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是否能减少企业工伤事故
2015-01-01黄伟王旸
黄伟 王旸
(1.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经贸学院,上海 201420;2.复旦大学 经济学院,上海200433)
一、引言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提高,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开始涌向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承接了大量的国际产业转移,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企业中工伤事故、职业病、“过劳死”等职业安全健康问题也日益凸出。《中国安全生产年鉴2013》显示,2012年全国发生的职工重大伤亡事故就有9 704起,死亡人数7 812人。普通工伤事故更是不计其数,仅珠江三角洲六个城市(顺德,中山,东莞,惠州,广州,深圳)每年发生的断指事故就达3万宗,被机器切断的手指头超过4万只(谢泽宪等,2005)[1]。全国每年因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2 000亿元以上,占 GDP的2.5%以上(闻效仪,2012)[2]。
综上所述,寻求有效防止工伤事故发生的手段尤为重要。在大部分职业健康安全的文献中,工人被当作消极的受害者,讨论最多的是从改进技术设施方面来防止工伤事故的发生,例如安装安全技术设施、为职工配置安全设备以及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培训等(Everly和Feldman,1985;Weiss等,1991)[3-4]。然而,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往往被企业管理者视为增加生产成本,企业并没有主观动力进行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另外,也有一些学者建议加强政府对企业安全生产方面的规制。然而,以GDP为纲的政绩考核制度使得地方政府往往忽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为了招商引资,地方政府不能严格坚持安全生产中“三同时”原则,放松甚至放弃了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和管理;再加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政府对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也不尽如人意。
鉴于企业管理者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和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方面的缺陷,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作为工人联合力量存在的工会在其中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Herbert和Landrigan,2004;Levenstein和 Tuminaro,1994)[5-6]。在欧美发达国家,工会被普遍视为一个工人集体行动的垄断组织并相信其能够帮助工会会员提高工资与福利待遇。然而,由于中国工会都隶属或者依附于中国政府,缺乏真正的集体谈判机制,也没有罢工权和劳动供给垄断权,因而许多人怀疑中国工会是否能够真正代表和改善工人的利益(Loewenson,1994)[7]。不过,也有学者意识到,中国工会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政府的组织也是工人的组织,尽管前者占据主导地位。对于中国政府而言,工会具有社会维稳、生产动员与工人维权等多重目标(Metcalf和 Li,2007)[8],只要工会活动不与政府目标相冲突,政府就会允许并支持工会在劳资谈判中作为工人利益代表为工人争取更多利益(刘泰宏,2011)[9]。
当前关于中国工会的实证研究主要围绕中国工会能否改善工人的工资和福利水平这方面来展开的,这些实证研究对中国工会是否提高工人工资奖金没有取得一致的结果(Chen,2003;Ge,2007;Yao和 Zhong,2013;杨继东和杨其静,2013;黄伟等,2014)[10-14]。然而,几乎所有的这些实证研究都发现中国工会能够显著提高工人的社会福利待遇,特别是一些“底线型权益”如最低工资符合率、强迫劳动和社会保险等(孙中伟和贺霞旭,2012)[15]。
那么,中国工会是否也有助于保障工人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权益?关于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极少,Chen和Chan利用中华全国总工会1997年的一份全国性的制造业企业职工问卷调查数据,发现工会越无效率的企业其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运行也越无效率,以此推断工会可以显著改善工人职业健康和安全保障(Chen和Chan,2004)[16]。由于该研究运用的数据样本全部是拥有工会的企业,并且工会效率和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运行效率都是基于调查工人主观评价的变量,实证结果可能存在某些偏差。鉴于此,本文将从工作地工伤事故这一更为客观的角度来研究工会对企业职工职业健康安全保障的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部分是国际金融公司(IFC)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在2004—2006年开展的分别对全国12个城市1 268家企业的问卷调查,企业样本逐年增加,先后共计3 054个(企业-年份)样本。问卷的内容涉及劳动保护、企业管理、市场环境、政府监管等方面,调研的信息均为之前一年的企业信息。另一部分的数据来自于由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这些样本企业在之前一年的财务信息,包括雇用人数、总利润、税收、总销售额等。
