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做好当前人才工作的思考
2014-12-31艾医卫
艾医卫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410006)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 年、2010 年两次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人才强国战略。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以来,强调“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但与人才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党和政府管人才的水平还有待提高,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进一步加以解决。例如,在人才工作认识上,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工作思路不清,重点不突出,统筹协调不够等问题;在人才队伍管理上,有的管得太细太具体,包揽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在人才工作方法上,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推动工作。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立足新时期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新特点,在理论指导、思想支持、机制完善、体制创新上下功夫。
一、科学认识人性,提供人才工作理论支持
人性又称人的本性,即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英国哲学家休谟说过: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恩格斯则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要培养造就宏大的人才队伍,需要人才工作理论的指导。因此,构建科学可行的人性假说,是社会科学建设和发展的重大课题。对人性的假说是管理工作的理论基础,也是党和政府人才管理工作的逻辑起点。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精神分析法,为深入理解人性提供了一把钥匙。借用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笔者提出“新人性假说”:“本我”是本能欲望之我,表明人是自然人、生态人、情绪人,以生理需要、感官快乐的满足为行为标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往往表现为“人性之恶”,说明了人是“有局限性的存在物”,不能免于无知和错误。“自我”是自我意识之我,表征人是有角色定位的社会人、情感人,它以社会需要、现实规则为评价标准,调节“本我”与外界的冲突,它表明人性是生成的,人的社会化、教育的现代化能使人性在环境中获得塑造,逐步走向理智、成熟。“超我”则是超越本能之我,是自我实现之我,它标明人是理想人、理智人,说明人不满足现状,常常根据理智要求来指导自我抑制和排除“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表现了人性之善,其特征是追求完美,即追求“真善美”(见新人性假说与管理图表)。
新人性假说与管理图表
(一)尊重“本我”,满足人才生存发展需要。 人才作为有“本我”特征的自然人,有生存发展的需要,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和个人耗费最小化的特点和趋势,难免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他人和公共利益。因此,一要调查研究并准确把握人才需要。人才有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健康安全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要从健全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采取得力措施确保组织和社会目标的实现,切实保障人才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最大限度满足人才的合理需要。二要营造发挥人才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实践证明,环境造就成才,人才工作的关键是环境营造。习近平说得好: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因此,要通过完善激励竞争机制、提供物质条件保障等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优良环境和社会氛围,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三要加强监督管理预防人才腐败。在体制转换时期,制度的不完善形成了腐败的大量机会,而且机会成本不高,这导致各类人才特别是公共人才的腐败问题成为一个较突出的社会顽症,令人痛心。因此,要建立人才的自我监督管理、组织内部的监督管理、社会的民主法治监督管理相结合的系统监控体系,加强监督管理,预防人才腐败,从根本上爱护人才和保护人才。
(二)重视“自我”,加强人才工作制度建设。 人才作为有“自我”特点的社会人,其行为特征是按社会认同的规则(包括显规则与潜规则)办事,社会制度对人才行为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党提出“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护人才”的人才工作指导思想。说到底,这归结于制度创新的问题,即要通过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建设来形成和完善人才工作的机制,因为制度问题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习近平指出,要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容许失误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检验人才工作优劣的标准是看其是否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当、育得好、输得出人才,能否促进人才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推进社会进步。我们应立足于人才的社会性,通过制度建设推进人才的社会化进程,搞好人才角色定位,规范人才的行为,满足人才合理、合法、现实的需要,促进人才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三)激励“超我”,培育高素质公共价值人。 人才是受过系统教育并获得社会认可的,有“超我”人格特色的一面,以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服务为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拥有高成就需要的人越多,那么这个国家、民族就发展越快。应引导人才形成奋发有为的理念,自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提高能力素质,自觉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党和政府应激励人才追求超越本能的“超我”人格,追求思维的理性,追求良好的道德情操,追求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注意教育和引导人才坚持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要通过系统化、现代化的教育,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如个人示范与集体影响相结合、榜样教育和舆论扬抑相结合、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等,培养、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公共价值人,使新型人才“超我”的理性、良知、社会责任感能充分发掘出来,服务祖国和人民,这是当前人才工作的一个重要导向。
二、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奠定人才工作思想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需要人才、呼唤人才、造就人才,我们比历史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习近平强调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党在实践中形成的科学人才观,是推进人才工作科学化的行动指南。要大力宣传科学人才观,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提供思想动力和保证。
(一)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 人类生存发展凭借的主要资源有四类: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其中,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它拥有其它资源没有且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增值性、重复利用性、可无限开发性等等。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和最直接的动力源泉。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主要创造者和先进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即第一资源。当今时代,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越来越突出,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对科学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2.6%,其中人才贡献率达到26.6%。我们应科学认识和牢固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核心战略资源”的理念,大力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国家科学发展优势。
