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生物科学史考题的启示
2014-12-31刘冰妍
刘冰妍
福建高考生物科学史的考题在2012年和2014年出现,考题的形式和内容有很大的改变,给今后的生物科学史教学有诸多的启示.
一、 原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福建)(6分)下表是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叙述,表中“方法与结果”和“结论或观点”能相匹配的是().
选项方法与结果结论或观点
A观察到植物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观察到动物受精卵分裂产生新细胞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B单侧光照射下,金丝雀鞘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去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C将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置于黑暗且缺氧的环境中,用极细光束照射后,细菌集中于有光照的部位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
D将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体内出现活的S型细菌DNA是主要遗传物质[HJ1.1mm]
参考答案:A
(2014年福建)28、(16分)人类对遗传的认知逐步深入:
(1)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纯合的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皱粒(yyrr)的豌豆杂交,若将F2中黄色皱粒豌豆自交,其子代中表现型为绿色皱粒的个体占 .进一步研究发现r基因的碱基序列比R基因多了800个碱基对,但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酶活性)比R基因编码的淀粉支酶少了末端61个氨基酸,推测r基因转录的mRNA提前出现 .试从基因表达的角度,解释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所观察的7种性状的F1中显性性状得以体现,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因是 .
(2)摩尔根用灰身长翅(BBVV)与黑身残翅(bbvv)的果蝇杂交,将F1中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进行测交,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不为1∶1∶1∶1,说明F1中雌果蝇产生了 种配子.实验结果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这两对等位基因不满足该定律“ ”这一基本条件.
(3)格里菲思用于转化实验的肺炎双球菌中,S型菌有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R型菌是由SⅡ型突变产生.利用加热杀死的SⅢ与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了S型菌.有人认为S型菌出现是由于R型细菌突变产生,但该实验中出现的S型菌全为 ,否定了这种说法.
(4)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用 解释DNA分子的多样性,此外, 高度精确性保证了DNA遗传信息稳定传递.
参考答案:(1)1/6 终止密码(子) 显性基因表达,隐性基因不转录,或隐性基因不翻译,或隐性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活性或活性低(2)4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3)SⅢ (4)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 碱基互补配对
二、 考题分析
(一) 2012年考题分析
2012年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将教材上的一些生物科学史分为方法与结果、结论或观点两栏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题干中结论或观点的语言叙述与教材中的完全一样,方法与结果这个栏目的叙述与教材类似,试题情境熟悉而且有迷惑性.A选项素材自于必修1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资料分析,结论或观点的叙述采自于科学家魏尔肖的原话,“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B选项和D选项“方法与结果”的叙述与教材基本一致,错误在于结果与相应的结论或观点不匹配.C选项方法叙述与教材完全一致,而结果叙述错误,并且与结论或观点不匹配.
试题素材完全来源于教材,完全没有超出教材的范围.考题不仅要求考生知道这些科学史,而且要理解这些科学史的科学方法,区分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能够推理出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的正确逻辑关系.这道科学史考题并没有简单地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而是考查了学生理解、分析的高级认知能力,符合课程标准中的认知要求.
(二) 2014年考题分析
2014年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分值增加到16分.与2012年相比,阅读量增大,试题的情境材料与学生学习经历过的材料非常类似但并不相同,设问明确,旨在考查学生对遗传规律、遗传物质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灵活运用专业术语准确地表达生物学问题,是福建高考科学史命题新的突破.
试题中第(1)题从遗传规律到遗传物质表达的考查,过渡自然而深刻,与遗传科学史发展的进程一致.最后一个设问要求考生运用“基因表达”的概念,解释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因,学生普遍反应答题不全面或不准确,有一定难度.
第(2)题根据测交实验的结果推理出F1中雌果蝇产生4种配子比例不为1∶1∶1∶1,说明F1雌果蝇BbVv两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没有自由组合,那这两对等位基因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这道试题的素材来自于摩尔根著名的果蝇实验,F1雌果蝇两对等位基因不完全连锁,而F1雄果蝇两对等位基因完全连锁.第(3)题是对教材中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深入探究,学生反应入题有点别扭,主要原因是与教材中介绍的科学史不完全一样,实际上题干中呈现的才是真实的科学史.教材中的科学史是去粗取精的科学史,是为了使线索清晰,学生容易接受,没有呈现科学史完整面貌.这个小题提供的情境将对教师今后生物科学史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第(4)题要求学生理解构建模型这一科学方法,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一划时代的事件具有非凡的意义,需要在重大的高考中体现,尽管考题不难.
