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5-01-02昝军民王建军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药制剂过敏史抗菌

昝军民,王建军

(定西市人民医院,甘肃 定西 743000)

21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昝军民,王建军

(定西市人民医院,甘肃 定西 743000)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收集ADR信息,对其进行科学分析、评价和信息反馈,进而有效进行药品监督管理、预防不良事件,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2011年7月1日我国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ADR和药源性疾病在医疗系统的监测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2011—2013年我院收集到的216例ADR报告进行归类总结和分析评价,以掌握我院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对引起ADR的药品、给药方式和临床表现等相关因素以及ADR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改进措施,并提出用药警戒信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自我院收集的216例ADR报告,分别就患者的基本情况、ADR发生时间、给药途径、药品信息、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报告类型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类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ADR类型及构成比

216份ADR报告中,原有一般的ADR共194例(占89.8%),严重的ADR为8例(其中4例为新发现的ADR),占3.8%。其中医师上报116例(占53.7%),药师上报64例(占29.6%),护士上报36例(占16.7%),见表1。

表1 ADR类型及构成比

2.2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在216例ADR报告中,男性127例(占58.8%),女性89例(占41.2%),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1.43:1)。ADR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其中21~30岁、31~40岁、41~50岁年龄段的女性ADR发生率均高于男性(P<0.05);年龄>60岁的患者所占比例最大,见表2。

表2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n(%),人]

2.3 患者的ADR家族药物过敏史及个人药物过敏史

216例ADR报告中,有家族药物过敏史的12例,占5.6%;无家族药物过敏史的占33.3%;不详的占61.1%,见表3。

表3 患者的ADR家族药物过敏史及个人药物过敏史[n(%),人]

2.4 ADR的发生时间分布

ADR发生时间最短为用药即刻,最长为用药后30天,用药后30分钟~24小时发生的ADR最多,共121例(占56.0%)。用药48小时内发生的ADR占91.7%,因此应加强此时间段的监测,见表4。

表4 ADR的发生时间分布及构成比

2.5 引发ADR给药途径的分布

在几种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其中静脉滴注是引发ADR最主要的途径,占48.2%,其次是口服给药,占35.0%,见表5(有些ADR报告怀疑为多个药品同时作用引起,故统计例次数>216例)。

表5 引发ADR给药途径的分布及构成比

2.6 合并用药与ADR的发生情况

216例ADR报告中,由单一用药引发的ADR为162例,联合用药引发的为54例,分别占总数的75.0%、25.0%。54例联合用药中,两种药物联用42例(占77.8%),3种药物联用11例(占20.4%),4种药物联用1例(1.9%)。其中,二联和三联用药中,最主要的是抗菌素之间的联用和抗菌素与抗病毒药物之间的联用,占联合用药的80%以上。

2.7 ADR涉及药品种类的分布

据统计,216例ADR中,引发ADR的药品共97个品种,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7版)药品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其中引起ADR的药品以抗感染药居首,共79例,占33.3%;其次为中药制剂,共37例,占15.6%,见表6(由于有些ADR病例涉及联合用药,并可能由多个可疑药物引起,故统计例次数>216例)。

表6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2.8 引发ADR的抗感染药种类分布

79例抗感染药引发的ADR共涉及32种抗感染药,以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最多,其次为氟喹诺酮类。其中单种抗感染药又以左氧氟沙星引发的ADR例数最多(共10例),见表7。

表7 引发ADR的抗感染药种类分布

2.9 ADR累及的器官和(或)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

根据国家ADR监测中心编写的《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中规定的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进行统计。216例ADR的临床表现基本囊括了人体各器官和(或)系统,最常见的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90例,占40.7%,临床表现多为皮疹、斑丘疹、瘙痒等;其次是全身性损害,临床表现多为寒战、发热等,共计32例,占14.5%,见表8(由于有些ADR临床表现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故统计例次数>216例)。多数患者经停药、对症、抗过敏治疗后迅速好转。

表8 ADR累及的器官和(或)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

2.10 ADR的转归情况

216例ADR报告中,治愈138例(占63.9%),好转78例(占36.1%),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3.1 ADR的分级

