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转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

2014-12-31张凯

财经界·学术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欠发达经济发展

张凯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腾飞、港澳回归、灾难摧不毁、航天追俄美、……,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举世瞩目。但是由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生产和管理不科学等原因,发展的代价亦不可小觑。沙尘暴、赤潮、蓝藻、……,特别是近期频发的雾霾现象,不仅引发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及政府执政能力产生质疑,而且引发了国外敌对势力对中国政府的频频指责。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实现科学发展,不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结构、体制和机制等问题,中国未来的发展——更深入的改革开放不仅得不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而且还会由于国外敌对势力的蛊惑,使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施加更大的压力和阻力。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科学发展,推动发达地区更好更快的发展,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转变落后面貌,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当务之急。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十七大就已提出、十八大再次重申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到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仅有两个字不同,但其内涵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内容。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党中央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为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提出的一个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模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途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需要。“发展是硬道理”,党的十八大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质量的根本保障,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日趋严峻和外部挑战的愈加凸显,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经济发展的国内形势日趋严峻的必然选择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口众多不仅使资源的相对水平变得很低,而且由于技术的落后,增长方式的粗放,资源过度耗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问题也越来越较为明显的摆在了人们的面前,经济发展的国内形势日趋严峻。

1、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的瓶颈愈加凸显

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有资料显示:中国目前人均拥有耕地0.1公顷,仅相当于世界水平的42%;水资源总量为28100亿立方米,人均淡水资源量为2570立方米,仅为世界水平的1/4;现有森林面积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人均森林面积仅为0.12公顷,人均蓄积量8.9立方米,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0%和12.5%;石油资源可采储量为130亿―150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3%左右;……。

2、技术落后,耗费过高

中国目前的企业每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需的原材料,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日本的7倍,是美国的近6倍;与同等国家相比,比印度还多3倍;中国企业每万美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美国企业每万美元产值用水量为为8立方米,日本企业每万美元产值用水量为仅为6立方米。

3、环境恶化,代价太大

从山林破坏到泥石流频发;从土地荒漠到沙尘暴肆虐;从蓝藻到赤潮;从酸雨到雾霾等等,不断出现的环境问题,不断地引起人民群众的质疑。虽然目前局部有所控制,但总体仍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经济发展的外部压力日益加大的理性选择

国家与国家之间既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那个国家会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所以他们会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感到“威胁”,会有所“担忧”,会不时发出一些针对中国的、不友好的、颇具煽动性的论调。

1、经济威胁论

这一论调的基本出发点是:首先,中国在快速发展,中国的发展依靠粗放的增长方式来支撑,中国资源相对有限,那么发展的中国就会不断与西方大国争夺有限的资源。2012年粮食进口的激增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大米和大麦进口国,玉米和小麦进口也分别进入全球前10名和前20名。国外担心中国的粮食需求将导致全球粮食供应短缺。其次,中国在快速发展,中国的国内市场也是有限的,那么发展的中国一定会不断与其他国家争夺世界市场。

2、生态危机论

这一论调的基本出发点是:中国的发展依靠粗放的增长方式进行,生态环境破坏在所难免。地球只有一个,它属于全世界人民。快速、粗放发展的中国应为此承担一定责任。

所有以上问题都是中国未来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挑战,而应对和化解这些挑战的现实选择就是加快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加快转变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

相对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地理区位条件差;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保守;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匮乏且流动性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城市化及现代化水平较低等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所以,加快转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更显迫切。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欠发达地区改变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

传统发展方式依靠的是粗放增长,这一模式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投入很高但产出很低、耗费很大但收益很小,因此难以形成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所以不加快转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地区间的发展差异将很难缩小,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将难以实现。例如:安徽省宿州市地处皖北,与苏、鲁、豫三省交界。由于地理区位条件等原因,其经济社会发展就全国和全省而言均相对落后。近几年,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及宿州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下,经济社会发展有所提速,但与全国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且有所扩大。从近几年宿州市的人均GDP与全国的人均GDP的比较中,不难看出这种趋势。宿州市统计信息显示:2010——2013年的人均GDP依次为12195元、14959元、17032元和18768元,折算成美元依次为1952、2337、2727和3005,而以美元计算的2010——2013年全国的人均GDP则依次为4361、5432、6094和6629。同期相比,差距依次为2409、3095、3367和3624。显而易见,不加快转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摆脱落后面貌,赶超发达地区的梦想将始终难以实现。endprint

传统发展方式还有一个最显著的问题就是生态环境破坏现象较为突出,而且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环境还原或修复费用远远高于通过破坏环境而获得的收益。工信部副部长苏波曾向媒体披露了过去一些年中国稀土开采所付出的触目惊心的代价。初步测算,仅江西赣州一地因为稀土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矿山环境恢复性治理费用就高达380亿元。而在2011年,江西省稀土企业的利润仅为64亿元。由此可见,不加快转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那么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将成为影响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沉重的包袱。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传统的发展模式由于靠大量耗费资源来累积经济总量,所以被称为资源发展型模式。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则主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节约资源与能量,减少废物排放来实现高效、清洁的生产,因此被称为技术发展型模式。

