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绿叶焕发的激情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浙江茶企联谊会考察团赴上海、湖南考察纪实
2015-01-02邹建中
本刊记者 邹建中 文/摄
考察团在湖南考察,受到湖南茶企欢迎
第一章
5月26日下午
上海
英联川宁(上海)饮料有限公司
大巴一进入上海浦东金桥开发区,我首先感觉到的是环境的安静、整洁和有序。
我想,这样的好地方,才会吸引外资前来开厂、办公司。
大巴缓缓来到了此次考察第一站:英联川宁(上海)饮料有限公司。早有一位女员工在门口迎接我们。她是中国人,名叫顾丹英,公司的质量经理。
来到窄小的“大堂”,但见一块屏幕上有几行字:欢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莅临工厂!
顾经理告诉我们:所有进入工厂的来宾,都要登记,比如姓名和到来时间;一会儿参观结束走的时候,也要登记,也要注明离去的时间。不愧是英国的企业,管理上一点也不含糊。
在小会议室,一个年龄在40左右、胖乎乎戴眼镜的老外,已经在等候我们。顾丹英当起了翻译,她介绍说,这是公司供应中心经理罗宾先生,苏格兰人。
罗宾打开电脑,通过PPT向我们介绍公司的历史、产品以及管理理念—
“‘川宁’这个品牌创建于1706年,到现在已经有309年的历史。‘川宁’有众多的产品,在全球拥有庞大的市场。2004年,‘川宁’加强了在中国的投资,开办了上海‘川宁’公司,生产‘川宁’系列泡茶,产品主要销往澳大利亚和美国。‘川宁’创始人托马斯非常重视产品的品质,所以,托马斯的企业才能长盛不衰。你们如果去伦敦,还能看到‘川宁’300年前的商店。‘川宁’在管理上的一个特点是,把每一个员工当成大家庭的成员,让他们都能受到尊重并有成长的机会。比如,我们有非常棒的员工餐厅、浴室……”
“员工有了积极性,就会创造好的效率。我们曾经创造了80%的生产效率,之前都是在60%左右,这是以往所没有的。”顾丹英说,“在这里,我不是在夸奖罗宾,他在这方面做得确实非常好。每天他一早到公司,会向每一个遇见的员工问好、打招呼。员工做出了成绩,他会在餐厅放一些蛋糕之类的犒劳大家。有一次,还专门在产区的绿地上,搞了一次‘野外烧烤’款待员工。”
罗宾简短的介绍结束后,我们被要求穿上“参观服”:一件黑色的大褂和一件红色的带有银灰色荧光条纹的背心。此外,我们还要戴上帽子,套上鞋套,甚至,耳朵里还要塞上耳塞。穿戴完毕,我们才被允许随着顾丹英和其他几个工作人员进入车间。
我想要拍照,但顾丹英一再告诫,车间内是不允许拍照的。我心有不甘,但在这样的氛围下,也只能忍着。我有一种奇妙的幻觉,我们似乎来到了英国考察而不是在中国的上海。
在原料仓库,我们看到了堆放整齐的从世界各地购进的茶,当然我们从包装上,也找到了“MADE IN CHINA”的字样。在包装车间,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流水线上,从一小袋茶到一小盒茶,再到一大包茶,都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奇妙的“变身”。令人惊叹的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寥寥无几。
考察团在英联川宁(上海)饮料有限公司参观
“这种包装设备叫依玛(译音)C25,要1200万一台,我们这里共有24台。”顾丹英说,“生产的‘川宁’早餐茶,有20多种。所有的茶,都是通过不锈钢管道输送到每台灌装机上去的。”
这家“静悄悄”的工厂,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我们根本看不到茶,但它的茶产品却每天都在“走向世界”。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于无声处听惊雷。
在审评室内,我被允许拍照。这让我略感欣慰。