(二)人才优先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及人才工作的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都有着自身内在的运行特点和逻辑规律,它们呈现的多种态势也必然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既是人才优先发展的社会期待,也是人才加强自身建设的发展目标,还是加强人才培训教育针对性的需求指南。人才工作首先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用好人,从而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才优先发展是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追赶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率先发展的成功实践。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通过加大人才投入和开发力度,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使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有力推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为了确保十八大以来各项战略任务的完成,我们应设计好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把人才优先发展的思想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要政策和工作部署中,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以用为本是人才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针。 人才优先,以用为本。人才的作用要通过使用才能发挥出来,人才的价值必须落实到使用上。人才工作,无论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还是引进人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培养、发现、引进是手段,使用才是最终目的。以人为本做好人才工作,最终应体现在用好人才上。要把用好用活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核心环节,在使用中培养,为使用而引进,以使用来激励,把用好用活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永恒主题,着力解决人才不适用、不够用、不能充分使用的问题。习近平指出,要坚持重在使用,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因此,用好人才要努力做到以下四点:其一是用当其时,把握人才最佳时期,即在人才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创造能力最佳“黄金时段”予以使用;其二是用当其长,发挥人才最大长处,即使人才的专业技术和特长能够得到全面的展示;其三是用当其位,找准人才最适位置,即科学配置人才,做到能位一致、人岗相适;其四是用当其愿,产生人才最佳心理,即充分尊重人才合理的个人愿望,使人才能够认真履职,达到最佳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对于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要敢于破格使用,对于有德少才的人要尽力培养使用,对有才无德的人坚决不用。
(四)高端引领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 管理学中有个“二八定律”,揭示了组织中20%的人,创造了80%的价值,根据“二八定律”,需要重点关注组织中20%的关键人物。实践证明,高层次领军人才的作用是一般人才不可替代的,他们通过推动产业发展、学科建设、科技进步、思想解放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端人才对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对事业发展具有关键支撑作用。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虽然我国人才队伍规模越来越大,但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仍然紧缺。现实决定我们必须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拔尖创新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战略性后备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支持力度。中央从2008 年底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计划用5—10 年引进2000 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截至目前累计引进4100 多人,其中包括40 多位发达国家的科学院院士等世界顶尖科技人才。在“千人计划”引领下,2009 年以来各省区市引进海外人才两万多人,2008年至今海外留学回国人数100 多万。为了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领头作用,建议配备学术助理,建绿色通道,在课题立项、建言献策、培训交流、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
三、把握人才工作重点环节,构建人才发展高速公路
开发培养人才、用好用活人才,需要构建人才发展高速公路,以高投入营造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一)人才培养开发上坚持需求导向,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人才。 要探索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调控机制,优化人才培养的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重点解决培养与使用脱节、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形成一个初、中、高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多层次人才梯队。一是要确立人才能力建设标准,人才能力建设的重点是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三是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将自主性开发培养、研究性开发培养、使用性开发培养、培训性开发培养与政策性开发培养结合起来。要树立“培训是人才最大最好福利”的观念,加大人才培训力度;要实行“人才+项目”培养模式,依托重大人才计划和重大科研、工程、产业攻关、国际国内合作等项目,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使用是最好的培养,要坚持人才以用为本的理念,在使用中激发人才创造活力;要特别重视政策性开发,政策及其落实构成人才开发的社会环境,政策遵循人才管理原则,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则人才辈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二)人才评价发现上坚持能人导向,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 人才评价标准具有导向作用,实际生活中,人才评价“重学历、轻能力,重职称、轻业绩,重数量、轻优质,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成果、轻应用成果”的问题较严重,已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进一步强调要以实践和贡献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依据,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同。但职务、职称、学历、经济实力依然是社会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它导致官本位等不良价值取向的盛行。因此,应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社会化的、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制度安排要科学、规则设计要合理。要规范职位分类和职业标准,建立充分反映各类人才德才、能力、业绩的职称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使不同专业特长、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能力水平的人才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农村实用人才重经验和技能,专业技术人才重业内认可和社会认可,经营管理人才看业绩、重市场和出资人认可,党政人才看德才、重群众公认。评价标准不完全相同,但都应以业绩为核心和重点。推进人才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手段科学化,逐步改变外行评内行以及人才评价行政化的倾向。引入360°全方位评价方法和赛马场选马法来评价人才,如改进公务员考核办法可采取360°全方位量化评价方法,即将上级领导的评价(权重30%)、同级评价(权重10%)、下级评价(权重20%)、服务对象评价(权重40%)结合起来,量化考核计分,按由高到低确定等级,并将考核结果与奖金分配、评先推荐、培训使用挂钩。
(三)人才选拔任用上坚持业绩导向,遵循公开民主竞争择优原则。任用制度是干部管理制度的关键,它与其它管理制度相比更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意义。要建立并完善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贯彻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民主科学、竞争择优的原则选人用人,使上来的人心理坦然,下去的人心里服气,这就能减少组织内耗,增强社会活力。如同高速公路有行车、超车、故障车道一样,让人才百舸争流,各得其所。要克服“官本位、行政化”倾向,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为每个人成才创造同等条件和提供公平机会,唯才是举、公道正派,做到想干事的人才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才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才有地位。
