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014-12-31黄燕斌
黄燕斌
摘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弥补国有资产流失漏洞,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同时保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统一,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脚步,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核心内容。本文先对国有资产进行概述,然后分析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最后具体探讨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措施,希望能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国有资产 管理体制改革 保值 增值
现阶段,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局面混乱,存在着资产大量流失及严重浪费的现象。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首要任务。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在坚持明确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保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发展的统一。
一、国有资产概述
(一)国有资产概念
国有资产是指国家通过行使相应权利获得的合法的和认定的,或者国家通过不同形式投资支持企业及投资获益形成的,以及国家财政拨款、赠与等形成的各种形式的财产和相应的财产权利。国有资产隶属于全体公民及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和。从经济学理论来说,资产区别于财产,只有以生产要素身份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财产和财产权利才被称为资产。因此,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中,国有资产通常具有狭义和广义上这两种概念。从狭义层面上来说,国有资产是指能够增值或者投入到经营活动中的国有资产;从广义层面上来说,国有资产是指法律中规定的归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广义上的国有资产是我们经常提及的。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内容
管理国有资产机构的性质、机构中部门设置和职能分配;管理国有资产机构与管理我国经济机构之间的关连;国家级和地方的管理国有资产机构的权利责任分工以及管理机构中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利责任分工及相互关连;国有资产所有者行使权力和职能的方式。
(三)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合理,权利和职责划分不清晰
在早期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政府部门采用同一种方式行使社会经济管理和所有权管理职能。近年来,我国的政府职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将政府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从一个整体中剥离开来,但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仍然表现出了一些问题。首先,存在着政府部门依附着自身的双重管理职能干扰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有资产的流动性;其次,由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合理,国有资产管理呈现出混乱、职责权限模糊、多方管理的局面;最后;在国有企业中,由于资产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对国有资产权益的保护力度不够,最终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损失。
2、监督管理体系不严格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从我国具体工作情况来说,由于国家没有及时管理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亏损,将最大限度地损坏国有资产权益。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亏损数额较大,经济效益逐渐下降;国家税款流失严重;国有资产帐外资金数额庞大。
3、国有资产评估制度缺少完整性
国有资产评估是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主要内容,然而由于现行的国有资产评估制度缺少完整性,因此,在企业股份制改革、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活动、和国外商家融资经营或者合作经营中,普遍存在着国有资产价值评估不准确,主要表现为评估值过低,有些严重情况甚至没有任何报酬的占用或者使用国有资产,最终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损坏国家权益。
二、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国有企业在不断的改革和调整过程中得以发展壮大。国有企业的综合实力正在日益增长,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位日益显著。在其它经济成分迅猛增长的同时,国有企业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增长势头。然而从总体情况上来看,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大多数国有企业由于管理体制改革不及时,最终仍然无法跳出困境。如果设立一个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管理国有企业资产,这必然能从根本上改善政府部门、市场和企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政府和企业的剥离搭建平台。
三、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国有资产运营机制
现阶段,国有资产运营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但缺少完整性,且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不高,其工作内容局限在国有资产的统计上,导致国有资产底数清晰缺少真实性,评估模糊、不透明。因此,在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时,应明确公司资产,保证账目和实际的一致性,另外,还应重新评估资产,保证物有实价,并要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保证资产清晰、透明。在以后的运营工作中,我们应不断完善国有资产运营价值,形成对企业和政府均负责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这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设置,激活国有资产,从而保证国有资产运营机制的公平、透明。同时,也能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增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目前,正在遵循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于经营活动,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法律法规是建立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相应的法律法规仍然停留在原地。另外,正在使用的这些法律发挥缺乏约束力,无法满足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资产管理进程。与上一轮改革相比,国企改革的法律法规已较为健全,资本市场、产权市场的渠道已较为畅通,公众的监督意识在不断增强。所以,在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法制化建设的同时,还应不断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依法治企的工作力度,厘清责任履好职。
(三)完善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制度
国有资产是公有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一定要切身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构建科学、可行的国有企业经营评价和考核体系,以总体实力为切入点,有效考核国有企业在国有资产方面的经营情况,严格监督评价财产的保值增值情况,保证定期资产清查制度的完整性,全面掌握国有资产的盈利亏损和报废问题,系统分析,寻找原因,并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同时健全国有企业的内部领导体制和监督机制,以制度管事、管人、管物,加大税收的征收管理力度,弥补税款流失漏洞,做到干净干事。
(四)着力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套改革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长期工作,因此,应加快相应配套改革进程,频频曝光的国资流失大案也让人产生发展混合所有制会否造成国资的流失?目前全国过半省份出台国资国企改革方案,混合所有制成“标配”,上海则提出,除了国家政策明确必须保持国有独资的,其余企业在3-5年实现股权多元化。在国有资本证券化率方面,也有超过一半的省份提出了数量目标。尽管改革可能会引起这样或那样的国资流失,但发展混合所有制不能“因噎废食”。首先,不断调整国有经济格局和模式;其次,建立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在依法治企的经济活动中不断完善;再次,转变职能强化监督责任。最后,应着重塑造和发展生产要素市场。这将有助于构建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只要坚持程序规范、透明,完善市场定价机制,主动接受社会和职工监督,较大范围和规模的国资流失完全可以避免,尤其是中央反腐的高压态势,让国资“掌舵人”欲变“盗窃者”望而却步。此外,还应积极推动企业家人才市场的发展壮大,为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大量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束语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国有企业发展和退出市场的基本通道。妥善处理政府部门、市场和企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应该构建有效的国有资产的运营机制,并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制度和相应的配套改革制度,有效抑制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促进我国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志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需抓好五项重点工作[J].中国经贸导刊,2003
[2]石秀诗.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J].当代贵州,2004
[3]胡雅蓓,胡雅琛.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J].经济论坛,2004
[4]刘莉.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学术交流,2006
[5]李莲.深化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思考[J].社会主义论坛,2009
[6]张文丽.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加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