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课程《左传》导读的特色与反思
2014-12-31鲁家亮
鲁家亮
摘 要 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试形式三个方面介绍了通识教育课《左传》导读的特色,并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情况并结合课程的特点,对其中存在的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进行反思。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左传》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Features and Reflec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The Zuo's Commentary" Reading
LU Jialiang
(School of History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d the features about The Guided reading of The Zuo's Commentary that is a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exam form.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recent years and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we also have to reflect on the deficiencies of them and some needing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The Zuo's Commentary; curriculum design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来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首次将其与大学教育相结合,其后逐渐成为现代大学教育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①武汉大学是国内较早进行学分制、选修课制度改革的高校之一,在通识教育上积累了相当的经验。2003年以来,学校进一步推动选修课制度的建设,加大了全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力度,《左传》导读(以下简称“导读”)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设立和讲授的。②在另一方面,长期从事科研和专业课教学的高校教师尝试讲授全校性的通识教育课程,也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由专业讲授向通识教育发展的一个有益尝试。③
众所周知,《左传》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著名典籍之一。大约在战国中期成书,是记载春秋历史的重要著作。研读《左传》,是了解、阅读我国古代元典的重要方面,是国学训练的基础功课之一。“导读”的主要目的有三:(1)通过讲授,使学生大体熟悉《左传》的内容、体例和文本特点;(2)加强学生们的文言文学养和对中国古代典籍的阅读能力;(3)通过一些章节的解读,具体了解春秋时期相关历史事件、人物、习俗、文化和典章制度。
自2010年以来,我们一共完成了四轮课程的讲授。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并结合选课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讲授内容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了“导读”的主要教学内容,并在具体教学方式和考试形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后的教学活动,我们将该课程设计的一些特色和不足总结于此,并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1 多层次教学内容的设计
“导读”的教学核心是《左传》这部先秦古书,应该说与其它先秦时期的典籍相比,《左传》更具独特魅力:
(1)《左传》是关于春秋时代历史的最珍贵记录,是了解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乃至整个先秦时期的最为主要资料来源,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全书涉及大量历史人物、事件、地名以及典章制度方面的信息,这是其它先秦古书所不具备的。换言之,这在教学上对任课老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讲解其它先秦经典不同,课程的设计应更注重其历史性。
(2)《左传》作为一部古代史书,同时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可读性非常强。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回忆幼时读《左传》的感受,即云:“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④因此,通过研习《左传》可以受到中国古代语言和文学的训练和熏陶,培养学生们独立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能力。同时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可以加强学生们的个人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
(3)《左传》成书较早,其文献源流和注释研究情况较为复杂,选课同学作为初学者容易受到错误观点或质量较差注本、译本的误导。加之学生们专业背景多样,课程有必要去芜存精、简明扼要地对此类问题进行澄清。并做到举一反三,培养同学们独立学习、阅读、使用先秦古书的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课程设计时,将主要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了三部分:
其一,《左传》概论。主要是对《左传》总体的介绍,目的是让同学们建立起对《左传》在内容、价值、流传、版本等方面的总体认识,为后续分篇精读奠定初步基础。具体而言,又包括《左传》的价值、《左传》的成书、《左传》的文献源流和主要注本三个方面。
