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工程能力提高路径与方法研究
2014-12-31蔡美强魏晓琴
蔡美强 魏晓琴
摘 要 工程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培养模式和寻求科学的途径与方法。本文分析了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工程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与提高路径,为该领域专业硕士工程能力提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环境工程 专业硕士 工程能力 提高路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Path and Method of Improving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Master's Engineering Capabilities
CAI Meiqiang, WEI Xiaoqin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Training engineering capabilities, the key is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training model and seek ways and methods of sci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fessional 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apacity-building problems and propose specific solutions and improve the path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master's engineering capabilities in this field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master; engineering capacity; improvement path and methods
0 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也进行了改革。对于以应届本科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范围的扩招,意味着正式启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专业型硕士是与学术型硕士相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所获学位是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以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技术人才为目标。
环境工程技术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及国际地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重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环境工程教育的共识和新的趋势。因此,如何切实培养、训练环境专业硕士的工程能力,提高他们对现代社会环保体系的贡献率,使他们成为当今以环保为目标的社会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我国环境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工程能力①是指对工程的计算、设计、开发、工序创新能力和生产、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经济问题、环境问题、法律问题、政治问题等解决能力。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环境规划评价以及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科研开发等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专业型技术人才。通过与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结合,得出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工程能力培养内容大致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技术、水污染防治工程技术、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技术、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环境系统工程技术等几个方面。具体体现在环境功能新材料的制备;水、气、固体废物的污染控制新工艺设计的相关试验;环保工艺设备的开发和生产运营管理能力;评估一个企业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能力;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的能力;废物资源化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与研发。
1 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工程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模式单一,专业课程的不合理设置
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还未成熟,和一般的学术型实际培养模式大同小异,没有突出表现环境工程专业型人才的特色,使他们在进入社会后没有明显的专业优势,只是泛泛地了解了本专业的知识,而没有系统地、深入地了解,在职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没有竞争优势。在全国各大高校对于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大体上是一致的,没有针对性地去培养硕士的科研创新能力,没有提高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各大院校对于专业型课程的设置基本是重理论学习、轻能力培养,完全不符合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学生所学知识相对较为零散,知识层次之间缺少关联性和互相渗透性,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把握和熟练运用。
1.2 导师资源匮乏,缺乏企业导师的实际指导②
由于目前很多高校的导师评选制度存在缺陷,高校普遍以“学术为天”,教师要想在高校中发展主要靠学术,如评职称、争取科研项目都必须看科研论文。只要科研成果佳,就可以得到认可,而不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大部分教师在科学研究方面投入较多精力,要求研究生在科研上开展大量的工作,而导致专业学位硕士进行实践研究的机会甚少。对于导师的选拔,主要注重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等,导致那些实践经验丰富、工程能力极强的优秀教师无法成为专业导师,加剧了应用型导师的匮乏。目前导师与研究生比例完全失调,一个老师要带好多个研究生,老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与每个学生每天的交流与沟通,每次学术交流都会受制约,影响学生的科研水平的提高。社会迅猛发展,知识体系不断更新与完善,导师如果不及時充电,进修,他们的知识更新速度略慢,导致知识结构体系的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1.3 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缺乏实践条件
关于环境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主要是针对硕士的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目前校内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教学条件的高校极少,各个高校由于有限的科研经费,实验条件不是很优越,专业型硕士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实际的科研项目,影响他们的科研能力。因此,很有必要去开拓校外的实践训练基地。但目前对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单位仅仅在学校挂了牌,而非实质性地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实践训练培养,也没有进行联合培养协议的签署,专业硕士得不到锻炼的机会,从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与提高。
2 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工程能力提高路径与方法
