挂钩。要求工人技术水平较高,业主与工人之间必须建立诚信,产品不能“走漏”。实施过程中,可考虑基本收入保底,以降低承包人的风险(如自然灾害)。此方法效益高、管理轻松,也便于农民不定期的从事多样化工作。
3.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先进技术推广,实现轻简化生产
在蔬菜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除定植、搭架整枝、收获等工序需要人工程度较高外,其余工序均可通过机械作业和良种良法省减人工。在硬件上,加强土地整治和田间道路等基础建设,完善设施装备,创造便于机械化生产的条件;在软件上,要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生产技术,提高科技生产水平,在良种应用、化学或地膜除草、水肥一体化、病虫综合防治等方面挖潜补拙,最大程度地实现蔬菜“省时、省工、节本、增效”的轻简化、精准化生产。
王爱民,男,高级农艺师,专业方向:蔬菜栽培,E-mail:wzqwam@163.com
2015-03-05;接受日期:2015-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