在介绍《左传》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从史学、文学和思想三个方面对其价值进行归纳。如《左传》的史学价值,在强调基本史料价值的同时,重点分析了《左传》在历史写作范式和史家笔法两个方面对后世的影响。又如其文学价值,则借鉴沈玉成先生的研究成果,⑤从叙事方法、人物形象描写、细节描写、语言驾驭的技巧等方面加以说明。思想价值,则在重点介绍重德、尚礼等积极思想的同时,对《左传》所反映的春秋时期“尊王攘夷”以及该书所独具的“崇信巫鬼”等思想进行了客观的评述。关于《左传》的成书,除对其作者和成书年代的主要观点进行剖析外,还对与之相关的典籍及其与《左传》的关系进行介绍(如《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再如《左传》的文献源流,通过分析,并结合《尚书》、《仪礼》、《诗经》、《周易》等先秦古书的文献源流情况,对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今古文之争、古文经立于官学的艰难历程也进行了介绍。
在《左传》的注本这一部分,则在全面介绍古今主要注本的基础上,又分层次地对目前主要流行的各种《左传》版本的特点和使用范围进行了点评。比如关于《左传》的教材,介绍的是《左传选》;⑥关于《左传》的流行注本则推荐了《春秋左传注》、《左氏会笺》以及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收入的《春秋左传正义》等;⑦而关于《左传》其他重要注本和主要研究成果,则介绍了《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春秋左传诂》、《左传纪事本末》、《左传分国集注》、《春秋左传研究》等。⑧以上注本及研究成果基本照顾到不同层面的需求。
其二,选取《左传》的部分内容进行导读。主要包括以下9篇内容: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恶、郑伯入许、公孙无知之乱、邢卫南遷、召陵之盟、韩之战、乾谿之难、吴入郢。上述内容的最后确定是经过一定筛选的,比如“郑伯克段于鄢”发生在鲁隐公元年,是《左传》中第一件长篇叙述的事件,内容严谨、结构完整。其部分内容,在中学课本中已经出现,且常被其它普及性的古文选读类书籍选中,因此作为课程的第一篇导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过渡性。此外,该篇内容涉及郑庄公同自己亲生母亲(武姜)和同胞弟弟(共叔段)之间为了争夺权力的一场斗争。可以很好地反映春秋时期,原有的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君位继承、家庭伦常出现危机这一社会背景。最后,该篇与其后的“周郑交恶”、“郑伯入许”均涉及春秋初期郑庄公小霸的政治形势,我们也希望通过本篇的阅读,围绕郑庄公、郑国在春秋初期的活动,进一步对春秋初期列国的发展态势作一个由点及面的扩展,这是选择本篇的原因。而“公孙无知之乱”、“邢、卫南迁”、“召陵之盟”三篇则围绕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展开,涉及齐桓公继承君位的过程,以及作为霸主在当时国际上的一系列活动,可对春秋时期中原诸姬所面临的南北两方面的压迫这一态势进行展现,同时引出春秋时期重要的势力楚国。“乾谿之难”、“吴入郢”两篇则是对春秋时期楚国国内外形势的扩展,对于春秋中后期吴、越两国加入中原争霸的新形势亦有兼顾。“韩之战”一篇的选取目的有二,一是对春秋时期秦、晋两个重要大国的发展情况和关系进行介绍,二是籍由这场战争对春秋时期发生的大小战争进行一个案例式的分析。应该说,上述9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春秋时期的重要国家和部分重要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其缺漏亦有不少。为了弥补这种缺失,我们在概述部分通过举例的方式对“假道伐虢”、“驪姬之乱”、“殽之战”、“邲之战”、“鞌之战”等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在随堂作业部分,则选取“滕侯、薛侯争长”、“楚子问鼎”等篇进行标点训练,同时引导学生们进行自学。
其三,结合原文的阅读,对先秦时期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典章制度、历史规律进行分析。具体包括“姓氏与名字”、“中国古代的书写载体”、“盟誓制度”、“分封制度”、“楚国官制”、“西周王室兴衰”、“国家的存与灭”、“国家的迁徙”等内容。其中“姓氏与名字”是为了帮助学生们理解《左传》中同一人物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称谓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向后代延伸,介绍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去二名诏”、“单名称字”、“郡望与堂号”等文化现象。⑨“中国古代的书写载体”则是为了与课堂中大量使用的出土文献资料配合,让学生们对甲骨、金石、简帛、纸张等古代常见书写材料形成一个总体认识。⑩“西周王室兴衰”、“国家的存与灭”、“国家的迁徙”三节则围绕国家形态、政治架构和行政区划等内容展开,勾勒出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国家政权、行政区划等方面的大致脉络。豘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大体与《左传》原文阅读相呼应,以达到相互促进,加深理解之功效。
2 新旧结合的教学方式
“导读”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应该是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并用,尽可能增加新材料以及老师个人的思考,从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其独立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能力。
现代手段主要是指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我们在《左传》概论这一部分主要采用的是这种教学方式,以PPT的形式进行;而在《左传》原文的导读和扩展讨论阶段,我们还是采用传统方式,即以WORD分栏的形式让原文和注释进行对应,并对原文逐字讲解,再辅以图片、地图以增强教学效果。对于这样一种新旧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也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比如有学生认为繁体字对他们而言存在一定的阅读难度;WORD文档分栏后字体太小,后排看不清楚;建议老师增加视频教学内容等等,我们认为这都是非常好的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斟酌采纳。
