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层次会计专业结构性失衡之对策
2015-01-02李海霞
文/李海霞
专科层次的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一般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说,这个目标的定位是合理的。但从笔者多年接触到的会计专科毕业生来看,这个目标并没有实现,绝大多数会计专科毕业生在上岗后仍然暴露出理论强实践差的特征,还需要较长的时间的学习才能胜任本职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专科教学中结构性失衡导致的。
一、结构性失衡的表现
(一)专业课程结构性失衡
专科层次的会计专业课程结构性失衡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都有体现,无论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财会课程占比过高,税务课程占比太小。
一般来说,专科层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会计业务。小微企业会计业务通常比较简单,基础性强,这是由小微企业的“小微”特点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专科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方面,应该体现“基础性、应用性”的特点,重视打基础,练技能。但事实上,很多专科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理论性强,难度大,与企业实际情况脱节,实用性差。学生上岗后,所学知识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大大削弱了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二是纳税业务。纳税业务是小微企业会计人员的重要工作,包括报税、开发票、发票认证等,每个月都会涉及,实用性极强,而且纳税业务一旦出错,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基于此,专科院校在课程的搭配上,会计课程和税务课程应保持一个恰当的比例,使学生形成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但实际上,大多数院校的会计课程比重高,税务课程比重太小,且理论性强操作性差,更新也不及时。薄弱的税务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工作需要,加大了企业的税务风险和学生的职业风险。
(二)师资结构不合理
目前,包括专科院校在内的高校在招聘教师时,对学历乃至职称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一些发达地区的专科院校师资招聘起点已经达到博士学位或教授职称,这些高学历的学术型教师很多都没有走出过校门,即使有过一些与企业的交流,学到的也都是碎片化、零散的实际经验,实际意义不大。因此,这些教师的理论知识扎实,但基本没有实践经验。一线教师如此,领导岗位的教师亦是如此,而这些教师负责制定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过程中难免带有想象的成分。因此,造成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与实际工作脱节,结构失衡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解决措施
解决专科层次会计专业结构性失衡最有效的办法是探索符合学校和企业实际情况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通过校企合作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而改善师资结构
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把教师送到企业去进行长时间系统地训练,帮助教师迅速积累实践经验,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由过去单一的学术型教师向学术加实践的复合型教师转变,当教师的知识结构转变后,就可以合理安排专业课程并制定更合理的教学计划,专业课程失衡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二)通过校企合作深化学生的企业实习环节,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会计业务,是最有效的实训手段
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模拟实训等实践性环节,但这种坐在教室中的模拟实训再逼真的也是假的,只可用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无法代替真实的业务处理,也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所有的学校都有毕业实习环节,但实习单位基本都是由学生自行联系,学校管理松散,毕业实习基本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大。因此,有必要强化对企业实习环节的管理,实习单位由学校统一安排,并加强实习考核,保证实习效果。
三、校企合作注意事项
(一)合理选择合作企业类型
现有的校企合作通常是学校与一般的工商企业开展合作,与这些类型企业合作有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多数的企业会计岗位容纳的实习学生有限,最多只能容纳2-3人,人数过多会干扰实习企业的正常工作秩序,同时也降低了实习效果。在学生数量多的情况下,学校需要寻找多家甚至十几二十家企业合作,难度很大。二是一般的工商企业业务类型单一,学生接触面小,不利于拓展学生接触业务的广度,无法满足学生未来就业多样性的需要。
会计代账公司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的企业,有着与一般的工商企业相比独特的优势,其客户类型多样,业务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学校通过加强与会计公司的合作,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拓展知识面,增强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探索多种合作模式,坚持合作共赢原则
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特点是无偿性、缺乏规范,合作关系不稳定,对于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作用有限。学校应积极探索更恰当的合作模式,不论是哪种模式,都要坚持规范化原则、合作共赢原则。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是真正的受益方,学校为此支付一定的费用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为校企合作长久稳定奠定物质基础。尤其是学校在与一些小型的会计代账公司合作时,学校的付费可以成为会计代账公司重要稳定的盈利来源,有利于加深双方合作,真正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