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身 养心 养天地

2015-01-02台湾冶堂茶文化工作室何健

茶博览 2015年6期
关键词:茶器茶道

台湾冶堂茶文化工作室 何健

茶的起源在中国,数千年来,无论时代如何更迭、社会怎样变迁,它始终伴随并滋养着人们。茶是老祖宗留下的琼浆玉液,理应为人人所享有。

然而许多朋友问我,为什么旧中国的文人雅士,对酒的题咏歌颂,远多过茶?

我说传统中国都属封建社会,君王权贵体制下社会地位和资源集中,文人雅士的丰富情感,在封闭、阶级的压抑下,大多只好藉由酒来抒怀。

接着许多朋友问我,当今科技如此发达,茶这般传统老调的元素,还能提供什么价值和存在意义?

我说传统封建社会,文人雅士藉酒抒怀,现今却是社会开放,天涯若比邻信息膨胀的网络世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茶的真实感知,澄清自己,内敛自己,过滤并有效地运用信息,充实我们对应这个瞬息万变世代的能量。

又有许多朋友问我,现在的年轻人多不喝茶,会不会形成文化断层?

我说年轻人不喝茶,是因为市售饮料极度商品化,而我们没有提供合宜的识茶渠道、喝茶方法和用茶的帮助等整体氛围,让他们不知其好,或是知其好也不得其门而入。就中国的历史来看,茶是老祖宗留下的琼浆玉液,永无灭绝的一天。我辈努力维系好这片沃土,年轻人终究会依循自身的文化血脉,接续这条绵长的生活文化之路。

更有许多朋友问我,如今好茶和好的茶具越来越昂贵,对于一般收入的人,要喝上一口好茶,是否已然遥不可及?

我说先要重新思考和定义什么是「好」!名茶、名器固然是好,但更不可忽略的,茶首重安全自然,就我走访国内茶区的实际经验,一些知名度与经济效益不高的地方性茶,价格相对便宜许多,虽然因不够精制而有损形色香味,然而你可以感受到土壤、阳光和水所赋予它的自然风味。而器物的生命是由使用者造就的,为自己选择一件合适好用的茶器,经常和正确地使用,假以时日,它自然产生无法替代的风采来。现今资本化,普遍的广告夸大与包装过度,致使产品外在和内容物形成极大落差,所以完全不用担心价格的问题,在茶的领域里,我所在意的是价值,而价格只是市场上因交易目的所产生的数字。

此外许多朋友问我,当下有些茶的活动,过于形式化、仪式化,可能导致茶逐渐背离生活吗?

我说茶因包容性而呈现多样化,形式和仪式原本就是茶诸多面相之一二,只要合适,自然有它存在的意义,无所谓对错。好比现今有些人谈「茶禅一味」,它绝不是穿着袈裟泡茶,一口经文一口茶。惟有潜心修习禅心佛理,通过茶来教化社会,并将之融入生活,它的影响才会深刻和普及。

最是许多朋友问我,中国过去有茶道吗?中国的茶道是什么?中国的茶道要如何形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向来讲究文以载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茶极大比例在生活中滋养人们,早已形成一种生活之道。

如今社会多元,天涯比邻,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对于国际影响愈趋重要。中国人站起来了,「申办奥运」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然而实质上中国人向世界证明我们站起来了,靠的不是外汇存底,更不是船坚炮利。一百余年前西方给中国带来了鸦片,也带来了百年浩劫,今日,中国却回敬西方乃至于分享全世界以茶,通过传统中国文化的思想养分,提供一个不仅适用于当代,乃至于未来,可以深刻思考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维持和谐友善关系的有效途径,进而达到养身、养心、养天地的茶道境界。

而中国的茶道要如何形成呢?