华中农大茶学专业毕业的张学娟是公司的质量主管、评茶师。“这一款是有玫瑰香的,我很喜欢。”张学娟说,“这里,我们每天要面对150种香型的二三百个样品,通过测试,让它们达到标准。这里生产的茶和在世界其他地方生产的茶的标准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口感是一样的。”
看来,张学娟的担子不轻。
从车间出来,我看到罗宾在他的办公室全神贯注地工作着。我想为这个苏格兰老外拍一张照片。顾丹英就去和罗宾商量。“罗宾同意了。”她笑着说,“你很幸运!罗宾是非常不喜欢别人给他拍照的,尤其是在工作时间。”
我赶紧走进罗宾办公室,用英语说了声“谢谢”,罗宾有些害羞地朝我微笑。我赶紧按下相机快门。罗宾看了相机屏幕上的自己,满意地点着头。
“拍得不错!”顾丹英说。
浙江诸暨绿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亚平和杭州嘉盛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明因公司有重要活动,在与考察团分手时说:“英联川宁的企业文化很值得我们学习。”对于不能随团活动,他们的脸上露出了遗憾的神色。
第二章
5月27日上午
长沙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飞机抵达长沙,已近凌晨。赶紧歇息。
早餐后,大家便登上大巴,前往位于长沙市芙蓉区隆平高科技园的湖南省茶业集团。
中国著名茶叶专家刘仲华教授、集团董事长周重旺等迎接考察团的到来。
刘仲华同时作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已经邀请来了湖南茶界的一班“大佬”。他主持了“交流会”。
我发现,身着白色竖条纹衬衫和蓝色西装的刘仲华,近来似乎消瘦了些,也许是太忙的缘故,但精神却一如既往,十分饱满。
“《茶博览》去年刊发的封面人物照片中,您是最帅的!至少我们编辑部的那帮姑娘们是这样说的。”我和刘仲华“套近乎”。他开心地笑了起来。
会议开始了。湖南省茶业协会会长曹文成首先发言。他对湖南茶业发展情况了如指掌,介绍起来如数家珍。遗憾的是,对我来说,他浓重的湖南口音,实在听懂不了几句。好在,湖南茶业研究所所长包小村事先给了大家一份材料。我一边看材料,一边努力倾听曹会长的发言,大致也了解到了湖南茶业的一些概况:湖南是传统的茶业大省。茶业是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有茶园面积223.2万亩,产量19.74万吨,其中出口3.54万吨;大小企业3000多家;产值达61.7亿元。
“英联川宁”供应中心经理罗宾(前左一)向考察团介绍企业发展情况
曹会长说,湖南茶业会快速发展,除了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扶持作用外,文化和科技的支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提到了每年4月20日举办的茶祖节。他的观点是:神农氏也是炎帝,作为茶祖,无可置疑,因此,全国都要来祭茶祖,而不是各举各的旗,各吹各的号。说到科技的作用,曹会长自豪地说,湖南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以刘仲华为首的,加之农大的肖力争教授、茶科所的包小村所长等专家团队,对茶企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曹会长谦虚,没把自己摆进去。“事实是,湖南茶产业的崛起,曹文成可是大功臣。”对湖南情况比较了解的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发展部部长陈叙达,翘起大拇指对我赞道。
专家抱团,同唱一首歌齐奏一段曲,只奔一个目标去—这,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考察团团长,湖州方路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国新说:“我们浙江,大家各干各的,都做得挺好,但在为了一个大目标大家步调一致上,与湖南比,还是有差距的。”
