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信息化水平省内比较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2015-01-04蒋秀莲副教授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制约江苏省聚类

■ 蒋秀莲 副教授(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8)

江苏处于经济实力雄厚、科教文化水平领先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但不同地区仍存在明显的差异。分析差异,探讨形成差异的原因,有利于研究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影响因素,深入了解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及其对农村建设的贡献(陈熙隆,2012),不仅对江苏把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具有参考价值,而且也为长三角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规划提供一定的思路。

江苏省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农村信息化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是农村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农业信息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等在农村生产、生活、管理等方面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刘世洪(2009)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农村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本文参照其框架构建了适合评价江苏省农村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反映农村信息化水平的要素指标,以及形成这些要素指标的具体组成指标。江苏省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权重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六项主要的一级农村信息化指标的权重,代表了其对农村信息化水平的贡献大小,六项一级指标是框架体系的主要要素。第二层是各一级指标的具体组成部分二级指标的权重,表示各二级指标在本项要素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权重的计算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或Delphi法。本文利用Delphi法得到江苏省农村信息化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

江苏省各地农村信息化水平聚类比较分析

(一)江苏农村信息化数据

信息化指标包括一级指标和具体的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共6项,分别对应的二级指标共20项。

按照信息化测评体系指标说明,根据各种国家、省级权威部门统计资料获得各个地区二级指标原始值。采用无量纲化标准化处理方法,二级指标原始数据均转换为无量纲化指标测评值,即各指标值属于同一数量级别,可以进行测评分析(刘世洪,2009)。江苏省各地区农村信息化二级指标Aij标准化处理后的测评值如表3所示。

(二)指数计算

对搜集的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得出衡量信息化的数据,为下一步的聚类分析、区域性划分奠定基础。基础数据通常是种类不同,性质不同,通过处理得到标准化数据,将标准化的二级指标数据Aij与相应的权重Wij相乘得到转化的一级指标指数Ai。其计算公式如下:

利用一级指标数据Ai与一级指标权重Wi计算得出江苏十三个地区农村的一级信息化指数Mi及最终信息化指数Π,计算公式为:

计算得到江苏省农村信息化最终指数如表4所示。

信息化最终指数表的计算是为了便于聚类分析过程首次聚类,聚类中心的选取,目的是减少计算量,提高聚类效率。信息化最终指数表虽然可以衡量江苏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情况,但是不可以作为最终的分类标准,其中的一级指标体系下的二级指标是区分江苏省农村信息化区域的主要指标数据。

(三)利用聚类方法对江苏农村区域聚类

K-means算法是根据聚类中的均值进行聚类划分的聚类算法,其中相异度基于对象与聚类中心(簇中心)的距离计算,与聚类中心距离最近的对象可以划分为一个簇,此算法是每个对象与簇中心距离的平方和最小。该算法的核心公式为:

其中E为该类的相异度(所有对象的均方差之和);Ai代表对象的空间中的一个点;d表示对象Ai与聚类中心Xi的欧几里德距离。

对江苏省十三个城市进行聚类,是以评价江苏省农村信息化的X项一级指标(X=6)为依据进行计算划分。K-means聚类算法的聚类中心数量为K,在此取K=3,此三项样本可以随机选取。为提高聚类的效率、减少计算次数,可以选取南京、镇江、淮安三个城市作为聚类中心。江苏省农村信息化第一次聚类分析结果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一区、二区、三区,根据三个区域的指标数据进行重新计算得出聚类中心。

利用K-means算法的思想,重新计算出聚类中心与江苏省十三个地区农村的欧几里德距离,最终达到其十三项聚类对象的平均值与最近聚类中心的距离为零,则其区域即为最终聚类结果,经检验江苏省十三个城市第一次聚类分析结果即为最终分类结果。

表1 江苏省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表2 权重取值表

江苏省农村信息化最终聚类分析结果分为三个区域: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第一区域包括:南京地区农村、无锡地区农村、苏州地区农村。第二区域包括:淮安地区农村、徐州地区农村、连云港地区农村、宿迁地区农村。第三区域包括:镇江地区农村、常州地区农村、南通地区农村、泰州地区农村、扬州地区农村、盐城地区农村。

江苏省农村信息化综合制约因素比较分析

江苏省农村信息化发展程度制约因素的分析,可以利用SAP Xcelsius Engage软件,分别对三个不同区域的具体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影响该地区信息化的主要因素(贾丹华等,2009)。

(一)第一区域农村信息化主要制约因素比较分析

由聚类结果可知,第一区域包括南京、无锡、苏州三个地区农村,该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但是该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仍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利用SAP Xcelsius Engage软件分析其农村信息化数据。

利用控制变量法,可以得出保持其他指标数据不变,改变其中一项指标数据则会使得经济收入发生变化,其六项指标数据具有统一的标准。其原理为将一定资金(比如50万元)用于不同方面信息化的建设,将带来不同的经济收入(经济收入值最大的即为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具体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通过分析可知第一区域的农村信息化的制约因素为信息资源,其中信息资源因素为江苏省农村信息化的一级指标,其中信息资源一级指标中包括四项二级指标,即江苏农经类广播电视播出率(A11)、江苏农经网站平均拥有量(A12)、江苏农村图书馆、文化站平均拥有量(A13)、江苏省地区平均电话通话次数(A14),通过分析可知其具体的影响因素比重,影响江苏省苏南地区信息化的主要因素为A11、A13,即农经类广播电视播出率、农村图书馆及文化站平均拥有量。