针对这些制约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不利因素,我们系统地、全方位地进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工程能力提高路径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全新的培养模式与有效路径,以培养出更高层次、高素质、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环境专业高级工程师。
2.1 培养模式多元化,加强专业实践环节
多元化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多元化的人才需要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而环境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突出本专业的教育特色,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训练和管理模式等幾个方面。课程设置③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注重创新,不能死板地依照教科书进行教学,要突出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针对性地进行案例分析,多元化地进行实验教学,要合理地运用有限的实验条件,创造条件,重视团队协作,积极组织团队讨论,探究新思路,有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进行半年到一年的实践环节,这是检验自己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有效手段,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
2.2 加强“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
优秀导师应该是拥有完美的工作态度、发挥好教师的表率作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团结协作处共赢、教育以育人为本、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展现教学真实性、正视学生的科研成绩、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工程师。高水平的“双师型”导师④队伍是确保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条件,他们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教师的基本技能外,还需具备较强的应用意识、实践技能和适应市场需要的教学能力。学校应该多聘请一些社会教育经验丰富的、德高望重的、教学独特的老教授组成科研团队,每个团队拥有独特的教学体系,吸收优秀新教师开展新课题,切实提高本课题组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师资教育水平;增加每个课题组、每个研究方向的学术讲座活动,包括国内外优秀的研究者、院士进行学术交流,积极组织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改“学为主、用为辅”为“学术与应用并重”,⑤改革教师评价体系与考核方式,鼓励教师进行挂职锻炼,体验教学、生产与应用各个环节,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自身工程素养;改革应用型导师遴选制度,选拔优秀导师,从各个实践基地选拔优秀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型导师,从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3 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拓宽实践基地
学校教学无法提供系统的、真实的、工程化的学习训练环境,而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要素比较完备,能给学生提供贴合生产实际的实践机会,是工程化训练的最佳场所,对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大有裨益。因此,实践训练基地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和训练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研究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从校园学习到社会工作之前所经历的独立工作能力培养的过渡提高阶段。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依托企业,学生参加实际项目的锻炼要依靠企业。企业与院校应大力完善合作体系,互惠互利。在专业硕士入学之后,就进行学生联合培养协议的签订,使院校与企业紧密联系,根据双方的培养资源,全方位、多方面地进行培养。这样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既使学校走出封闭办学的模式,优化了人才培养过程,又解决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的过程中,各大院校应致力于环保科技院、环保公司、环保局、污水处理厂等资质单位的建立与合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提供实践基地,使专业硕士能够熟练掌握环境领域相应的技术开发、环境质量评估和环境监测与规划等。
2.4 提高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能力。对于环境专业硕士而言,要求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扩大对书本和文献的阅读量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重视环境专业前言讲座,了解最新科研动态,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自身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去;培养自己的处事能力,挖掘科研过程中潜在的问题;系统地、全面地撰写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对该研究领域有了最新的归纳与总结,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重视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更为综合的训练体系,即通过对专业硕士实行分层次、分阶段的训练,形成工程训练的系列化体系,提高其科研能力。
2.5 专业型学位论文体系的改革
学位论文是指为了获得所修学位,按要求被授予学位的人所撰写的论文,是一个硕士科研成果的体现。专业型学位论文强调实践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特有的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际过程中所要承担的责任与管理能力,而非注重独创性与特殊性。专业型学位论文应体现研究生对环境工程知识的熟知程度、运用环境工程理论、方法的能力,尤其需要重视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论文开展过程中要进行定期考核评价。完成专业学位论文后,由导师和学科带头人协商组织,聘请专家进行预答辩,通过后方可正式提交专业硕士学位申请。论文评审通过后再组织公开答辩。答辩通过后,由学院和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审议,通过评定后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3 结语
培养具有工程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根本目标。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主,从工程师培养角度制定培养计划,构建新型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要。
基金项目: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度校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资助(No. xgyl3089)
注释
① 张学洪,解庆林,曾鸿鹄.大学环境类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9(4):3-5.
② 刘宏波,刘和,符波.关于当前环境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大众科技,2012.14(155):218-219.
③ 陈伟,杜世章,游章强.地方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环境工程专业硕士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2):143-146.
④ 黄载曦,姚星.对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2(5):90-93.
⑤ 肖鸿,彭宏,张延宗等.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