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头牌还是做平台?
2015-01-02马继华资深分析师
文/马继华 资深分析师
做头牌还是做平台?
文/马继华资深分析师
只有做成头牌的平台才能生存,只有做成平台的头牌才能长久。
同一条街上有三个裁缝,第一个裁缝的广告语是“我是全省最好的裁缝”;第二个的广告语是“我是全国最好的裁缝”;第三个的广告语是“我是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无疑,这三位裁缝都具有很强的“头牌”思维。如果有人看到市场上的制衣需求很大、裁缝也越来越多,裁缝的手艺已经难分伯仲,于是建设了一个裁缝网络平台,将用户和裁缝连接起来,实现自由匹配,这就从“头牌”思维变成了“平台”思维。但如果有很多裁缝网出现,可能就必须做到平台中的第一(头牌)才能生存下来。
当下的互联网金融正是如此。中国的P2P企业数以千计,主要业务多是做金融平台,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群体数量大但单位收益小,互联网技术的低成本优势正好可以与传统金融企业形成差异化经营。
但所有行业都一样,平台企业生存的机会比头牌要小得多,而且平台具有马太效应。因此,电商中做头牌的可以有京东、当当、苏宁、亚马逊等多家,做平台的却仅剩下了淘宝天猫。互联网金融企业众多,但百花齐放的状态并不会维持多久。在集中化的趋势下,这些大大小小的平台之上,肯定会衍生出一个更大的平台。作为平台企业,只需专心致志地为两端的企业服务、保证交易的顺畅和安全即可。但因为信用机制的问题,如今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很难不进入交易链条,甚至有的企业打擦边球,违反有关规定进行交易担保。
在一个行业中做头牌不容易,在众多的平台企业中做到头牌也不容易,要把很多头牌企业都纳入自己的平台就更难。淘宝是平台,苹果App Store也是平台,它们为了成就平台,首先是培育平台上的用户成为同行中的头牌,吸引了更多用户进入,从而成就了自身大平台的成功。
一些本来就是要做平台的企业,在创业初始阶段无法吸引到足够多的优质用户,就需要自己先做一个头牌企业,让这个行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引发连锁反应之后,涌现出更多的行业用户。比如蚂蚁金服的余额宝异军突起之后,就催生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宝宝”理财;于是,在整个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蚂蚁金服就有了做平台型企业的基础。而行业头牌企业转型做平台型企业,为了吸引其他同行企业入驻,就需要放弃很多既得利益,比如京东、携程等,在转型过程中会遭遇两难。
平台型企业为了做好平台而做的头牌,与头牌企业转型做平台是不一样的。一个是诱饵或榜样,另一个是拓展与增值。前者是规划好的,后者往往是被迫的。结局也就差异很大。企业做垂直价值链中的头牌生存机会更大,但做到头牌之后再转型做平台的难度当然也更大,成功率非常低。如果只做平台企业,生存概率低 ,然而一旦坚持下来,成功的可能性比头牌转型而来的要高。
谁适合做行业平台
结合金融发展史来看,任何金融中心的产生都离不开商业的土壤,金融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金融企业是建筑在传统商业基础之上的,而现在的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却缺乏商业场景的支撑,所以像银行、拉卡拉甚至包括腾讯都在努力挺进电商。
在中国,电子商务是互联网金融的土壤,但大大小小的P2P企业绝对不仅仅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推动而兴起的,其成长的核心逻辑也不仅仅是金融成本的降低和普惠金融的需求,虽然看似服务的企业很多在线下,可内核仍然是“互联网+”。从阿里巴巴的淘宝、天猫等中国网购平台出发衍生出互联网金融的需求就变得顺理成章,而包括京东、苏宁等电商公司的互联网金融也都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是,那些单纯的互联网金融的平台或者传统银行发起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都不可能有机会成为行业头牌。
实际上,eBay与Paypal分分合合的历史经验也证明,大的支付平台离不开大的电子商务的平台支撑,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也必然造就大的支付平台,而从支付到信贷也是金融发展的通常路径。在中国,阿里巴巴与蚂蚁金服之间的相互支撑与成长,更是让互联网金融回归了金融的本质。
如今的中国电子商务领域,淘宝、天猫是大平台,其他众多电商企业都已经逐渐认可了这个平台的价值,当当、国美、亚马逊等纷纷在平台上开店,而淘宝和天猫并不与这些企业做同样的事情争利,因此,生态圈顺利完成。
未来,在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江湖中,也将如电子商务格局一样,一个大平台多个强头牌共存,蚂蚁金服的多数自有信贷、基金等业务都会在完成历史任务后逐渐退居幕后,蚂蚁平台将变成互联网金融行业争夺头牌的主战场,从而实现头牌与平台的和谐共处。
总之,只有做成头牌的平台才能生存,只有做成平台的头牌才能长久。平台只有成功培养出头牌才有可能做成平台里的头牌,头牌只有毁容去做平台才有可能吸引到足够的头牌成就平台。平台眼红别人风光去做头牌那是出台,后果一定是台倒牌散;头牌当红却升级去做平台那是招牌,过程往往是步履蹒跚。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