“交流会”上的一个亮点是,茶祖印象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成植所介绍的中华茶祖文化产业园。
“中华茶祖文化产业园位于株洲茶陵县,总投资20亿元,总占地面积12800亩,包括250亩的中华茶祖神农文化主题公园,200亩的品牌茶叶交易市场,100亩的现代茶叶加工厂及周边配套商业、酒店、住宅等设施。计划5年内建成茶叶基地1万亩,带动全县种植10万亩。中华茶祖文化产业园预计在2015年全部完成。届时,茶陵将成为全国一流的茶产业基地、知名品牌茶产品的集散地、中华茶人的寻根地。目前中华茶祖文化产业园建设已被列为株洲市的重点工程,湖南茶叶产业转型升级的标志性工程。”
如此大手笔,让我们十分惊叹也十分佩服。
湖南农大刘仲华教授主持交流会
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让我们深刻感觉到了文化促进茶产业发展的魅力和意义。
对此,陈叙达部长十分感慨:“周国富会长最近给研究会的各部,出了一个课题,‘文化,对茶产业的推动作用在哪里’。今天,听了湖南茶界人士的发言,我似乎找到了课题的方向,湖南在文化上是做足了文章,它对茶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是巨大的。也可以这样来认识,没有文化的推动,就没有茶产业的辉煌。”
第三章
5月27日下午
益阳
益阳茶厂有限公司
我们的大巴赶到益阳茶厂有限公司的时候,已是下午4点了。在参观了公司的车间和湘益茶博馆后,我们来到了会议室。
益阳市政协副主席卜铁洪,市农业局局长何伟良,市茶叶局局长李建国、副局长刘雪慧等领导,齐刷刷地坐在那儿。卜铁洪主持了交流会。李建国围绕“产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规模形成”、“市场不断得以拓展”三个方面,介绍了益阳茶产业发展情况。
在参观中,我们在车间的“文化走廊”上,看到了一块醒目的展板,上面的字,让我们对这家茶厂肃然起敬:中国茯茶第一—中国茯茶唯一20年不间断出口产品;中国边销茶半壁江山;最早的茯茶标准就是按照湘益企业标准制定的;20世纪90年代国家技术监督总局在全国抽查79个紧压茶产品,湘益茯茶是唯一全部指标合格的产品……
湖南省茶业协会会长曹文成介绍湖南茶业发展情况
在一旁的公司副总经理刘杏益不无自豪地说:“我们公司主要产品是‘湘益’牌系列茯砖茶,年生产能力为2万吨,年均产销量1.5万吨以上,其中边销茶产销量占全国总量的1/4,边销茶原料储备占全国的26.7%,均居全国第一。”
如此看来,湘益企业作为湖南黑茶龙头企业,当之无愧!
离开益阳茶厂有限公司,在去往安化的路上,新昌县雪溪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石碧鹏对我说:“为何益阳黑茶这几年发展如此之快,以前我总是弄不明白,今天我明白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上规模上等级,再加上很好的营销策略,才有了益阳黑茶的今天。”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湖南茶叶博物馆中的雕塑,反映的是千两茶的制茶工艺
“上午我们参观了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湖南茶业博物馆’,现在我们又参观了益阳茶厂有限公司的‘湘益茶博馆’。”陈叙达部长感慨道,“可见,湖南的茶企,对茶文化的看重。而一家对文化重视的企业,才会发展成为一家优秀的企业。”
陈叙达部长是搞茶文化研究的,他对“文化”自然特别敏感且充满兴趣。文化之于企业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这也是他此次组团考察湖南茶企的一个重要目的。
第四章
5月28日上午
安化银联国际大酒店大堂
大巴上
在酒店大堂等候去参观“白沙溪”的空挡,我和考察团年纪最小的,1988年出生的,浙江龙泉阳光农业有限公司经理蔡仁慧聊了起来。
考察团在湖南省益阳茶厂有限公司参观
益阳市有关领导向考察团介绍黑茶发展情况