(二)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1.工伤事故
文中给出了被解释变量工伤事故(Injury)的三个指标,分别是工伤事故(Injury1)、工伤事故率1(工伤事故数/销售收入,Injury2)以及工伤事故率2(工伤事故数/职工人数,Injury3)。工伤事故数这一指标是根据问卷问题“去年企业总共发生了几次与工作有关的人员意外受伤事故?”来构造的;工伤事故率1是用工伤事故数除以销售收入(单位:万元)得到,它表示企业每万元销售收入产生的工伤事故数;工伤事故率2是用工伤事故数除以职工人数(单位:千人)得到,它表示企业每千名职工中发生的工伤事故数。
2.核心变量
本文设定了企业是否组建工会(Union)的虚拟变量。如果企业组建工会,则工会变量取值为1,否则为0。另外,变量培训费占比(TE)是指企业的培训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1=1‰以下;2=1%~3‰;3=3%~5‰;4=3‰以上),而变量超时工作(WO)指的是企业工人每周工作时间是否超过法定工作时间44小时,超过则为1,不超过则为0。
表1 描述性统计
3.控制变量
其它一些解释变量也会影响到企业工伤事故的发生,包括:出口(Export)、政治关联(PC)、上市(List)、行业市场占有率(MS)、企业规模(Size)、税前利润率(Preprofit)、管理层教育水平(ME)、职工教育水平(EE)、所有制哑变量(OwnershipDummy)、城市哑变量(CityDummy)、二位码行业哑变量(IndustryDummy)以及年份哑变量(YearDummy)。所有的变量定义与统计特征见表1。
表2根据企业有无工会把样本企业划分为两组来检验各个变量的均值差异。平均来看,虽然有工会的企业与无工会的企业之间的工伤事故数并无显著差异,但这很可能是由于企业规模不同导致的。观察二者工伤事故率之间的差异,可以发现有工会的企业比无工会的企业工伤事故率显著更低,其中工伤事故率1的差值为0.273,工伤事故率2的差值为7.036。同时,有工会的企业有更多的培训费,更少超时工作,更可能有政治关联,有更高的行业市场占有率,且更可能是上市公司,企业规模更大,行业竞争程度更激烈以及管理层教育水平更高。
表2 按工会分组比较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模型设定
为了检验企业组建工会对企业工伤事故的影响,结合变量的定义,构建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企业工伤事故数(Injury1)在统计分析中属于典型的计数变量。由于有效样本中存在着大量的“0”值,且工伤事故数的分布中标准差(3.547)明显大于均值(1.580),说明次数的分布存在过度分散的问题。在过度分散的情况下,用负二项模型(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 Model)来分析比较适当。所以,当因变量为企业工伤事故数时,采用负二项模型进行估计。而当因变量为企业工伤事故率(Injury2和Injury3)时,则直接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来估计。在回归过程中,同时控制了出口、政治关联、上市、企业规模、税前利润率、管理层教育水平、职工教育水平、所有制哑变量、城市哑变量、二位码行业哑变量以及年份哑变量这些变量。
(二)工会影响企业工伤事故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首先将上述因变量和自变量纳入负二项模型中进行分析,表3列出了负二项模型的回归结果。其中模型1仅考虑工会对企业工伤事故数的影响,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不显著,这非常可能是企业有无工会受到了其它企业层面特征的影响所致,所以在模型2中控制了企业层面的特征。正如上面所言,当控制了企业层面特征后,工会显著降低了企业工伤事故发生的次数。当在模型3中同时控制所有制哑变量、行业哑变量、城市哑变量以及年份哑变量,工会与工伤事故数相关系数大小虽然出现明显下降,但仍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根据计算可得,有工会的企业比无工会的企业工伤事故发生次数低约18.9%①e-0.210-1=0.189。
为了验证被解释变量指标的稳健性,在表3中同时考察被解释变量不同指标的回归结果。模型4中用工伤事故数除以销售收入(万元)得到“Injury2”这一指标来作为被解释变量,使用OLS回归得到回归系数为-0.189,并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在每万元销售收入中,有工会的企业比无工会的企业工伤事故数显著减少了0.189起。模型5中用工伤事故数除以职工人数(千人)得到“Injury3”这一指标来作为被解释变量,使用OLS回归得到回归系数为-4.414,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在每千名职工中,有工会的企业比无工会的企业工伤事故数显著减少了4.414起。由此可见,工会减少企业工伤事故的结论在指标选取方面是稳健的。
表3的回归结果表明,工会确实有助于降低企业工伤事故发生的次数。工会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防止工伤事故的发生:首先,工会在企业中成立了劳动保护监督委员会,派遣劳动保护检查员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其次,工会在企业中积极开展职业安全卫生培训教育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以推行先进的劳动保护工作方法。再次,工会发起了“合理化建议”运动,向广大职工征求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建议。
另外,还有一些控制变量的系数也值得关注。企业规模越大,企业工伤事故数越多。但是企业规模越大,每万元销售收入工伤事故发生数与每千名职工工伤事故发生数却显著变少,这说明企业可能存在降低工伤事故方面的规模效应;税前利润率越高,企业工伤事故数越少,这说明绩效更高的企业更可能增加职工安全保护投入;上市公司因为受到社会公众更多的关注,并且企业内部社会责任要求更加严格,所以工伤事故发生的次数相对也更少。另外,管理层的教育水平越高,企业社会责任感越强,越可能关心工人权益,从而可能降低企业发生工伤事故的次数。
