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会计学视角分析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局限性

2014-12-31郭滨辉

财经界·学术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会计学资本

郭滨辉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但是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普及全民教育的重点学科。然而,作为其核心理论之一的剩余价值理论,在世界经济结构和中国社会现实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已不能完全科学地解释社会化大生产中的诸多经济现象。该文从会计学基本原理出发,以四个视角分析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局限性,并指出会计学净利润与马克思剩余价值的根本区别。

关键词:剩余价值理论 会计学 资本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用一个资本总公式表示:G-W-G(G=G+△G)。这个公式的基本意思是:资本家用货币(G)购买商品(W),再用商品(W)生产出具有新价值的商品(G)。△G是增加的货币,是扣除预付价值以后剩余的那部分价值,即剩余价值。因此,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但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有一个与其他商品不同的特点,其他商品一旦进入消费过程,商品的价值就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而消失,而劳动力这种商品的消费过程,能创造新的价值,创造出较劳动力价值本身更大的价值来,这超过的那一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剥夺的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二、从会计学视角分析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不惜用十页的内容论述将棉花纺成棉纱的过程。此过程中,10磅棉花是劳动对象,价值10先令,“棉花加工时消耗的纱锭量代表纺纱用掉的其他一切劳动资料,价值2先令”。因此,这12先令的价值是棉纱价值或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假定劳动力的价格是每日3先令,如果工人每天工作6小时就生产出10磅棉纱,则该6小时的劳动被物化到棉纱中,10磅棉纱的价值就是15先令。此时,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没有产生剩余价值。

但事实是,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12小时生产20磅棉纱,而资本家对工人支付的日工资却没有变化,仍然是3先令。这样,20磅棉花价值20先令,消耗的劳动资料价值4先令, 20磅棉纱的的总成本是27先令,价值却是30先令。由此,3先令的剩余价值产生了。马克思认为,因为资本家拥有资本,所以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其实,上述3先令是否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不妨从会计学角度加以分析: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仅关注了生产成本,完全忽视了营运成本

会计学上的生产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包括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产品售价与生产成本的差额构成产品毛利。

假定生产工人的日标准工作时间是12小时,按照上述生产棉纱的例子,20磅棉花的价值20先令相当于直接材料费用,3先令是一个生产工人每天的工资,是直接人工费用。会计学的制造费用是指车间管理人员工资、折旧费、维修费、劳保费用品费等。上例中“棉花加工时消耗的纱锭量代表纺纱用掉的其他一切劳动资料”可以理解为制造费用。

马克思认为资本的增值通过三个阶段的运动来实现,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上,货币从市场上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货币资本转变成生产资本。这里的生产资本相当于会计学上的生产成本;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资本家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生产,工人生产出新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出了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就是会计学上的产品毛利;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将商品售出,将待实现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重变成货币。尽管马克思认识到了资本运动的三阶段,但他仅关注生产资料和工人的结合,并未关注企业的运营成本。运营成本形成会计学上的期间费用。

[ 马克思剩余价值与会计学产品毛利计算方法对比表 单位:先令\&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对象\&劳动力价格\&劳动资料\&全部预付资本\&棉纱价值\&剩余价值\&会计学方法\&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合计\&棉纱价值\&产品毛利\&金额\&20\&3\&4\&27\&30\&3\&]

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类。销售产品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广告、包装、运输、销售人员工资等,在会计学上归集于销售费用;企业管理机构或部门发生的费用属于管理费用的范畴;财务费用的主要构成是借贷资金的利息支出。无疑,上述期间费用应该从产品毛利中减去。毛利减去期间费用后,形成会计学上的营业利润。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之所以忽视期间费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该理论建立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马克思是站在产业工人阶级立场,以商品为出发点,探讨价值形成的根据的。二是因为当时的企业管理需要的各项基本职能并不健全,并不存在现代企业意义上的统一管理。因此,马克思将那些非商品的劳动交换关系,排斥于劳动价值论之外,只承认直接的物质生产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即生产车间的工人创造产品毛利,而忽略了生产车间之外的各项费用。