茶道的形成并非遥不可及,要避免好高骛远也无需装神弄鬼,凡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我说现今中国茶道的形成,先从「倒茶」开始吧!口语虽有些戏谑,但我是认真的。怎么说呢?首先为自个儿倒一杯茶,经由行茶过程的专注,让身心沉静下来。接着通过观色、闻香、品味和静待回韵,在细微的转化中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和生命力,藉以澄清、观照自己,在全然的静中充分了解自己,并洞悉外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适切地让自己找对位置做对事。如此一来不但不会徒劳无功而虚度一生,且对社会必然作出贡献。接着为家人倒一杯茶,增进彼此的关爱和促进家庭的和乐,有道是「家和万事兴」。为朋友、同事倒一杯茶,藉以维系人际关系和提升工作效率。基于与人为善的美意,为陌生人倒一杯茶。最终为自己嫌恶不悦之人倒一杯茶。至此,无论授者抑或受者,对人对物少了疑虑,没了对立。凭借着悠久丰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茶道可成矣。

习茶逾三十载,我尝试从茶的身、心(性)、灵这样的角度,来总结茶的本质,得到如下的结果:茶身清——显天地山川之气;茶性俭——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灵虚——竟诸般艺事之功。

茶身清——显天地山川之气

茶是至清至洁之物。一口茶,喝的可是一方水土一方人,显见生态于茶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而我们又可以从茶赖以生长的自然生态,引申到影响所及的社会生态。

茶有千千百百的好,但都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一一实现。换言之,不安全的茶,将使茶的所有美好荡然无存。所谓安全的茶,我们可以分别从生产者和使用者两个角度来谈。二〇一四年春,我与朋友们进行潮州凤凰单枞的寻访活动。四月十二日我们一行人在乌岽山区,造访那棵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老宋茶,主人告知下午就要采摘,这是多么神奇的巧遇啊!却不知怎么地,敬茶爱茶如我,竟激不起一丝恭逢其盛的兴奋之情和参与意愿。因为映入眼帘的是它那单薄瘦弱的树形,以其风烛残年之躯,兀自勉力予人它的剩余价值。我不忍卒睹!我不忍看到的,是因为盖新楼和辟建茶园所造成的过度开发,让整个山区绿色植被遭受严重破坏。这不禁让我想起台湾阿里山高山乌龙茶区,它自上世纪八〇年代开始种茶,由于日照短、日夜温差大等有利于茶叶香甘物质的自然条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渐渐地,整个茶区在没有妥善规划下,因过度开发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虽然我曾多次向农政单位反应,但总得到他们只有辅导权而没有管理权的回复。直接跟当地茶农道德劝说,他们也是淡淡地响应,「没事的,大家不都是这么做的」。终于不幸地在2009年的8月,大自然反扑了,莫拉克台风不但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更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至此年轻辈的茶农,开始重新思考他们与土地和自然生态的关系:要如何友善而有效地运用老天赋予人类的资源,通过他们的栽种、制作,提供给使用者一道安全无害、足堪品味的茶,并让自己的生命财产受到保障,且能够永续经营?以现今的市场状态和消费品味来说,把茶卖好是容易的,但要好得长久,其根本之道就在于整体生态的维护,产出优质的茶叶原料,通过按步就班、正确到位的制茶工序,提供给使用者无忧无虑且足堪品味的茶品。

当我们拥有了合乎自然生态、安全的茶,通过对其的品味,能够帮助我们认真思考,这个社会是否有些生态失衡的现象要加以导正。举例言之,当与朋友谈及地球粮食资源匮乏相关议题时,有人会忧心地说,中国那么多的人口,一天要吃掉多少粮啊!我说我担心的不是吃掉的粮食,而是倒掉、浪费掉的食物。当今国际过度资本化,通过鼓励消费,增加生产以达到提升经济的目的。然而盲目过多不必要的消费,往往形成极度的浪费,加速了地球资源匮乏的脚步。因此珍惜、有效的使用,是现今人们该重新建立的正确观念。