(三)选择问题与倾向性得分匹配
由于企业是否组建工会可能是由企业自身某些特征决定的,而这些特征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工伤事故,这就会导致企业是否组建工会既与误差项相关,也与企业工伤事故相关。这样,使用一般的OLS回归(或负二项回归)来估计工会对企业工伤事故的影响就会导致估计结果有偏和不一致。本文接下来将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来克服选择偏误。为了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获得平均处理效应的估计值,首先需要对企业是否组建工会做Logit回归分析以获得倾向性得分。本文选取的主要混淆变量分别是出口、政治关联、行业市场占有率、职工数量、税前利润率、管理层教育水平、工人教育水平、所有制哑变量、行业哑变量、城市哑变量以及年份哑变量。其次,按照倾向性得分对处理组和对照组进行匹配,本文主要采用一对一最小近邻匹配法。表4给出了一对一最小近邻匹配法下的工会效应估计结果,一对一最小近邻匹配法成功匹配了508对处理组与对照组,处理组在工伤事故数、工伤事故率1、工伤事故率2上的平均处理效应分别为-0.392、-0.220、4.610,且均在5%以上的统计水平上显著②这些系数与上述通过OLS回归所得到的系数非常接近。。这一结果表明,平均而言,有工会的企业比没有工会的企业工伤事故数显著低0.392起,每万元销售收入产生的工伤事故显著低0.220起,每千名职工发生的工伤事故数显著低4.610起。
最后,通过计算配对后处理组企业与对照组企业基于各匹配变量的标准偏差进行匹配平衡性检验。标准偏差值越小,可认为模型匹配效果越好。一般来说,只要标准偏差的绝对值小于10%就不会引起匹配失效(Rosenbaum和Ru-bin,1985)[17]。如表6所示,各匹配变量标准偏差的绝对值均显著小于10%,并且处理组与对照组均值差异检验的p值也显著大于5%,所以匹配满足匹配平衡性的要求。
表3 工会影响企业工伤事故基准回归
表4 基于一对一最小近邻匹配法的ATT估计结果
表5 匹配变量平衡检验结果
综上所述,在使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修正了选择偏误后,工会仍对降低企业工伤事故具有显著的作用,因此有理由相信选择偏误在本文研究中不是致命的问题。
(四)行业市场占有率、工会与工伤事故
工会的垄断力量可能会受到市场环境、行业结构等外部环境的影响(Abraham,2007;Dinlersoz and Greenwood,2012)[18,19],那么,行业竞争环境又是如何影响到工会降低企业工伤事故的作用呢?根据企业主要产品在同行业的市场份额是否超过10%,将样本分为高市场占有率和低市场占有率组,并分别采用负二项模型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在模型1和模型2中,以企业主要产品在全国同行业的市场份额为依据来划分子样本,其回归结果显示,如果企业处在高市场占有率组中,则工会将显著降低企业的工伤事故数,而如果企业处在低市场占有率组中,则工会的这一作用不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低市场占有率时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并在行业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企业会抵制工会在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方面的活动,缩减企业安全生产设备设施以及职工安全培训的资金投入,甚至拖欠拒缴工会经费。另外,在模型3和模型4中,以企业主要产品在省内同行业的市场份额为依据来划分子样本,回归结果同上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五)中间机制:减少超时工作与增加安全培训
引起企业工伤事故的原因主要包括设备故障、操作不熟练、违章违纪和疲劳作业等。减少超时工作以及增加安全培训可以有效杜绝工人这类问题的出现,而工会在其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下面将从减少超时工作和增加安全培训这两种机制来考察工会防止工伤事故发生的积极作用。
1.中间机制1:减少超时工作
对于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作制度。”然而,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往往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降低劳动成本。长期超时劳动,无疑挤占了工人的休息时间,使其难以恢复体力和精力,更容易罹患职业病甚至发生工伤事故(朱玲,2009)[20]。表7模型1的回归结果显示,超时工作确实显著增加了企业的工伤事故数。同时也发现,在模型2中,当控制超时工作变量后,工会防止工伤事故的作用显著减弱,工会变量的相关系数从-0.210下降到-0.170,这一发现反映了超时工作吸收了部分工会的作用,工会可能通过降低超时工作来减少企业工伤事故。
表6 行业市场占有率、工会与工伤事故
那么,工会如何降低工人超时工作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规定,企业出现随意延长劳动时间等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的情况时,工会应该代表职工与企业交涉,要求企业采取措施予以改正。工会劳动监督检查委员会也会参与企业集体合同中关于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条款的协商和修订,督促和协助企业解决劳动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考察了工会对企业是否超时工作的作用,与姚洋和钟宁桦(2008)[21]的发现一致,模型3的 Logit回归结果显示工会可以显著减少工人超时工作的概率。由此可见,工会确实通过制约企业任意强制工人超时工作这一渠道有效地减少了工伤事故的发生。
2.中间机制2:增加安全培训