对于财务费用,马克思是有所认识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借贷资本,指出借贷资本是从产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利息是让渡货币资本使用权的回报,是凭借货币资本所有权对企业利润的分割。同时,马克思认为,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本质上,利息是对剩余价值的分割。但在马克思看来,不论剩余价值分割前或分割后,都归资本家所有,只不过是产业资本家还是金融资本家的区别,不影响对生产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的确认。所以,从马克思的角度看,产品毛利就是资本家的剩余价值。这使剩余价值大幅虚增了。

(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否定了资本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运动,是为了实现价值增值,资本运动总公式用G-W-G(G=G+△G)表示。但同时马克思又认为,只有直接物质生产者即雇佣工人的劳动能创造价值,资本主义生产中创造的新价值,全都是工人创造的。由此可见,马克思彻底否认了资本的价值。endprint

从会计学角度,资金是有价值的,一是资金的时间价值,表现为现在的一单位货币与未来的一单位货币的购买力有所不同。二是资金的风险价值,表现为超过资金时间价值之外的额外利润或损失。资本家将资金投入企业运营,资金即成为资本。所以,会计学上将资本家的自有资本称作“实收资本”,归集为所有者权益部分。由于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会计学认为,资本是应该得到回报的,实收资本获得的报酬便是企业的税后净利润。当然,如果经营不慎,也可能使企业亏损,这表现为资金的风险。当代社会投资渠道多种多样,其回报就表现为资金的价值。

通常用必要收益率来表示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必要收益率用公式表示为:R=Rf+β×(Rm-Rf)。其中,R表示某资产的必要收益率,β表示该资产的系统风险系数,Rf表示无风险收益率(通常以短期国债的利率来近似替代);Rm表示市场组合平均收益率(通常用股票价格指数的平均收益率来代替),以2011年某一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例,其必要收益率计算如下表:

[无风险收益率\&表示市场组合平均收益率\&β\&风险收益率\&必要收益率\&确定方法\&指标\&确定方法\&指标\&确定方法\&指标\&9.24%\&12.97%\&3年期国债利率\&3.73%\&沪深300指数\&12.28%\&Wind资讯\&0.9634\&]

如果向该企业投资1000万元,则该1000万元资本的年必要收益是1000*12.97%=129.7万元。也就是说,1000万元的投资至少应获得129.7万元的收益,否则就未能充分实现资金的价值。但马克思却认为上述129.7万元即使能够获得,也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价值,而不是资金本身的应有价值。

(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回避了资本家的劳动报酬

根据会计学基本理论,只要为企业付出劳动,就有权利得到报酬。资本家也不例外。一方面,资本家投资获得资本的报酬;另一方面,如果资本家在公司任职,应该享有劳动报酬。资本家需要对企业的生产进行组织管理,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资本家的活动对经营企业是必不可少的。

马克思说:“一旦雇佣工人之间有了协作,资本的指挥就发展成为劳动进行所必要的条件,成为实际的生产条件,现在,在生产场所不能缺少资本的命令,就象在战场上不能缺乏将军的命令一样”。《资本论》第一卷第332页,中国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但马克思又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的,因为他管理的对象,一方面是协作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抽取剩余价值的过程。”(同上,第333页)

相对于工人的劳动而言,资本家的劳动属于复杂劳动,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本应得到更多的报酬。但马克思认为直接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具有劳动二重性,他把资本主义生产定义为剩余价值的生产,把资本家的指挥和管理过程定义为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上述过程是一个“恶”的过程,就如罪犯,尽管付出了劳动,创造了价值,但因为其行为是恶的,是不应得到报酬的。