我叫他小蔡。小蔡告诉我,昨天晚上他很晚了还在安化的街上逛。他可没有那么悠闲。他是去搞“市场调查”了。“我去了几家茶叶店,我和他们聊,聊黑茶,也聊我们浙江的绿茶、红茶。”
小蔡的眼神闪着亮光。“天下茶人是一家,我和那些老板们聊得很好。我把我带去的茶,留下一点给他们,我也带走了他们的黑茶。做生意就是这样的,大家先要聊得来,然后就好办了。我的茶,他们那边有人感兴趣,就可以向我要货;我那边有人要黑茶,我也可以向安化这边的‘朋友’要。大家建立了信任关系,生意就会慢慢做起来。”
在大巴上,小蔡不怎么说话,还常常“瘫在”车后面的椅子上“呼呼”睡觉。说实话,对这个“小蔡”,一开始我还真的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富二代”嘛,就这个怂样!现在,我翻转了对他的看法。这个“小蔡”,可不是“小菜一碟”,他头脑活络,善于交际,再加上那股不服输的韧劲,这就是典型的浙江老板。小蔡,现在主要是在做红茶这一块,但看得出来,这个小伙子,以后一定会继承父业,并且还会将其发扬光大。
钟维标,是平阳县天韵茶叶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在考察中,他十分投入,一边听一边看一边还用手机不停地拍照。上车了,他就在手机上不停地写着什么。“邹总编,你看看我发在群里的微信。”我一看,原来他把考察的动态信息第一时间发到了群里与大家分享。而且那条“新闻”写得非常专业,“5个W”一个也没少。
最有意思的是石碧鹏了,他拿出自己做的茶,说,这种茶是低温烘焙的,可以直接放到冷水中饮用。钟维标和我各拿了一瓶矿泉水,拧开盖子,先喝掉一口,再将石总给的茶叶放到瓶中。“摇一摇,过一会,就可以喝了。”石总说。我们照着做了,果然,没多久,我们就喝到带着香味的“冷水速泡茶”了。
瞧,这些茶企老板,他们推销自己的品牌茶,是从来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的。这种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让我特别感动。
海盐六里鸿安精制茶厂厂长陈姚因告诉我,“我们这里的采茶工工钱很贵,干一季,多的要1万多元,比厂里的员工拿得还多。我们的产品与益阳的黑茶比,竞争优势就没有了。黑茶现在能够卖到1000元一斤,甚至更高;而我们的绿茶,只能卖几十块一斤,卖得好的,也不过一两百元一斤。可是,我们的绿茶,都是好茶呀,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两叶。而黑茶,那些老叶,都可以作为原料。还有,绿茶不便长期储放,黑茶就没有关系了,可以长期储放。这回出来考察,我们有了紧迫感。绿茶如何走出困境,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大巴行驶在弯弯曲曲的公路上,一边是青山,一边是绿水;不时,天空还会飘落一些零星的雨粒。车内,七嘴八舌的议论一直没有停歇……
第五章
5月28日上午
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省建玲安化黑茶有限公司
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在安化县原政协主席、县茶业协会会长李俊夫乘坐的现代越野车引领下,我们的大巴驶入了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股份有限公司大院。
我们被“白沙溪”大楼的雄姿镇住了。它,简直像一座宫殿,恢弘、气派、时尚。大楼上银白色的“白沙溪”LOGO,融合了中国古典元素和现代元素,既别致,又悦目。
“白沙溪”大楼建在资江边。资江源自广西,有120公里贯穿安化全境,是安化的“母亲河”。正是这条江,孕育了安化的山山水水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
“我们是‘江景房’,占地140亩,总投资1.8亿元。”带我们参观的“白沙溪”常务副总经理肖益平颇为得意,“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哪来这样好的地方!”