(四)人才流动配置上坚持市场导向,加快建设人才市场服务体系。 人才的流动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人才的价值,达到人才保值和增值的目标,要发挥市场在人才流动配置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目前重点是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并不断健全市场功能,提高其效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用主体通过市场选人用人。在流动配置上坚持市场导向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原则,广辟引才渠道,消除人才流动中的部门、行业、区域、城乡、所有制、身份等限制和羁绊,促使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如同形成国际高速公路网,发挥多功能公路特点,相邻及不同区域之间合作可共享高速公路。形成“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办起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教育科研单位在人才选拔任用上尤其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充分调动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应遵循人才工作为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服务,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的方针,加强引导和调度,发挥人才政策法规对市场的引导作用,优化人才结构,盘活现有人才资源。
(五)人才激励保障上坚持贡献导向,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要克服平均主义倾向,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真正做到“以价值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财富”;要从分析和满足人才的现实需求出发,建立健全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维护人才正当权益、充分体现人才价值并与工作业绩紧密挂钩的激励保障机制,切实做到一流人才、一流创造、一流贡献、一流报酬。要不断探索实行高技能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项目工资制和协议工资制,深入研究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创新产权激励制度,使各类人才各得其所、才尽其用。高速公路沿线交通设施和附属服务设施齐全,用现代化手段(普遍采用电子计算机和信号自动化系统)进行交通控制,设有防护栏、防眩标志、照明、修理、事故处理站等服务设施,为行车安全舒适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样,要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不为基本生活和老、弱、病、残等担忧,就必须改革人才保险制和福利制,提高人才福利待遇水平,并建立社会商业保险、单位福利保障、政府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真正发挥保障机制对人才的吸引、激励、安心作用,使人才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高。
四、遵循党管人才原则,推进人才工作创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政治保证,也是公众认可和支持的公共权威中心,它对各项工作都有很强的指导和制约能力,确立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正是为人才强国提供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党管人才,并不是要党委去直接包揽具体的人才工作,而是要推动人才工作思路和方式创新,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其出发点不是要把人才“管住”,而是要把人才“放活”。要通过制定政策、营造环境、整合力量、提供服务来树立“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的良好形象。
(一)管宏观,建立人才管理体制。 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党管人才要处理好党管人才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关系,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让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应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党管人才重点是抓好人才战略思想的研究、总体规划的制定、人才结构的优化、重要政策的统筹等,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调控;要解决人才配置市场扭曲和市场失灵等问题,把人才资源配置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发挥人才的最大功效。当前党管人才存在一个突出问题:“按官职定是非,以官职论成败,凭官职给待遇”的“官本位”思想和行为,造成了人才资源的畸形配置,压抑了人才的创新活力。因此,要切实改进党管人才方法,重点是优化人才政策和发展环境,破除“管”字当头的思想,变管控人才为服务人才,切实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真正做到解放人才、发展人才、用好用活人才。
(二)管政策,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要通过制定和完善政策来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形成科学超前的人才培养机制,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竞争择优的人才选任机制,灵活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安全可靠的人才保障机制,协调配套的人才监督机制。其中,激励是人才管理的关键,激励能使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变得不平凡。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建设与工作业绩相联系,鼓励人才充分施展才能的分配制度和赏罚分明的考核奖惩制度,从政策上最大程度地体现激励原则。应特别强调的是,激励要行之有效,还要体现激励的差异性、针对性、充分性、及时性等原则要求。
(三)管协调,形成人才工作合力。 协调各方,才能把握全局;协调到位,才能团结和谐、干成事业。首先是各级党委要承担党管人才责任,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科学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和具体政策措施,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评体系,实行领导干部联系人才项目责任制度,推动人才工程的实施和人才政策的落实。其次是组织人事部门要真正履行好牵头抓总的职能,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并协调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党管人才强大合力,同时代表党委直接联系并服务好一批战略性的高级专家,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作用,提升人才竞争力。最后要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国家和地方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配套衔接,在工作部署、人才投入、领导责任上落实各项任务。
(四)管服务,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人才的活力取决于环境,人才的去留也取决于环境。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健康成长,需要有适宜的阳光、土壤、水分。人才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有四大标准即发展机遇多、成长进步快,投资回报多、事业舞台大。党政领导和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努力营造“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良好环境。各级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沉下身子,真心实意与各类优秀人才交朋友,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要尊重人才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氛围,使各方面人才“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特别是对于非常规人才(如天才、奇才、偏才、怪才等特殊人才),更应细心地发掘,大胆到起用,加倍地呵护。要在人才工作上加速形成服务承诺制度、信息公开制度、人才参与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有效制度安排,以确保提升服务水平。
[1]艾医卫.新人性假说与公务员廉政建设[J].清风,2012,(2).
[2]艾医卫.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N].光明日报,2004-03-30.
[3]李源潮.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人才观 努力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J].求是,2012,(3).
[4]孙学玉.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J].求是,2014,(6).
[5]黄建国.关于提高党管人才科学化水平的几个问题[J].新湘评论,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