在具体讲授过程中,我们比较注意对考古资料的应用,尤其是新发掘考古资料的介绍。比如,在讲到齐国世系的时候,使用了2008年至2010年新发掘的山东高青陈庄遗址中的甲骨文、铜器铭文资料。在分析楚国世系时,则将《史记·楚世家》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楚居》进行比较分析。豙几乎每轮讲授,都会结合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对部分讲授内容进行更新。此外,我们比较强调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质疑,加入老师个人的见解。对于有争议的地方,往往只是分析各种观点的优劣、得失,而不作最后的判断。比如“周郑交恶”,在讲述周天子与郑国大战经过时,郑国公子子元对作战方略进行分析:“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顾之,必乱。蔡、卫不枝,固将先奔。既而萃於王卒,可以集事。”其中的“王卒顾之”的“顾”,《春秋左传注》中解释为“今言照料、照顾,王军一面照顾陈之溃兵,同时复与郑战,故必乱其阵容。”豛显然这种理解不够准确,我们引《说文》的注释、及《孟子·梁惠王下》的文例,将其解释为“环视”,则适与原文的语境相合。
3 不拘一格的课程考核
《〈左传〉导读》的考试分为期中随堂考试和期末作业两部分,如前所述,期中随堂考试采用的是给《左传》一小段原文进行标点的形式,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们阅读古书的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形式将课堂讲授中无法顾及到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们进行自学。
期末作业,我们则设计了一种介于闭卷考试和课程论文这两种常见考查形式之间的、更为灵活的方式,由于不是闭卷考试,也不是课程论文,所以我们将其称之为作业。其具体形式为,由任课老师提供一份WORD版本的《春秋左传正义》,然后为全体选课学生分配其中的一年作为工作对象(如机械学院A同学负责闵公元年),并参考相关工具书,对WORD版本的内容进行校勘,此外还要对WORD版本中混在一起的《春秋经》、《左传》、杜注、孔疏等进行区分,最后则对该年发生的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事件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不难看出,这种作业的考查形式是相当灵活的,每位同学的作业内容均不相同,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作业评分的高低完全依据每位同学投入的精力和对本课程学习后领悟知识的多寡及以前的学习基础等因素来确定。而每位同学所完成的最终成果,也可以与其他同学共享。因此,这样一种考试形式,避免了闭卷考试偏重知识点考核,课程论文千篇一律、浅尝辄止的弊端,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古书。
总而言之,《左传》导读虽然经过了近5年摸索,其讲授的内容和方式初具模式,但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尤其是这类专业性较强的人文科学课程,转变为强调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之后,如何把握好度,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的。就目前的教学体会而言,我们认为在内容和考核方式上应注重其普及性,最终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经典和传统的兴趣。而在讲授技巧上应注意专业性,这包括以专业的语言表述普及性的问题,以专业的精神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等。
注释
① 关于“通识教育”的由来和历史发展,可参看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刘帅,汪霞.究竟什么事通识教育——基于对美国通识教育历史发展阶段的分析.煤炭高等教育,2012(2).
② 武汉大学整个通识教育课程的情况,可参看吴平,陈学敏,曾德军.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国大学教育,2005(1).
③ 已有教师进行尝试和总结,如郭齐勇.我开的两类“四书”课程——作为通识教育与作为专业训练的国学经典课.中国大学教育,2012(9).
④ [唐]刘知几著,[清]浦起龙通释.王煦华整理.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67-268.
⑤ 参沈玉成.从文学角度看《左传》.文史知识,1984(11).后收入沈玉成文集.中华书局,2006.
⑥ 徐中舒编注.左转选.中华书局,1985.
⑦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9.竹添光鸿.左传会笺.巴蜀书社,2008.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⑧ 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1959.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1987.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9.韩席筹.左传分国集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63.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中华书局,2006.
⑨ 參魏斌.单名与双名:汉晋南方人名的变迁及其意义.历史研究,2012(1).
⑩ 参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豘 参李峰著,徐峰译,汤慧生校.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与政治危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李峰著,吴敏娜等译.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三联出版社,2010.
豙 参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壹).中西书局,2010.
豛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