“白沙溪”,如果从1939年的国有茶厂开始算的话,迄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这样具有悠久历史的茶厂,在中国已经是寥寥无几。
“我们每年可为社会提供10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也可让茶农直接增收超过1亿元。”肖益平说,“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拥有有机茶园基地8000亩。产品有黑茶7大系列80个品种,现在已经形成边销和内外销齐头并举的产业模式。年产值3.9亿元。”在一边的李俊夫会长补充说:“‘白沙溪’连续7年,上税在3000万元以上。”
考察团在白沙溪茶文化博物馆参观
气势非凡的“白沙溪”大楼
这些数据,让我们惊叹不已。
在白沙溪茶文化博物馆,一进门,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1939年,第一片黑茶砖诞生于白沙溪;
1953年,第一片茯茶砖诞生于白沙溪;
1958年,第一片花茶砖诞生于白沙溪。
在这3节文字上,“黑茶之源”四个具有颜体风格的草书十分醒目。在博物馆,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黑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同时也再一次感受到了历史和文化的力量。
从“白沙溪”出来,我们随着李俊夫会长,来到了湖南建玲安化黑茶有限公司。
在考察团的活动安排中,并没有“建玲”,是刘仲华推荐的,于是考察活动便加了一道“楔子”。
事实是,“建玲”并没有让我们失望。
戚英杰,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他评说:“参观‘建玲’是考察活动的一个高潮。”这位年轻的副总经理是大名鼎鼎的,素有“西湖龙井守护使者”之称的戚国伟的儿子。如今小戚—我就像称呼“小蔡”那样称其为“小戚”—一直沉湎于电子商务。他要创造性地继承父业,而抛弃按部就班。我在他憨厚的脸上,看到了那股深藏着的冲劲。
“建玲”的许多做法,真的让我们中许多人有点“目瞪口呆”。比如,我们在数百平方米的堆场中,看到了堆至天花板的“气势磅礴”的黑茶。总经理贺建中说:“这里渥堆着的毛茶,最早的是2006年的。”
对这种可以长期存放的黑茶,我想到了一个流行语—“羡慕嫉妒恨”。我这么一说,考察团的不少老板,会心地笑了。浙江茶企做的大多是绿茶,而绿茶最让茶企老板们纠结的是“存放问题”。在这方面,绿茶的处境几近“地狱”,而黑茶的处境便是“天堂”。
对此,大家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建玲”另一个让参观者“傻眼”的,是它那“无比宽敞”的车间中,排列着极其整齐的一只一只不锈钢茶桶,而数百只茶桶中装满了尚未压制的价格不菲的高档黑茶。像这样的车间,远不止一两个!让人赞叹的是,这些黑茶,居然也是用最好的茶叶制成的!我们以前认为,黑茶都是用“粗枝老叶”做的,在此,被彻底颠覆。
在接待室,贺建中亲自做起了茶艺师,很熟练很地道地为我们泡茶。贺建中不善言辞,只是一个劲儿让我们品尝他们的黑茶。在我的追问下,他讲了他创业的故事:早年,他是“白沙溪”的员工,后来离厂创业,干过不少行当,主要是做地板生意。他有了第一桶金,但爱茶之心不死,做茶之心亦不死,于是,大手一挥,掷下5000万,创办了“建玲”。
“建玲”公司车间
这种高开高打的做法,让我们十分钦佩和欣赏。要知道,5000万,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呀!这种创业的激情和勇气,一点也不亚于浙商。
于是,在移师前往另一个“巨无霸”—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路上,我们的大巴像是开了锅,大家都在热切地议论着“建玲”……
大巴来到资江边,有两条渡轮停泊在小淹渡口。看来我们是要摆渡到江对面去。头……但是,期待已久的前去考察“华莱”的冲动,反倒是让放眼百米江面的考察团众老板们,依然保持着亢奋的情绪。去“华莱”,可是此回考察的重头戏和压轴戏啊!