发现具有警戒意义的新的和严重的ADR是开展ADR监测工作的目标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世界各国住院患者发生ADR的比例为10%~20%,ADR监测体系健全的国家,每年收到的病例报告数量不应该低于每百万人口300份,其报告的30%ADR病例应该是新发现的、严重的病例[1]。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新药监测期已满的国产药品和进口5年以上的药品应报告新发现的和严重的ADR。由表1可见,我院216例ADR报告中,多为原有一般的ADR,共194例,占89.8%,严重的ADR仅为8例(其中4例为新发现的),占3.8%,远低于监测标准。今后应加强对新发现的、严重的ADR的监测工作。

3.2 ADR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由表2可见,216例ADR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10岁及以下儿童以及新生儿占的比例很高,为14.4%,儿童特别是新生儿的脏器功能发育不健全,对药物的敏感性高,药物代谢速度慢,肾脏排泄功能差,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所以ADR发生率较高,往往对中枢抑制和影响水、电解质代谢以及酸碱平衡的药物易发生ADR。216例ADR报告中,男性127例,女性89例,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1.43∶1),这与文献[2]报道一致。但21~30岁、31~40岁、41~50岁年龄段的女性ADR发生率均高于男性(P<0.05),此年龄段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围绝经期等,体内激素水平等易发生变化,需要更加警惕ADR。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所占比例最大,为37.0%,老年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脏器功能减退、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等情况,易使药物排泄速度减慢而发生药物蓄积[3]。同时,老年患者常患多种疾病,服用药品种类也较多,因此发生ADR的机会也较大。老年患者用药时,应根据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药品并严格用药指征,依据自身肾功能(肾清除率)调整用药剂量或给药间隔时间,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3.3 ADR与药物过敏史的关系

由表3可见,216例ADR报告中,有家族药物过敏史的12例,占5.6%;无家族药物过敏史的占33.3%;不详的占61.1%,说明有家族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再次发生ADR的几率较高,引发ADR的药物可能是家族中对此类药有过敏史的药物,也可能是其他类药物,提示医师在临床用药前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应对易发生过敏的药物慎用,应对过敏体质患者拟用的药物进行皮肤过敏实验,在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护,以增强用药的安全性。

3.4 ADR与发生时间的关系

由表4可见,ADR发生时间最短为用药即刻,最长为用药后30天,用药后30分钟~24小时发生的ADR最多,共121例(占56.0%)。用药48小时内发生的ADR占91.7%,这可能与个体差异、联合用药、用药疗程等有关。由于新发现的ADR在药品说明书中未说明,个别严重的ADR鲜有发生,存在不可预测性。因此,加强临床开始用药30分钟内的监测,可以及早发现新的/严重的ADR,有利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3.5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由表5可见,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占48.2%,其次为口服给药,与国内其他报道类似,可见临床上选择何种给药途径与ADR的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主要原因是静脉滴注是直接将药物输入人体内,药物在制剂过程中添加的防腐剂、色素、赋形剂以及药物的浓度、pH值、渗透压、不溶性微粒、内毒素等均可能成为诱发ADR的因素。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本身存在刺激注射部位、输液反应等不良反应。另外,静脉输液环境的洁净程度、药物的配制方法、配伍药物的添加顺序、安瓿瓶的开启操作、使用的溶剂、配置后放置的时间以及静脉滴注速度等都与ADR的发生有关。据报道,设立药物静脉配置中心(PIVAS)可显著降低静脉输注用药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为PIVAS配置区的空气经严格净化,操作台及工作服等严格按照程序消毒,有效减少了输液配置过程中工作环境对药品的污染,同时增加了药师审方,有效降低了因药品配伍不当造成的静脉输注用药相关不良反应[4]。因此,医师在治疗过程中,遵循能口服给药尽量口服给药的原则,对于严重感染患者,采用序贯疗法,静脉用药控制病情后,立即改为口服给药。同时,为避免药物配伍不当、浓度过高、滴注速度过快等诱发因素,患者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ADR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3.6 ADR与合并用药的关系

