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资经济效益的核算以及评价措施
2014-12-31吕彩洪
吕彩洪
摘要:物资经济效益各个环节的核算以及评价工作可以对物资在运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中所投入的劳动消耗以及所得到的有效成果进行正确的调查与统计处理。通过核算物资经济效益的各项指标,对物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作为各单位、部门、地区经济效益的考核内容,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本文以此为议题设置背景,对无字经济效益的核算以及评价措施进行分析,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物资经济效益 核算 评价
一、物资经济效益概念浅析
物资经济效益指的是一种比例,分子为物资流通领域投入的劳动消耗,而分母为物资使用领域所得到的有效成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革新,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要求之一便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提高物资经济效益。物资经济效益的提升对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循环推动作用。而物资经济效益的内涵不仅包括商品生产时间周期的长短,还包括商品销售速度的快慢。上述两类指标共同影响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的再生产速度。
物资经济效益是一种状态,它长期存在于社会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整个流通环节中,并通过物资流通以及物资使用长期对整个社会经济体制产生重要影响。可以说,物资在空间范围内的运行、流通等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阶段,都存在着不可或缺的物资经济效益,这也是供相关研究人员进行认真探索的主要渠道。从另一角度看,物资经济效益的内涵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即宏观经物资经济效益以及微观物资经济效益。如前文所说,物资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助于整个社会环境下的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提高物资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以及正确方向。而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以及经验积累的过程,人们就提高物资经济效益的主要方向基本已经达成共识:提高物资在流通环节中的经济效益,可以凭借缩短物资流通周转所需要的时间、减少物资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不必要的费用以及损失等方式来实现,最终达到加速社会再生产的目标;在物资使用过程中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可以通过减少物资在采购和储存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和损耗,降低物资在使用过程中的消耗水平,进而减少社会物质财富以及社会劳动的占用比例,从相对论角度看,上述方法可以增加物资使用时所产生的社会物质财富以及劳动。
二、物资经济效益的核算内容
物资经济效益的核算主要是对质量变化的各项指标的统计对比。物资经济效益的指标需要根据不同单位及岗位的物资运行情况进行调整。可以说,物资经济效益的统计指标是物资经济效益贫家的基础内容。对于用于物资经济效益核算的统计指标简要分析如下:
产品销售率=(产品销售量/产品生产量)+(产品生产量/产品期初库存量)。产品的销售率直观反映企业经营的经济效益,这一指标不仅可用于利润实现,更作为企业缴税参考指标。
产品产销率=产品销售量/产品生产量。产品产销率代表了产品销售路径的正确性和产销衔接的顺畅度。一般来说,产品产销率大于100%时,说明企业销售了上期结存的产品。产品在库时间越短,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更为有利。换言之,产品产销率这一指标的目的在于评价销售工作质量。
产品销售费用率=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过程中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等企业投入项目,这会对企业最终获得的经济利润产生负向作用。因此,产品销售费用率可以有效帮助企业节约产品销售所需成本。
供货合同完成率=实交本期合同量/应交本期合同量。这一指标有益于督促企业按照国家指令性要求进行销售相关运营活动。企业是否完成合同,对于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有重要影响。因此,供货合同完成率这一指标可以反映供方是否履行合同,进而反映社会的经济效益。
物资流转费用率=物资流转费用/物资销售额。在物资流通过程中势必会发生一些人力、物力、资源的消耗,这些消耗用货币形式表现,比如进货费、仓储费、管理费、银行利息费用等。而通过物资流转费用率可以对上述费用进行控制与调整,通过降低物资流转费用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物资经济效益的评价
物资经济效益的评价环节可以理解为对物资经济效益统计指标所反映的经济效益所进行的合理评价过程。换言之,在对物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时,不能忽视以下将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则:
首先,物资经济效益评价时,需要考虑物资经济效益与生产效益的关系。由于受到产品生产时各类情况的影响,很可能出现生产企业的产品无法及时转化为资金、劳动消耗无法得到及时补偿的情况,这样将会对该企业的再生产能力产生负面影响,而仅仅考虑结果的物资紧急效益评价结果显然缺乏客观性,因此,在进行评价时,需要努力达到物资经济效益与生产效益之间的平衡,避免二者之间存在的消极影响。
其次,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关系也是影响物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二者之间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会受客观和助管原因等条件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物资经济效益评价时,需要全面考虑二者之间的正确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宏观经济效益需要尽量符合微观经济效益,并且,微观经济效益必须以有利于宏观经济效益为前提。
四、结束语
从本质上看,物资经济效益的评价对象包括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小。由于物资经济效益受到多方面不同类别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在对物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及相关利益关系对物资流通产生的影响,进而作出正确、合理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王龙春.浅谈加强物资管理和核算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J].一重技术,1998
[2]骆宏臣.浅谈如何做好物资责任成本核算[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