三、 考题对科学史教学的启示
(一)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史
2012年将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分为方法与结果、结论与观点两大部分,就是在提醒教师不能把科学史上成平铺直叙的讲授课,上成介绍年代接受科学家的“历史课”.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部分科学史的内容标准: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分析,总结属于应用水平的要求,说明属于理解水平的要求,都属于较高水平的认知要求.要达到这些目标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采取探究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史.科学史素材纷繁复杂,教师需整理加工,按照“发现问题 → 分析问题、确认变量 → 作出假设和预期 → 设计实验方案 → 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 → 处理、解释数据 →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 → 得出结论、阐明观点 → 反思修改”这样的思路设计科学史教学.教材中呈现的科学史素材不完整,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补充重要探究步骤,呈现清晰、有逻辑的科学史教学.
(二) 适当拓展科学史的教学
2014年的考题呈现了与教材相关但教材中却没有的科学史素材,这就提醒老师要注意开发教材外的科学史,充分发挥科学史教学的教育功能.例如人教版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摩尔根发明了什么方法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考试说明没有要求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但老师可以查找相关资料理解后结合一些练习题,引导学生了解摩尔根著名的“三点试验”.教材外可开发的科学史很多,例如核酸的发现,ATP的发现,细胞呼吸的发现,有丝分裂的发现,信使RNA的发现,遗传密码的破译等等.
福建高考生物科学史的考题在2012年和2014年出现,考题的形式和内容有很大的改变,给今后的生物科学史教学有诸多的启示.
一、 原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福建)(6分)下表是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叙述,表中“方法与结果”和“结论或观点”能相匹配的是().
选项方法与结果结论或观点
A观察到植物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观察到动物受精卵分裂产生新细胞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B单侧光照射下,金丝雀鞘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去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C将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置于黑暗且缺氧的环境中,用极细光束照射后,细菌集中于有光照的部位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
D将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体内出现活的S型细菌DNA是主要遗传物质[HJ1.1mm]
参考答案:A
(2014年福建)28、(16分)人类对遗传的认知逐步深入:
(1)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纯合的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皱粒(yyrr)的豌豆杂交,若将F2中黄色皱粒豌豆自交,其子代中表现型为绿色皱粒的个体占 .进一步研究发现r基因的碱基序列比R基因多了800个碱基对,但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酶活性)比R基因编码的淀粉支酶少了末端61个氨基酸,推测r基因转录的mRNA提前出现 .试从基因表达的角度,解释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所观察的7种性状的F1中显性性状得以体现,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因是 .
(2)摩尔根用灰身长翅(BBVV)与黑身残翅(bbvv)的果蝇杂交,将F1中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进行测交,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不为1∶1∶1∶1,说明F1中雌果蝇产生了 种配子.实验结果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这两对等位基因不满足该定律“ ”这一基本条件.
(3)格里菲思用于转化实验的肺炎双球菌中,S型菌有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R型菌是由SⅡ型突变产生.利用加热杀死的SⅢ与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了S型菌.有人认为S型菌出现是由于R型细菌突变产生,但该实验中出现的S型菌全为 ,否定了这种说法.
(4)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用 解释DNA分子的多样性,此外, 高度精确性保证了DNA遗传信息稳定传递.
参考答案:(1)1/6 终止密码(子) 显性基因表达,隐性基因不转录,或隐性基因不翻译,或隐性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活性或活性低(2)4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3)SⅢ (4)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 碱基互补配对
二、 考题分析
(一) 2012年考题分析
2012年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将教材上的一些生物科学史分为方法与结果、结论或观点两栏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题干中结论或观点的语言叙述与教材中的完全一样,方法与结果这个栏目的叙述与教材类似,试题情境熟悉而且有迷惑性.A选项素材自于必修1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资料分析,结论或观点的叙述采自于科学家魏尔肖的原话,“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B选项和D选项“方法与结果”的叙述与教材基本一致,错误在于结果与相应的结论或观点不匹配.C选项方法叙述与教材完全一致,而结果叙述错误,并且与结论或观点不匹配.
试题素材完全来源于教材,完全没有超出教材的范围.考题不仅要求考生知道这些科学史,而且要理解这些科学史的科学方法,区分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能够推理出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的正确逻辑关系.这道科学史考题并没有简单地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而是考查了学生理解、分析的高级认知能力,符合课程标准中的认知要求.