本次研究发现,216例ADR报告中,由单一用药引发的ADR为162例,联合用药引发的为54例,分别占总数的75.0%、25.0%。54例联合用药中,两种药物联用42例(占77.8%),3种药物联用11例(占20.4%),4种药物联用1例(1.9%)。其中,二联和三联用药中,最主要的是抗菌素之间的联用和抗菌素与抗病毒药物之间的联用,占联合用药的80%以上。当今药物种类越来越多,相互之间的作用也越来越复杂,临床医师很难完全掌握药物的药理、药物化学等相互之间的作用,尤其抗菌素之间的联用一定要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规定,包括:(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菌感染。(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4)需长疗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另外,临床药师可以利用自身药学专业知识,贴合临床需要,帮助医生更科学、更正确地进行联合用药,预防ADR的发生。

3.7 ADR与药品品种的关系

据统计,216例ADR中,引发ADR的药品共97个品种,由调查可知,其中引起ADR的药品以抗感染药居首,共79例,占33.3%;其次为中药制剂,共37例,占15.6%。而79例抗感染药引发的ADR又以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最多,其次为氟喹诺酮类。其中单种抗感染药又以左氧氟沙星引发的ADR例数最多。究其原因,是因为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等优点,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菌药物之一,临床医师往往在无明显指征的情况下将其作为预防用药或一般细菌感染长时间的用药,也不排除少数医师为经济利益而用药。同时,由于细菌耐药性增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剂量增大,使用指征被放宽,忽略了药品的其他药理作用,增加了ADR的发生率。引发ADR频次最高的抗菌药物为左氧氟沙星(10例),这是由于左氧氟沙星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不需皮试等优点,在临床上被大量使用,使得ADR发生率大大增加。中药制剂引发的ADR仅次于抗感染药,一方面,由于某些中药制剂的说明书不完善,相当多的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项下为空白或不详,使得医师和药师对某些中药制剂可能引发的ADR不了解;另一方面,部分医师对中药制剂引起的ADR认识不足,认为使用中药安全,其实使用中药注射剂过程中若配伍不当、滴注速度不当或时间过长等都会导致ADR的发生。因此,医师在使用中药制剂时要严格按照《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辨证施治,用药前必须仔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尽量单独使用,谨慎联合用药,若需要与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必须冲管,并保持一定的时间间隔。通过多种合理干预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药制剂ADR的发生率,提高用药合理性,确保医疗安全。

3.8 ADR的各种临床表现

由表8可见,216例ADR的临床表现基本囊括了人体各器官和(或)系统,最常见的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90例,占40.7%,临床表现多为皮疹、斑丘疹、瘙痒等,主要原因是临床常用的一些药物如抗感染药、中药制剂等具有较强的抗原性,易发生病理性免疫反应,其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确诊;其次是全身性损害,临床表现多为寒战、发热等,共计32例,占14.5%,这可能与过敏体质、多种药物并用、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也较为直观。而其他器官和系统损害可能较为隐匿,医患双方都不容易判断,因而上报率低。而ADR监测的重点应放在药物引起患者血糖变化、肝损害、肾损害、血象变化等不易发觉、潜在危险性更大的ADR上。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因为大部分医师对各种药物的ADR了解较少,而作为临床药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多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电话随访,对患者的治疗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对特殊人群进行用药监护,宣传正确合理的用药知识,对不合理医嘱应当进行干预,加强“医”、“药”沟通,“药”、“护”合作,重视护理人员执行医嘱过程中的监测,做到及时发现ADR并及时预警,促进合理用药,降低临床ADR的发生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为尽可能减少ADR的发生,医务人员应增强用药风险意识,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工作,完善医药护合作的ADR监测体系,有条件的医院应设立PIVAS,结合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严格把握临床用药指征,发挥临床药师的监护作用,特别对高危人群以及对抗感染药、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和安全性进行监测等,减少ADR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1]陈锋,杨世民.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医药导报,2006,25(5):486.

[2]冯英力,许晓玲.我院3 43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24):32-38.

[3]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胡大强,张雅溶,孟德胜.我院静脉输注用药相关不良反应调查分析[J].中国药师,2011,14(6):862-863.

R195

B

1671-1246(2015)04-0098-04

猜你喜欢

药制剂过敏史抗菌
过敏史减弱呼出气一氧化氮对慢性咳嗽患者痰嗜酸性粒细胞的预测作用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沉默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常用妇科中药制剂临床应用进展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196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与原因探讨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286例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预防对策
9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