茶性俭——宜精行俭德之人

中国第一本也是最重要的茶书,是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文中清楚地指出:「茶性俭……宜精行俭德之人……」单就这个「俭」字,我花了十几年的工夫才参悟。我们在茶的领域中,经常会听到一些说法或看到一些现象:某某人完全不懂茶的品味、这件器物没有一点茶味、有许多教茶的老师却根本不知茶为何物……这样的说法和现象,关键就在于对「俭」的不理解以致根本无从实践。

「俭」就字面上的解释,是简约、节俭,意义上是少的、是减项。很简浅易懂吧!然而在茶的领域中,它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字,它的实践和落实,具有相当的难度,必须凭借着绝对的毅力与定力。就茶的角度我所体悟到「俭」这个字,在感官上意味着收敛性,也就是俗称的涩,茶的涩味来自于茶的主要成份——茶单宁,好的涩味是茶于人感官上达到一种「收」的手段,但它的目的却是为了「放」,放是因为涩味产生出来的收敛性,经过稍停时间转化开后,形成两颊唾液滋生的生理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生津」,而生津是最为止渴且让人舒畅的生理现象。就在这收、放之间,茶汤美学于焉产生。器为人所用,因此首重实用性,行茶所备置的茶器,因人、地、时、事与冲泡茶叶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在洁净的基本条件下,选择适用的茶器,此时若能掌握住「简而不陋,拙而不粗」的方针,秉持简约、减项的「俭」的理念,茶器美感因而呈现。于人的思想行为上,俭是内敛含蓄的,待人亲和却不卑不亢,爱物惜物却从不强求,尊重自然以期自主自在,茶人美德得以确立。

茶灵虚——竟诸般艺事之功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实在于小到个人,大至社稷,无论多么高深的哲理和思想,都能够体现和落实于生活细微处。好比行茶的过程中,进退有序符合儒家思想,虚实收放的茶汤欣赏落实道家美学,而「释」的无分别心,更显现出茶的宽广和包容。我常喜举一例,甲乙丙丁四人入座,同一壶茶分斟四杯,甲举杯饮尽直说解渴了;乙嗅闻了说茶好香,饮罢也解渴了;丙嗅闻了香且饮罢解渴,稍后说出好甘甜的回韵啊;丁闻香解渴并感受了回韵之余,深吸了一口气说齿颊留香,彷佛到了茶园所在的自然湖光山色之中。相同的茶,甲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解渴,乙多了嗅觉感官上的享受,丙更加体会到回味,而丁已从生理感官上的感受,提升到心灵层次的启迪。他们无所谓对错,只是品味的能力有别。而茶完全没有分别心,它不会因为甲只用来解渴,而不给他香和回韵的成份。不论你的欣赏能力如何,它都如实且完整地呈现自己,指引着我们具备对人的正确态度,尤其在茶的理念分享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且无所保留。此外从茶树的栽种、茶园管理、茶叶的采制,乃至于泡茶最基本的三要素:置茶量、水温和浸泡时间,再连结墨家的科学精神。凡此种种,就是前述倒茶之余,赖以成道所凭借的悠久丰厚之中华文化底蕴。

茶是老祖宗留给世代子孙的琼浆玉液,不论你认识程度如何,欣赏能力为何,它都如实地呈现出它的内容物质和内涵元素。它可饮可食、可浓可淡,它可入药更是绝佳的保健饮料。正因为没有分别心,所以它雅俗共赏,更因为没有强制性,所以它信手拈来,可宾可主、可有可无,成就一个绝佳的文化载体。它保有自我,却给予使用者极大的空间,相同的茶因产地、季节、气候、采摘部位、制茶师父等因素的不同,而显现出风格迥异、表情不一的样貌。即便制作完成,也会因泡茶人的不同,泡法上的不同,每道茶汤的不同,一块喝茶人的不同,产生丰富多彩的变化。而这饱含生命张力的变,因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结合或熏染,呈现极佳状态,这时就因妙趣横生而达到妙不可言的境界。

茶艺表演 摄/若望

我们很欣慰地看到,急剧发展的中国,愈来愈多的人懂得从茶的领域里,去找寻感官上的品味和精神上的依托。然而蓬勃的发展却也产生出一些特殊现象值得关注,例如绿茶的相对式微和对中国美学认知上的不足。