(二)第二区域农村信息化主要制约因素比较分析

江苏省农村各地区信息化水平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通过聚类分析可知,第二区域包括四个地区的农村:淮安地区农村、徐州地区农村、宿迁地区农村及连云港地区农村。这四个地区农村分布在江苏省的北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落后于苏南及苏中地区,但是这四个地区在农村信息化的某些方面仍然占据一定的优势。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可知制约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由表6可知2011年江苏省第二区域(苏北地区)影响农村信息化的主要一级指标因素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占据同等地位的制约因素为信息化人力资源。第二区域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农户拥有彩电的户数所占比例,对淮安地区的影响比较明显且高于苏北其他地区农村;苏北地区农村农户中拥有电脑的户数相对均匀且徐州地区农村平均拥有电脑的户数略高于其他苏北地区农村;在第二区域中,淮安地区农村拥有移动电话的户数明显高于其他苏北农村地区,其他依次为徐州地区、连云港地区、宿迁地区,其中宿迁地区农村拥有移动电话的平均数明显落后于其他苏北农村地区;光纤覆盖率在江苏省苏北地区比较均匀。

江苏省苏北信息化人力资源也是制约江苏省苏北地区信息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宿迁地区农村与徐州地区农村的信息化人员匮乏,宿迁地区略低于徐州地区。通过对比可知,淮安与连云港地区农村信息工作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略高于宿迁与徐州地区。

(三)第三区域农村信息化主要制约因素比较分析

根据聚类结果,将镇江、常州、南通、泰州、扬州、盐城六个农村地区划为第三区域。该区域的农村信息化水平普遍高于苏北地区农村,但是低于苏南地区农村。通过动态分析得出影响该地区农村信息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由表7可知制约江苏省第三区域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农村信息产业与农村信息化环境。其中农村信息产业一级指标因素主要包括农村人均邮电业务量、农村信息产业占GDP比重以及信息技术研究经费,信息化环境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教育经费、电信投资比例等几项主要因素。江苏省第三区域农村信息化一级主要制约因素中邮电业务量偏低,同时信息技术研究经费普遍偏高。泰州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信息化产业制约因素中邮电业务量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农村平均水平,但其农村信息产业占GDP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经过以上分析可知农村信息环境在江苏省第三区域农村中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电信投资所占比例普遍较低,而且该区域农村发展水平相差不大,教育发展水平不一,其中镇江地区教育经费投入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农村。

表3 江苏省各地区农村信息化指标Aij的具体取值表

表4 江苏省农村信息化最终指数表

表5 2011年第一区域(苏南)一级指标与经济收入对照表(投入50万元) 单位:万元

表6 2011年第二区域(苏北)一级指标与经济收入对照表(投入50万元) 单位:万元

表7 第三区域(苏中)一级指标与经济收入对照表(投入50万元) 单位:万元

江苏省农村信息化水平提升对策

通过聚类、制约因素分析等一系列过程的论证分析,得出江苏省三个农村区域一级指标影响因素及其具体的二级影响因素,针对各自不同的影响因素提出以下促进各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一)第一区域农村信息化发展对策

通过聚类分析获知影响该地区农村信息化的主要因素为信息资源。为促进该区域农村信息化发展,首先要提高农经类节目播出比重,尤其是加大在市域级、县域级、镇域级电视节目中农村经济类的节目安排,比如通过增加农村生产技术类讲座、农村信息化技术展览会等活动,以此来提高该地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其次,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比如为该地区农村居民提供大量书籍,包括经济类、农村科技类、农村信息技术类等。可以采用建立农村数字图书馆,为每一个自然村提供一定量的数字图书馆终端设备,从而实现居民不出村庄就可以实现知识的获取。最后,增加农村文化站站点,通过文化站的信息联网,促使其他地区的文化站与其进行交流,从而使得该地区的农产品得以及时出售,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规范及增加农村信息文化站站点的工作是推进该区域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保障。

(二)第二区域农村信息化发展对策

江苏省农村信息化第二区域包括徐州、宿迁、连云港、淮安四地区农村,该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信息化人才匮乏。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将该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齐全才可以更好地开展信息化工作,加大光纤铺设,降低农村居民的入网费用,满足居民的入网需求;大力开展家电下乡能够保障农村居民以较低的代价获得家电的服务;另一方面建立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主要包括加大对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与全面提高该地区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农村信息化人员是连接农业高科技与农业生产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与决策服务及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三)第三区域农村信息化发展对策

影响该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一级指标因素为农村信息产业与农村信息化环境,同时通过具体分析可知信息产业制约因素中各个二级制约因素交叉波动,针对以上因素提出以下对策。第一,加快信息化产业的发展,主要包括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农业产品的网络销售、智能种植产业、农用物质的网上采购等,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就是实现农村生产、销售一体化;第二,提高信息软环境的投资比重,如政府应加大对其信息化环境建设的专项资金的投入、正确引导农村居民投资;第三,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交易,建立专用数据库,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如泰州市农业资源信息库等。积极完善电子商务示范工程,树立自己的品牌,使农产品供应商、采购商、加工商、运输商和最终消费者都能在互联网上寻找到自己的市场,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1.陈熙隆.农业信息化进程中的信息风险及其防范[J].农村经济,2012(7)

2.刘世洪.中国农村信息化测评理论与方法研究[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4.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12)[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5.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发展报告[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6.贾丹华等.江浙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状况的比较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9)

猜你喜欢

制约江苏省聚类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省政区图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健康卡推进受多方制约
江苏省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