职工培训也是涉及工作场所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常常忽视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许多工伤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职工违反操作规程或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而工会对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侵犯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要求纠正。发现生产经营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或者发现事故隐患时,有权提出解决的建议。由此可见,对职工进行岗前培训和定期的安全生产专项培训是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这对防止工伤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工会可能在其中起到监督和检查的作用。
表7 工会通过减少超时工作来降低工伤事故数
表8中考察了职工培训对降低企业工伤事故的作用。从模型1中工伤事故数对培训费占比的负二项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控制工会和其他变量后,企业培训费的增加仍然有助于降低工伤事故数,这说明职工培训(包括技能培训和安全培训等)确实对防止工作地工伤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控制了培训费占比后,与表7模型2比照,工会变量的相关系数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这意味着工会并非通过增加企业培训费投入来降低工伤事故。模型2的结果印证了这一猜想,工会并未显著增加企业职工的培训费。这可能是因为企业培训费主要来源于职工全年工资总额的固定百分比,工会很难对企业施加压力来增加培训费额度。
表8 工会通过增加安全培训来降低工伤事故数
工会虽然难以直接影响企业的培训费投入规模,但是工会更可能影响企业培训费的支出结构,也即要求企业把更多的培训费用于工人的安全培训方面,而非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技能培训。鉴于此,模型3将考察工会与培训费对企业工伤事故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培训费占比与工会这两个系数均不显著,而交互项显著为负,这表明工会确实通过职工培训这一渠道影响其对工伤事故的作用。为了更清晰地阐释这一发现,根据企业有无工会把样本分为两组子样本来考察职业培训对工伤事故的异质性作用。观察模型4和模型5的回归结果发现,在无工会组中,培训费占比对企业工伤事故数没有显著影响。而在有工会组中,培训费占比对企业工伤事故数的影响显著为负。出现这样的结果最可能是因为在没有工会的企业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多利润,绝大部分的培训费用被用于增加劳动效率方面的技能培训,忽视了职工安全生产方面的培训。而在有工会的企业中,为了保障工人的基本劳动权益,工会会争取更多的培训费用于安全培训。
(六)稳健性检验
本文还做了以下几项补充检验。第一,剔除上市企业样本。由于上市企业治理结构与非上市企业不同,上市企业工会对工伤事故的影响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上市企业样本占总样本的5%左右,剔除这部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实证结论不会受影响。第二,剔除国有企业和改制企业样本。国有企业和改制企业一般都拥有工会组织,样本中国有企业与改制企业的工会覆盖率分别为93.4%和90%,而私营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会覆盖率仅为65.4%和73.5%。与全样本回归结果相比,剔除国有企业与改制企业样本后的回归结果显示工会作用甚至显著更大。第三,剔除非制造业企业样本。制造业是最经常发生工伤事故的行业,在本文的样本中包含了一小部分的非制造业样本(采掘业企业和水、电以及能源类企业),这部分样本占总样本的4.36%。剔除非制造业企业样本,制造业样本的回归结果也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由此认为上述的基准回归结果是稳健的。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企业中工伤事故、职业病、“过劳死”等职业安全健康问题也相当严重。在这一现实背景下,需要对影响企业职工安全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由于企业管理者缺乏安全生产投入的主观意愿以及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方面的缺失,作为工人联合力量存在的工会在其中可能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这也使得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全国12个城市1 268家企业的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工会对企业工伤事故的影响。研究显示,工会显著减少了企业的工伤事故数,这意味着工会对于保障企业职工职业健康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行业市场占有率较低的企业由于面对更大的竞争压力,更可能抵制工会在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方面的活动,使得工会保障职工职业健康安全权益的作用失效。另外,工会主要通过减少工人超时工作以及争取更多安全培训这两种途径来降低企业的工伤事故。