(四)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未考虑国家税收

马克思在其理论中,也未考虑国家税收的问题。从会计学上讲,计算企业的净利润,应从收入总额中扣除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税费得出营业利润,在营业利润基础上加减利得和损失得出利润总额,再将利润总额扣除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才是企业的净利润。在公司制的法人结构中,法人是独立的民事主体,净利润属于法人财产而不是资本家个人财产,资本家在将净利润分红之前,首先按分红金额的一定比例缴纳个人所得税,分红金额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才是资本家的个人获利。

综合上述四个方面,不难得出结论:非但相当于产品毛利的剩余价值未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作为企业法人财产的净利润,也并非全部属于资本家。资本家是否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应当在企业净利润基础上扣除资本报酬及分红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若仍有余额,可以理解成“剩余价值”,若为负数,则资本家并未占有“剩余价值”。但此处的剩余价值,已经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不是一个概念了。

三、会计学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关注重点的区别

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资金的运动,会计学的中心任务是对再生产过程中企业运营收入、成本、费用做出精确记载,并得出最终结论,从而反映资金运动的结果是盈利还是亏损。会计学中的资金并没有“阶级性”,会计学并不关注资本的前世,只研究其今生。所以,会计学将企业净利润作为资本的报酬,归入所有者权益部分。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资本,是以否定其“前世”为出发点的。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剩余价值理论忽视了产业工人的劳动需要和资本结合才能创造价值的根本前提,彻底否定了资本的价值。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而劳动价值论中所说的劳动,主要是产业工人的体力劳动。有了上述两个根本前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不剔除资本的运营成本,及资本家管理企业应得的报酬,亦不承认资本的价值,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存在认识的和历史的局限性。虽然会计学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任务和关注重点有着根本不同,但我们仍应以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参考文献:

[1]王竞达,瞿卫菁.基于我国2010、2011年创业板公司并购数据分析[J].会计研究,2012年第10期

[2]徐振方.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规律的质疑[J].经济视野,2013年第1期endprint

从会计学角度,资金是有价值的,一是资金的时间价值,表现为现在的一单位货币与未来的一单位货币的购买力有所不同。二是资金的风险价值,表现为超过资金时间价值之外的额外利润或损失。资本家将资金投入企业运营,资金即成为资本。所以,会计学上将资本家的自有资本称作“实收资本”,归集为所有者权益部分。由于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会计学认为,资本是应该得到回报的,实收资本获得的报酬便是企业的税后净利润。当然,如果经营不慎,也可能使企业亏损,这表现为资金的风险。当代社会投资渠道多种多样,其回报就表现为资金的价值。

通常用必要收益率来表示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必要收益率用公式表示为:R=Rf+β×(Rm-Rf)。其中,R表示某资产的必要收益率,β表示该资产的系统风险系数,Rf表示无风险收益率(通常以短期国债的利率来近似替代);Rm表示市场组合平均收益率(通常用股票价格指数的平均收益率来代替),以2011年某一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例,其必要收益率计算如下表:

[无风险收益率\&表示市场组合平均收益率\&β\&风险收益率\&必要收益率\&确定方法\&指标\&确定方法\&指标\&确定方法\&指标\&9.24%\&12.97%\&3年期国债利率\&3.73%\&沪深300指数\&12.28%\&Wind资讯\&0.9634\&]

如果向该企业投资1000万元,则该1000万元资本的年必要收益是1000*12.97%=129.7万元。也就是说,1000万元的投资至少应获得129.7万元的收益,否则就未能充分实现资金的价值。但马克思却认为上述129.7万元即使能够获得,也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价值,而不是资金本身的应有价值。

(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回避了资本家的劳动报酬

根据会计学基本理论,只要为企业付出劳动,就有权利得到报酬。资本家也不例外。一方面,资本家投资获得资本的报酬;另一方面,如果资本家在公司任职,应该享有劳动报酬。资本家需要对企业的生产进行组织管理,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资本家的活动对经营企业是必不可少的。