传统的消费模式由于历经资源到产品,然后经过消费变成垃圾的一个过程,所以被称为线性消费。这种消费模式的结果必然导致资源耗竭、环境污染。而现代经济发展方式所倡导的消费模式,是一种立足于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循环理念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将废弃物的资源化意识运用于生产和消费阶段,从而建立“生产,消费,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模式,因此被称为循环消费模式。

由此可见,只有加快转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改变欠发达地区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实现高效、清洁的生产和文明、低碳的消费,节约欠发达地区相对稀缺的资源和保护欠发达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确保欠发达地区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转变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及建议

从理论上讲,欠发达地区是拥有后发优势的。这种后发优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引进设备、资金及先进的技术;二是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但本人认为,仅止于此则欠发达地区是难以获得和发挥其后发优势的。一是引进的技术不仅不能保障其领先性,而且尚有可能是发达地区的淘汰物;二是资本的引入不仅需要成本,而且资本要求回报的最大化;三是只借鉴模仿,不创新改进,只会使所有的欠发达地区陷入“合成推理的谬误”。所以,加快转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不能是仅仅停留在加快欠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步伐和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学习模仿能力上,而是要加快欠发达地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欠发达地区政府的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推进欠发达地区的改造创新,不断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内生增长能力。

(一)加强管理,确保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

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当前发展的实践均显示出:生态环境破坏的修复还原成本往往远高于生态环境破坏所获得的收益。欠发达地区财力薄弱,生态脆弱,因此欠发达地区在发展经济,招商引资,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就更应该加强管理,以确保生态环境的安全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1、严格把关,坚决杜绝高污染企业进入

发展地方经济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招商引资绝不能搞“不论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一定要从源头上严格把关,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进入。

2、严格监管,加快对风险企业进行综合整治

对已有的风险企业,特别是一些化工类的高风险企业要进行重点监管,并在监管中严格依法办事,需要关停的企业坚决不要保留,仍可继续经营的企业要不断引导或扶持其改进生产技术,以确保其安全生产经营,不断降低其生产经营风险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3、创新思路,积极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当前,环境保护问题已经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因此环保产业也已成为全球较为热门的新兴产业。从治理本地区环境入手,依托本地优势,引导发展相适应的环保产业也不失为一条有特色的发展思路。

(二)发挥资源优势,引导发展缝隙产业或特色产业

资源优势表现于不同地区的相互比较中,如果一地区使用某种资源的成本低于其他地区,那么这一地区相对于进行对比的地区而言,就拥有这种资源的绝对优势;如果一地区使用某种资源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地区,那么这一地区相对于进行对比的地区而言,就拥有这种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优势就意味着分工,即相对比的地区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生产其优势产品,然后进行优势产品的交换,最终获得发挥资源优势的成果——财富的增加。所以,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识别资源优势所在,引导发展优势产品生产,推进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不失为一个加快经济发展的有益思路。

1、缝隙补缺的发展思路

缝隙补缺的发展思路借鉴于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长岛总一郎的“市场缝隙战略”理论,其意为: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资金和技术力量等方面的局限,在与同行大企业竞争中难免处于劣势,因此,在确定经营方向时,要努力避开行业大企业所关注的热点项目,选择他们易于忽视而又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小型“缝隙”产品,充分发挥自己灵活性和适应性强的优势,拾遗补缺,填补市场需求的不足。欠发达地区多有发展中小企业的条件和基础,中小企业竞争性强,但若能引导其实施“市场缝隙战略”,则易于异军突起,不断发展壮大。

2、特色发展思路

“特色”就是“独有”,就是“区别于其它”,它拥有独一无二之“魅力”。 特色产业的本质是“我”最擅长的经济,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是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可以获得“一招鲜,吃遍天”的效果。

(三)培育壮大专业市场,形成专业优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从何来?来自市场。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无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还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离开市场,其追逐的经济目标都很难实现。特别是对消费者而言,市场结构对其消费者剩余的获得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所以,改革开放伊始,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均以专业市场的成功发展而享誉全国,许多专业市场甚至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并因此走向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如浙江的义乌、山东的寿光等等。

专业市场的优势主要凸显在一个“专”字上,它是一个地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技术优势及产业优势的具体体现。它前引后联,可以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链群。它聚人、聚资、聚财富。所以它必能为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

总之,加快转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既符合协调发展的要求,又能真正确保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质量。欠发达地区只要强化科学发展意识,理清科学发展思路,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科学发展战略及对应的措施手段,快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一定能提高发展速度,早日摆脱落后面貌。

参考文献:

[1]《2013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

[2]《2013宿州统计年鉴》宿州市统计局编endprint

猜你喜欢

欠发达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浅析欠发达地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欠发达地区的认知重构:一个分析框架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经济
论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行为的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