(二) 2014年考题分析
2014年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分值增加到16分.与2012年相比,阅读量增大,试题的情境材料与学生学习经历过的材料非常类似但并不相同,设问明确,旨在考查学生对遗传规律、遗传物质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灵活运用专业术语准确地表达生物学问题,是福建高考科学史命题新的突破.
试题中第(1)题从遗传规律到遗传物质表达的考查,过渡自然而深刻,与遗传科学史发展的进程一致.最后一个设问要求考生运用“基因表达”的概念,解释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因,学生普遍反应答题不全面或不准确,有一定难度.
第(2)题根据测交实验的结果推理出F1中雌果蝇产生4种配子比例不为1∶1∶1∶1,说明F1雌果蝇BbVv两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没有自由组合,那这两对等位基因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这道试题的素材来自于摩尔根著名的果蝇实验,F1雌果蝇两对等位基因不完全连锁,而F1雄果蝇两对等位基因完全连锁.第(3)题是对教材中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深入探究,学生反应入题有点别扭,主要原因是与教材中介绍的科学史不完全一样,实际上题干中呈现的才是真实的科学史.教材中的科学史是去粗取精的科学史,是为了使线索清晰,学生容易接受,没有呈现科学史完整面貌.这个小题提供的情境将对教师今后生物科学史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第(4)题要求学生理解构建模型这一科学方法,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一划时代的事件具有非凡的意义,需要在重大的高考中体现,尽管考题不难.
三、 考题对科学史教学的启示
(一)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史
2012年将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分为方法与结果、结论与观点两大部分,就是在提醒教师不能把科学史上成平铺直叙的讲授课,上成介绍年代接受科学家的“历史课”.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部分科学史的内容标准: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分析,总结属于应用水平的要求,说明属于理解水平的要求,都属于较高水平的认知要求.要达到这些目标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采取探究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史.科学史素材纷繁复杂,教师需整理加工,按照“发现问题 → 分析问题、确认变量 → 作出假设和预期 → 设计实验方案 → 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 → 处理、解释数据 →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 → 得出结论、阐明观点 → 反思修改”这样的思路设计科学史教学.教材中呈现的科学史素材不完整,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补充重要探究步骤,呈现清晰、有逻辑的科学史教学.
(二) 适当拓展科学史的教学
2014年的考题呈现了与教材相关但教材中却没有的科学史素材,这就提醒老师要注意开发教材外的科学史,充分发挥科学史教学的教育功能.例如人教版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摩尔根发明了什么方法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考试说明没有要求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但老师可以查找相关资料理解后结合一些练习题,引导学生了解摩尔根著名的“三点试验”.教材外可开发的科学史很多,例如核酸的发现,ATP的发现,细胞呼吸的发现,有丝分裂的发现,信使RNA的发现,遗传密码的破译等等.
福建高考生物科学史的考题在2012年和2014年出现,考题的形式和内容有很大的改变,给今后的生物科学史教学有诸多的启示.
一、 原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福建)(6分)下表是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叙述,表中“方法与结果”和“结论或观点”能相匹配的是().
选项方法与结果结论或观点
A观察到植物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观察到动物受精卵分裂产生新细胞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B单侧光照射下,金丝雀鞘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去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C将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置于黑暗且缺氧的环境中,用极细光束照射后,细菌集中于有光照的部位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
D将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体内出现活的S型细菌DNA是主要遗传物质[HJ1.1mm]
参考答案:A
(2014年福建)28、(16分)人类对遗传的认知逐步深入:
(1)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纯合的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皱粒(yyrr)的豌豆杂交,若将F2中黄色皱粒豌豆自交,其子代中表现型为绿色皱粒的个体占 .进一步研究发现r基因的碱基序列比R基因多了800个碱基对,但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酶活性)比R基因编码的淀粉支酶少了末端61个氨基酸,推测r基因转录的mRNA提前出现 .试从基因表达的角度,解释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所观察的7种性状的F1中显性性状得以体现,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因是 .
(2)摩尔根用灰身长翅(BBVV)与黑身残翅(bbvv)的果蝇杂交,将F1中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进行测交,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不为1∶1∶1∶1,说明F1中雌果蝇产生了 种配子.实验结果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这两对等位基因不满足该定律“ ”这一基本条件.