马克思说:“一旦雇佣工人之间有了协作,资本的指挥就发展成为劳动进行所必要的条件,成为实际的生产条件,现在,在生产场所不能缺少资本的命令,就象在战场上不能缺乏将军的命令一样”。《资本论》第一卷第332页,中国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但马克思又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的,因为他管理的对象,一方面是协作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抽取剩余价值的过程。”(同上,第333页)

相对于工人的劳动而言,资本家的劳动属于复杂劳动,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本应得到更多的报酬。但马克思认为直接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具有劳动二重性,他把资本主义生产定义为剩余价值的生产,把资本家的指挥和管理过程定义为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上述过程是一个“恶”的过程,就如罪犯,尽管付出了劳动,创造了价值,但因为其行为是恶的,是不应得到报酬的。

(四)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未考虑国家税收

马克思在其理论中,也未考虑国家税收的问题。从会计学上讲,计算企业的净利润,应从收入总额中扣除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税费得出营业利润,在营业利润基础上加减利得和损失得出利润总额,再将利润总额扣除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才是企业的净利润。在公司制的法人结构中,法人是独立的民事主体,净利润属于法人财产而不是资本家个人财产,资本家在将净利润分红之前,首先按分红金额的一定比例缴纳个人所得税,分红金额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才是资本家的个人获利。

综合上述四个方面,不难得出结论:非但相当于产品毛利的剩余价值未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作为企业法人财产的净利润,也并非全部属于资本家。资本家是否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应当在企业净利润基础上扣除资本报酬及分红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若仍有余额,可以理解成“剩余价值”,若为负数,则资本家并未占有“剩余价值”。但此处的剩余价值,已经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不是一个概念了。

三、会计学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关注重点的区别

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资金的运动,会计学的中心任务是对再生产过程中企业运营收入、成本、费用做出精确记载,并得出最终结论,从而反映资金运动的结果是盈利还是亏损。会计学中的资金并没有“阶级性”,会计学并不关注资本的前世,只研究其今生。所以,会计学将企业净利润作为资本的报酬,归入所有者权益部分。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资本,是以否定其“前世”为出发点的。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剩余价值理论忽视了产业工人的劳动需要和资本结合才能创造价值的根本前提,彻底否定了资本的价值。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而劳动价值论中所说的劳动,主要是产业工人的体力劳动。有了上述两个根本前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不剔除资本的运营成本,及资本家管理企业应得的报酬,亦不承认资本的价值,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存在认识的和历史的局限性。虽然会计学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任务和关注重点有着根本不同,但我们仍应以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参考文献:

[1]王竞达,瞿卫菁.基于我国2010、2011年创业板公司并购数据分析[J].会计研究,2012年第10期

[2]徐振方.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规律的质疑[J].经济视野,2013年第1期endprint

从会计学角度,资金是有价值的,一是资金的时间价值,表现为现在的一单位货币与未来的一单位货币的购买力有所不同。二是资金的风险价值,表现为超过资金时间价值之外的额外利润或损失。资本家将资金投入企业运营,资金即成为资本。所以,会计学上将资本家的自有资本称作“实收资本”,归集为所有者权益部分。由于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会计学认为,资本是应该得到回报的,实收资本获得的报酬便是企业的税后净利润。当然,如果经营不慎,也可能使企业亏损,这表现为资金的风险。当代社会投资渠道多种多样,其回报就表现为资金的价值。

通常用必要收益率来表示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必要收益率用公式表示为:R=Rf+β×(Rm-Rf)。其中,R表示某资产的必要收益率,β表示该资产的系统风险系数,Rf表示无风险收益率(通常以短期国债的利率来近似替代);Rm表示市场组合平均收益率(通常用股票价格指数的平均收益率来代替),以2011年某一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例,其必要收益率计算如下表:

[无风险收益率\&表示市场组合平均收益率\&β\&风险收益率\&必要收益率\&确定方法\&指标\&确定方法\&指标\&确定方法\&指标\&9.24%\&12.97%\&3年期国债利率\&3.73%\&沪深300指数\&12.28%\&Wind资讯\&0.9634\&]

如果向该企业投资1000万元,则该1000万元资本的年必要收益是1000*12.97%=129.7万元。也就是说,1000万元的投资至少应获得129.7万元的收益,否则就未能充分实现资金的价值。但马克思却认为上述129.7万元即使能够获得,也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价值,而不是资金本身的应有价值。

(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回避了资本家的劳动报酬

根据会计学基本理论,只要为企业付出劳动,就有权利得到报酬。资本家也不例外。一方面,资本家投资获得资本的报酬;另一方面,如果资本家在公司任职,应该享有劳动报酬。资本家需要对企业的生产进行组织管理,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资本家的活动对经营企业是必不可少的。

马克思说:“一旦雇佣工人之间有了协作,资本的指挥就发展成为劳动进行所必要的条件,成为实际的生产条件,现在,在生产场所不能缺少资本的命令,就象在战场上不能缺乏将军的命令一样”。《资本论》第一卷第332页,中国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但马克思又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的,因为他管理的对象,一方面是协作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抽取剩余价值的过程。”(同上,第333页)

相对于工人的劳动而言,资本家的劳动属于复杂劳动,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本应得到更多的报酬。但马克思认为直接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具有劳动二重性,他把资本主义生产定义为剩余价值的生产,把资本家的指挥和管理过程定义为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上述过程是一个“恶”的过程,就如罪犯,尽管付出了劳动,创造了价值,但因为其行为是恶的,是不应得到报酬的。

(四)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未考虑国家税收

马克思在其理论中,也未考虑国家税收的问题。从会计学上讲,计算企业的净利润,应从收入总额中扣除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税费得出营业利润,在营业利润基础上加减利得和损失得出利润总额,再将利润总额扣除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才是企业的净利润。在公司制的法人结构中,法人是独立的民事主体,净利润属于法人财产而不是资本家个人财产,资本家在将净利润分红之前,首先按分红金额的一定比例缴纳个人所得税,分红金额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才是资本家的个人获利。

综合上述四个方面,不难得出结论:非但相当于产品毛利的剩余价值未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作为企业法人财产的净利润,也并非全部属于资本家。资本家是否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应当在企业净利润基础上扣除资本报酬及分红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若仍有余额,可以理解成“剩余价值”,若为负数,则资本家并未占有“剩余价值”。但此处的剩余价值,已经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不是一个概念了。

三、会计学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关注重点的区别

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资金的运动,会计学的中心任务是对再生产过程中企业运营收入、成本、费用做出精确记载,并得出最终结论,从而反映资金运动的结果是盈利还是亏损。会计学中的资金并没有“阶级性”,会计学并不关注资本的前世,只研究其今生。所以,会计学将企业净利润作为资本的报酬,归入所有者权益部分。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资本,是以否定其“前世”为出发点的。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剩余价值理论忽视了产业工人的劳动需要和资本结合才能创造价值的根本前提,彻底否定了资本的价值。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而劳动价值论中所说的劳动,主要是产业工人的体力劳动。有了上述两个根本前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不剔除资本的运营成本,及资本家管理企业应得的报酬,亦不承认资本的价值,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存在认识的和历史的局限性。虽然会计学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任务和关注重点有着根本不同,但我们仍应以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参考文献:

[1]王竞达,瞿卫菁.基于我国2010、2011年创业板公司并购数据分析[J].会计研究,2012年第10期

[2]徐振方.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规律的质疑[J].经济视野,2013年第1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会计学资本
会计学:天下欲治计乃治
会计学:天下欲治计乃治
浅析网络时代会计学的发展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市会计学会确定2014年度10项研究课题
2014年度中国资本“金桥奖”
2009中国资本市场最佳创富IR奖
真实资本与虚拟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