中国是茶的原乡,茶不但历史悠久且种类多样,而绿茶一直是主要饮用的茶类,为多数人所喜爱。近代由于经济的发展,饮食多元且口味加重,人们普遍在追寻更浓烈的香气与滋味,殊不知绿茶是最贴近自然、最为养心的茶类。它因自然而愈显天地山川之气,它不以口味浓烈,而是以意境悠远引人入胜。所以能够重视和品味绿茶,建构出三层意义,那就是生态环境被照顾好了,人的饮食习惯较具健康概念了,人的心也趋于平静安定了。

茶在今日的中国,普遍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因此寻访好茶,收罗茶器,营造喝茶的空间与氛围,甚或拜师学艺,俨然成为一种生活显学。然而我们却发现一股浓重的东洋风在里头悄悄兴起,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对中国美学的认知不足,以致没有分辨与选择的能力。尤其甚者,少数无知但却拥有影响力的媒体,经由它们的吹捧,炒作出一些明星级的茶老师,他们收取高额的学费,贩卖昂贵的茶叶和茶器(大多是日本茶道具),并直接导入日本的茶道美学思想,还遑称说这些全都源自于中国。之所以他们会有如此说法,是因为对中国美学和茶文化发展的不理解,在「礼失求诸野」的心情作祟下便宜行事,藉以获取最大的社会资源和经济效益。没错。虽同属东方文化,日本文化又源自于中国,且深受中国文化之影响,然而经由长期的发展与积累,日本早已建立起一套自我的美学理念。简略地说,相较之下日本的美学是震撼的、是屏息的,是叹为观止而具强制性的。而中国的美学是悠游的、是自在的,是绕梁三日且回味无穷的。反映在茶上,日本的抹茶道源自于宋代的点茶,竟在战国时代成就了丰臣秀吉的一统日本,和千利休切腹殉道的茶圣地位。源自于明代淹茶法的日本煎茶道,长期未间断地延续,积累了相当的成熟度,至今已发展出上百个流派,这也成了前述那些明星般的茶老师抄袭、挪用的养分补给站。他们竭力推销的煎茶道具,变成炙手可热、被争相抢购的高端茶器,殊不知这些看似严谨,但显过度紧绷尖锐的造型和线条,是不符合中国器物美感的。他们装置出的茶席,看起来美美的,但整体氛围却让你不但无法心向往之,甚或敬而远之。他们冲泡出的茶汤大多具有相同的特性,那就是——不好喝,因为他们的心和动作都是被箝制住的,往往连泡茶最基本的要素,投茶量、水温和浸泡时间都无法灵活掌握。他们带给这个社会的,只是高消费和文化认知上的偏差。

凡此种种现象看似严重,然而我坚信「德不孤,必有邻」,在悠久、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下,即便是千年暗室,也可一灯即破,关键就在于如何点起这盏明灯,诚信这也是我们参与研讨的主要目的吧!

就历史的观点来看,现今的中国是人口最多、而温饱比率也最高的时候,就这层意义算得上是盛世中的盛世了。虽然过去历经了百年浩劫,但却也因缘际会地造就了大中华与他国结合的实验样本。如台湾与日本、香港和英国、澳门与葡萄牙,新加坡华人领政,马来西亚种族融合及世界各地无数的侨民等,我喻之为龙生九子。上世纪七〇年代改革开放的号角响起,巨龙苏醒了,九子该以反哺之心,将其养分回馈母体,期能在国际现况中扮演更积极正面的角色。而我辈们于茶的课题中,则需竭尽一己之心力,努力成就养身、养心、养天地的茶道理想。□

猜你喜欢

茶器茶道
漆工艺在茶器上的应用与研究
寻迹万里茶道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及思想文化体现
疫情下 茶器行业将发生哪些变化
茶道人生
浅谈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和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我国古代陶瓷茶器的审美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