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分析
2015-01-02吴迪
吴 迪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武汉 430073)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与发展也应当立足于我们的具体国情,考虑我国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同阶段的特点,系统规划,长期完善,尤其应当强调外部竞争机制对银行公司治理的促进作用,扩大竞争范围,强化竞争力度。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公司治理问题是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诞生而提出的。在古典的企业制度下,企业一般采取业主制或合伙制的企业形式,规模小且管理结构简单,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所有者通常是一体的,股东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诞生,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公司。公司治理是产权分离的产物,对公司权、责利进行分配,有效的治理模式能让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对称分布。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公司治理是商业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银监会对商业银行法人监管的重点。为避免因金融机构公司的治理机制缺陷、风险管控实效和激励机制不科学而造成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的发生,必须加强对银行公司的治理和监管。
商业银行的治理定义有广义上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商业银行治理是指银行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前提下,公司股东与银行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控制关系;广义的商业银行的治理可以理解为银行的组织方式、利益分配等的制度安排,以确定谁来控制银行,如何控制银行以及如何在不同主体之间分配利益。
二、银行的特殊性
银行是市场经济中的金融中介机构,通过支付一定利息的方式获取资金并把资金通过贷款的形式借给资金需求者,因此银行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资本结构的特殊性、资产交易的非透明性以及严格的行业监管和控制。
资本结构的特殊性是指银行资本结构具有高资产负债比、债务结构的分散化和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等特征。该资产负债比是由于银行获取资金的方式决定的,虽然其他企业也通过负债的方式获得资金,但是银行是金融中介机构,其资产负债比往往高达90%以上。债务结构的分散化是指银行的债权人处于分散状态,因为小额负债是银行负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小额负债多,一个企业的负债对于银行来说是很小的一部分;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是指银行的资产往往是由各种期限较长、流动性较差的贷款构成,因为银行为不同风险偏好的消费者制定了不同的贷款合同。
资产交易的非透明性是指期限不同的贷款构成银行的资产,银行采用非透明的交易方式进行贷款交易。这种交易方式的非透明性导致作为银行债权人的存款人与银行外部股东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
严格的行业监管和控制是指,由于资本机构的特殊性以及交易的非透明性使得银行系统非常脆弱,因此需要严格的行业监管和控制,以防金融市场的混乱。银行的行业监管和控制严格表现在:首先是银行的市场准入门槛高,所有的环节都要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控制;其次是日常经营过程中,银行受到的约束也较大,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等都要满足国家规定;再次是银行的监管程序复杂;第四是银行的监管者众多等。
三、我国商业银行治理模式的弊端
(一)产权结构单一,政企不分
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有混合所有制之名,但尚未达到混合所有制之实。长期依赖的生产要素与政策环境的变化使得商业银行现行的国有控股制度的弊端与缺陷逐步凸显,主要表现在:行业竞争充分度不足。银行行业内存在严重的政府垄断规制,政府对准入及退出机制的规定细节不够,这种政策上的维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行业的垄断地位。行业内存在垄断竞争因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众多、发展模式趋同、股权结构单一,甚至完全由国家信用担保,其行业内竞争机制容易偏离市场规律。
(二)监督约束机制弱化
银行监管是指政府对银行的监督与管理,即政府或权力机构为保证银行遵守各项规章、避免不谨慎的经营行为而通过法律和行政措施对银行进行的监督与指导。我国政府对银行的监管机制比较完善,但是由于我国行政执行力度差,以及银行行业市场的复杂性,导致我国银行的监督约束机制弱化,不能达到对银行进行有效监督的作用。
(三)激励机制混乱
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促进公司的有效治理。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激励机制没有达到统一的标准,激励机制混乱情况存在。激励机制的存在是为了激励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我国银行治理的特殊性导致银行行长只需对上级负责,不必对员工负责,即银行缺乏外部监督制约机制。银行工作的特殊性使得银行内部员工之间缺乏交流,同时由于上下级交流不畅也不能及时制止一些激励机制的执行违规情况。同时,当前银行实行的对客户经理的考核制度也不完善,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不利于对客户经理的激励制度的制定和执行。
四、我国商业银行治理模式改革的办法
(一)积极推动产权多元化改革
银行业国家持股过高的风险不可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虽然目前银行业普遍盈利,但未来可能演变成国家的负担;其二,财政难以满足持续的银行再融资需求;其三,银行业机制改革难有终极进展。
银行产权改革不能停,降低国家股占比,提高国有法人股、非国有法人股、机构投资者股和个人股占比,实现均衡的股权结构,从而巩固10多年来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辉煌成果。
(二)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组织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了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中的权力和责任分配体系。公司治理结构是对商业银行所有者(股东)与经营者之间关系的一整套制度安排,是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体系的具体体现形式。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是整个公司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其重点和难点就在于要明确责权划分。商业银行应先组建董事会,同时完善监事会的职能。对董事会进行合理构建以强化其职能,形成具有战略眼光、权威性和专业能力的董事会应该是完善公司治理架构的重点。
(三)尽快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建立长效激励制约机制。员工持股计划是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为充分调动公司核心员工对公司的责任意识,提振资本市场对公司发展的认同度,保持公司的团队稳定性及战略执行的有效性,拟抓住有利时机,设立并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以自身收入的一部分购买股份后,其收入结构从原来的纯现金模式转变为现金+股票,员工收入与公司利益和股价高度绑定,激励机制更加合理,将有效避免过度短期化行为,提升团队凝聚力。
(四)逐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由于没有制度化,信息披露渠道多元,信息披露内容零散,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权威性无法得到保障,国内商业银行的信息大有几分“神秘色彩”,其透明度总是受到国内外各方面尤其是业界各方面的怀疑。因此,为开展与国外银行的合作,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尽快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商业银行除按照要求制定年度报告外,还应在银行网站和省级以上专业媒体择要刊登年度报告主要内容,并应公开告知社会公众和相关利益方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商业银行要注意防止信息披露不充分性、被动性、滞后性、虚假性和不可操作性等不良倾向,提高银行的社会公信力。
(五)严格风险控制
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银行自身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能力弱等原因导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年末,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额为842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5%,分别比上年增加了2505亿元、0.25个百分点。
商业应采取措施严格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的控制。首先是降低信贷的集中度,降低对高能耗、低产出企业的贷款,降低房地产贷款;其次是合理贷款结构,改善只注重大中型客户,忽略小微型客户的贷款结构;第三,建立信用评级、统一授信管理体系;最后,运用风险量化管理技术,为信贷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潘 敏.银行管制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J].经济评论,2006(2):125-130.
[2] 潘 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一个基于银行业特征的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2006(3):37-47.
[3] 李维安,曹廷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模式与我国的选择[J].南开学报,2003(1):42-50.
[4]宋 玮.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及政策含义[J].金融论坛,2003(3):8-12.
[5] 罗 猛,罗 平.新资本协议实施对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7(7):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