根据以上的研究发现,本文给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首先,以GDP为纲的政绩考核制度使得地方政府从根本上忽略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为了招商引资,地方政府不能在企业安全生产方面严格把关,放松甚至放弃了对企业生产安全的监督和管理,从而导致企业安全事故频发。因此,改变地方政府只唯GDP的政绩观,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是减少企业安全事故的关键。
其次,某些地方政府担心组建工会会影响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因而不要求企业建立工会,甚至明文规定引进企业可以暂缓建立工会。这就使得工会活动受到极大限制,难以发挥保障企业职工职业健康安全权益的积极作用。鉴于工会对减少企业安全事故的重要作用,督促企业组建工会,发挥工会的监督检查优势,也是政府未来工作的着力点之一。
再次,本文还研究发现,超时工作和缺乏安全生产培训是导致企业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止企业强迫工人过度超时工作,增加安全生产培训,也是控制企业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途径。
[1]谢泽宪,黄巧燕,曾飞洋,等.珠三角“伤情”报告[J].中国社会保障,2005(3):4-8.
[2]闻效仪.职业安全健康与劳工权益保护[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5):66-70.
[3]Everly G,Feldman R.Occupational Health Promotion[M].New York:Wiley,1985.
[4]Weiss S,Fielding E,Baum A.Health at Work[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1.
[5]Herbert R,Landrigan P.Work-Related Death:A Continuing Epidemic[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4,90(4):541-545.
[6]Levenstein C,Tuminaro D J.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Occupational Disease[J].New Solutions: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Health Policy,1991,2(1):25-34.
[7]Loewenson R,Laurell C,Hogstedt C.Participatory Approaches in Occupational Health Research[J].Arbete och Halsa vetenskaplig skriftserie no 38,Arbestmiljo Institutet,Stockholm Sweden,1994.
[9]刘泰洪.劳资冲突与工会转型[J].天津社会科学,2011(2):85-89.
[10]Chen F.Between the State and Labor,the Conflict of Chinese Trade Unions′Double Identity in Market Reform[J].China Quarterly,2003(176):1006-1028.
[11]Ge Y.What Do Union Do in China[R].Working Paper,Beijing: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2007.
[12]Yao Y,Zhong N H.Union and Workers′Welfare in Chinese Firms[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2013(31):633-667.
[13]杨继东,杨其静.工会、政治关联与工资决定:基于中国企业调查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13(2):36-49.
[14]黄伟,陈钊,陈耀波,等.劳务派遣工工会:来自企业外的独立力量及其维权效应[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3):181-194.
[15]孙中伟,贺霞旭.工会建设与外来工劳动权益保护:兼论一种稻草人机制[J].管理世界,2012(3):46-60.
[16]Chen M,Chan A.Employee and Union Inputs into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Measures in Chinese Factories[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4(58):1231-1245.
[17]Rosenbaum P,Rubin D.Constructing a Control Group Using Multivariate Matched Sampling Methods that Incorporate the Propensity[J].The American Statistician,1985,39(1):33-38.
[18]Abraham F,Koning J,Vanormelingen S.The Effect of Globalization on Union Bargaining and Price-Cost Margins of Firms[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07(145):13-36.
[19]Dinlersoz R B,Greenwood J.The Rise and Fall of Unions in the U.S.[R].Working Paper,http://ssrn.com/abstract=2054957,2012.
[20]朱玲.农村迁移工人的劳动时间和职业健康[J].中国社会科学,2009(1):133-207.
[21]姚洋,钟宁桦.工会是否提高了工人的福利:来自12个城市的证据[J].世界经济文汇,2008(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