车至“华莱”。众人下车。浓郁的茶香扑鼻而来。
“华莱”是一处高档的略带“简欧”风格的建筑群,几乎每幢建筑,都有十层楼房那么高,外墙以红褐色为主色调,气度非凡。大院中,有一尊数米高的人像雕塑。谁?细看,原来是手拿古老农具的神农氏—茶祖。众人雀跃于茶祖前,纷纷拍照留念。
“我们连续几年,销售额都在20
麻烦出现了。
我们的大巴底盘似乎有些低,居然上不了那块“桥板”:车头卡在了“桥板”的头上,动弹不得。李俊夫会长有些急了,见旁边还有一条大一些的渡船,赶紧跑去交涉,请求用他们的渡船将我们摆渡过去。这边说好了,那边车仍然被卡在那儿。考察团的几个老板,找来几块三角木,塞在前轮下,司机一踩油门,噌地一下,大巴退了下来,并顺利地“爬上”那条大一些的渡轮。
江水湍流,云雾密布。远处的山头,消失在浓浓的水汽之中……
按理说,触景生情,或者景随情生,身处异乡,会有一番别样的滋味在心多个亿,上税5000万到6000万。今年更好,产值可以达到30多个亿。”“华莱”董事长陈社强语惊四座。
陈董事长是安化本地人,1960年生,曾经在县发改委工作过,退休后,办起了“华莱”。
“华莱”的奇迹,让考察团的安吉宋茗白茶有限公司董事长许万富佩服不已。在我们将要离开的时候,许万富礼貌地邀请陈董事长合影。我不失时机地为之按下了相机快门。
许万富对我说 :“我佩服的人不多,陈董是一个。照片麻烦你回到杭州后,就发给我。”他还是不放心,叮嘱身边的助手卓超:“你把QQ号给邹老师,照片也可以先发你,再给我。”
在参观中,大家对“华莱”的产品深度开发颇感兴趣。“华莱”极富战略眼光,2007年公司创建以来,就紧紧抓住高科技这个龙头,大步走在众多茶企前列,除了传统的茶品外,已经开发了袋泡茶、速溶茶以及众多深加工产品。
陈董事长充满自信地说:“我们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中国最好的黑茶!”
我们的团长王国新对“华莱”的评价是“这是一家纵向发展的企业,而我们许多企业是平面发展的”。按我理解,所谓纵向发展,在战略上着眼于深度开发;所谓平面发展,那就是产品单一,理念守旧,缺少开拓精神。
第六章
5月28日下午
长沙
机场
个头1米8,有一头浓密白发的王国新,无疑是本次考察团中最为活跃的人。他说话时,分贝很高。在去长沙的大巴上,他一直按捺不住兴奋之情:“我顿悟了!原来一片小小的茶叶,可以做成这样惊天动地的事业!我们浙江的绿茶,不能再小打小闹了。浙江也应该有像‘白沙溪’、‘建玲’、‘华莱’这样的大企业。”当然仅有雄心是不够的,这需要整合多种积极的要素。王总大声“宣告”,他回去之后,就要开始绿茶的速溶茶研发。“我们的步子要加快了!”
同样激情燃烧的景宁畲族自治县惠明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蓝育明、舟山市普陀特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文平以及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佳讯。他们说:“绿茶应该向黑茶学习。相信绿茶应该也会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邬金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发展部副部长,原浙江省总工会副主席,曾任浙江省委巡视组组长,他说:“‘华莱’等湖南茶企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牢牢插上文化和科技这两个翅膀,中国的茶产业一定能不断腾飞。”
陈叙达,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发展部部长,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党委书记,从文化推动产业的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从文化推动产业发展的角度去审视,我们在湖南看到了众多成功的例子。比如安化,他们很看中茶文化,几年来,以黑茶为题材的大量专著,小说、诗歌和音乐、影视作品等相继问世,对推动安化黑茶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文化,完全可以成为一种生产力。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文化力的推动,中国茶企要想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别的不说,为什么我们所考察的茶企,差不多都有茶文化博物馆,就是因为,企业看到并切实感受到了文化之于发展的不可或缺。”
陈叙达部长的感悟,可以说是此次考察团的最大收获之一。
连头带尾,此次上海、湖南之行,只有短短的3天。但就是这短短3天,让浙江茶叶企业家们的视野,变得豁然开朗,许多美好的梦想也在编织中……
难得。飞机准时滑离跑道。好兆头——我想。□
考察团参观完“华莱”后在公司大楼前合影留念,至此3天的赴上海、湖南考察活动划上圆满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