(3)格里菲思用于转化实验的肺炎双球菌中,S型菌有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R型菌是由SⅡ型突变产生.利用加热杀死的SⅢ与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了S型菌.有人认为S型菌出现是由于R型细菌突变产生,但该实验中出现的S型菌全为 ,否定了这种说法.
(4)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用 解释DNA分子的多样性,此外, 高度精确性保证了DNA遗传信息稳定传递.
参考答案:(1)1/6 终止密码(子) 显性基因表达,隐性基因不转录,或隐性基因不翻译,或隐性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活性或活性低(2)4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3)SⅢ (4)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 碱基互补配对
二、 考题分析
(一) 2012年考题分析
2012年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将教材上的一些生物科学史分为方法与结果、结论或观点两栏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题干中结论或观点的语言叙述与教材中的完全一样,方法与结果这个栏目的叙述与教材类似,试题情境熟悉而且有迷惑性.A选项素材自于必修1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资料分析,结论或观点的叙述采自于科学家魏尔肖的原话,“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B选项和D选项“方法与结果”的叙述与教材基本一致,错误在于结果与相应的结论或观点不匹配.C选项方法叙述与教材完全一致,而结果叙述错误,并且与结论或观点不匹配.
试题素材完全来源于教材,完全没有超出教材的范围.考题不仅要求考生知道这些科学史,而且要理解这些科学史的科学方法,区分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能够推理出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的正确逻辑关系.这道科学史考题并没有简单地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而是考查了学生理解、分析的高级认知能力,符合课程标准中的认知要求.
(二) 2014年考题分析
2014年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分值增加到16分.与2012年相比,阅读量增大,试题的情境材料与学生学习经历过的材料非常类似但并不相同,设问明确,旨在考查学生对遗传规律、遗传物质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灵活运用专业术语准确地表达生物学问题,是福建高考科学史命题新的突破.
试题中第(1)题从遗传规律到遗传物质表达的考查,过渡自然而深刻,与遗传科学史发展的进程一致.最后一个设问要求考生运用“基因表达”的概念,解释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因,学生普遍反应答题不全面或不准确,有一定难度.
第(2)题根据测交实验的结果推理出F1中雌果蝇产生4种配子比例不为1∶1∶1∶1,说明F1雌果蝇BbVv两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没有自由组合,那这两对等位基因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这道试题的素材来自于摩尔根著名的果蝇实验,F1雌果蝇两对等位基因不完全连锁,而F1雄果蝇两对等位基因完全连锁.第(3)题是对教材中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深入探究,学生反应入题有点别扭,主要原因是与教材中介绍的科学史不完全一样,实际上题干中呈现的才是真实的科学史.教材中的科学史是去粗取精的科学史,是为了使线索清晰,学生容易接受,没有呈现科学史完整面貌.这个小题提供的情境将对教师今后生物科学史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第(4)题要求学生理解构建模型这一科学方法,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一划时代的事件具有非凡的意义,需要在重大的高考中体现,尽管考题不难.
三、 考题对科学史教学的启示
(一)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史
2012年将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分为方法与结果、结论与观点两大部分,就是在提醒教师不能把科学史上成平铺直叙的讲授课,上成介绍年代接受科学家的“历史课”.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部分科学史的内容标准: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分析,总结属于应用水平的要求,说明属于理解水平的要求,都属于较高水平的认知要求.要达到这些目标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采取探究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史.科学史素材纷繁复杂,教师需整理加工,按照“发现问题 → 分析问题、确认变量 → 作出假设和预期 → 设计实验方案 → 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 → 处理、解释数据 →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 → 得出结论、阐明观点 → 反思修改”这样的思路设计科学史教学.教材中呈现的科学史素材不完整,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补充重要探究步骤,呈现清晰、有逻辑的科学史教学.
(二) 适当拓展科学史的教学
2014年的考题呈现了与教材相关但教材中却没有的科学史素材,这就提醒老师要注意开发教材外的科学史,充分发挥科学史教学的教育功能.例如人教版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摩尔根发明了什么方法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考试说明没有要求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但老师可以查找相关资料理解后结合一些练习题,引导学生了解摩尔根著名的“三点试验”.教材外可开发的科学史很多,例如核酸的发现,ATP的发现,细胞呼吸的发现,有丝分裂的发现,信使RNA的发现,遗传密码的破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