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4-12-30刘海荣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31期
关键词:比较阅读

刘海荣

摘 要:阅读能力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使人受益终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如何对其进行适时、适量、得当的阅读训练是一线教师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值得探索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鼓励质疑  品读课文  比较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229-01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教无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初期的阅读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如何优化语文教学呢?必须紧扣教材,把握特点,指导方法,强化训练。

1 鼓励质疑,发展智力

小学生经过几年幼儿园的启蒙教育,已经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而这一点往往是一些小学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容易忽视的。教师如何在初始阶段便引导学生去积极参与阅读,形成自己一定的阅读技能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师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帮助和鼓励学生提出一些与阅读材料有关的问题,并试着在老师的帮助下寻找阅读的答案不失为很好的教学策略。

在讲授一年级的《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示范一个问题,小蝌蚪第一个喊妈妈的是谁?孩子们会找到鲤鱼阿姨。老师提问学生能不能问其他问题呢。小学生的模仿力是惊人的,依次会抢着说“小蝌蚪第二个喊妈妈的是谁?”“小蝌蚪第三个喊妈妈的是谁?”......他们会快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机械的模仿看似没有什么难度,其实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已经逐渐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多读多想,精读细想,逐步学会思考问题。其中的作用不容低估。

2 品读课文,体会阅读美

对于描写景物的文章,在阅读训练中,老师要牢牢抓住一个“美”字,带着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1)提问设疑,去发现“美”。

①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

②哪些语句蕴含着美,请自读画出。

(2)同桌互助,去感受美。

当学生选出这样的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表示我的愉快”,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让同桌之间对比这两个,体会两个“那么”对草原空气和天气清鲜、明朗程度的描写,这种开阔明丽的感觉自然呼之欲出,学生真实感受其中的美。

(3)欲扬先抑,去创造美。

教师话锋一转“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思是不是自相矛盾了?教师平平一语,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一下子炸了锅,学生们叽叽喳喳的发表议论,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说出“意思是空气新鲜,没有灰尘,能见度很好,所以,可以望到很远,可以看到千里都是碧绿,但又不是茫茫一片”。对于今天见惯了雾霾天气的零零后的孩子们来说,清新的空气,晴朗的天空是真正的美景,每个小学生都决心为真正的美,付出自己的努力。

3 比较阅读,开拓视野

著名教育家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发散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

五年级《少年闰土》一文,教师灵活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进行教学,把离学生生活很远的事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而且更加赋予冲击力。具体操作如下。

(1)视频对比感受,强化阅读内容。

教师出示两张图片:中学闰土和少年闰土。(补充材料)

画外音(低沉的朗诵):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画面一转,画外音(明朗清脆的朗诵):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 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

孩子们由先前的沉默压抑的氛围中一下子轻松快乐起来,而对于第二部分也就是课本内容的描述,自然记忆犹新,心灵受到的震撼哪里是几句话能够形容的。尽管孩子们在这个阶段还不能理解,旧社会摧残劳动人民是如何的残酷,但是也会对闰土巨大的变化有一些深刻的印象,以及深刻的同情。

(2)回答问题,细化阅读内容。

教师出示明月高悬下的一望无际的瓜地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询问学生你看到哪些景色,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月亮、西瓜、瓜地、沙地、大海……

教师不失时机地问,这些景物都是什么颜色啊?(此时图片上的景物是没有颜色的)学生在阅读了课文的基础上,自然会抢答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深蓝的天空、大海……当学生正确说出某种颜色时,教师点击图标,依次出现各种颜色,这既是对孩子们积极回答问题的鼓励和肯定,同时又细化了阅读的内容,这些重要的修饰性的形容词即可以同时展示在课件上,教师也可以适时板书。

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鼓励质疑,发展智力是阅读中首先要倡导的方法和遵循的步骤,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学会去品读课文,体会阅读美,以及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开拓视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能成自己初步的阅读策略则也显得非常重要。尽管“教无定法”,但是我们都相信“教学有法”,在阅读教学中,去探索,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教学阅读法也是我们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勇敢去尝试的。

参考文献

[1] 李志格.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M].小学教学参考,2008.

[2] 刘天玉.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J].世界教育,2006(16).

[3] 石雪莉.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M].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比较阅读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浅论语文比较阅读教学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比较阅读,触及文本底蕴
诗歌比较阅读的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质疑·比较·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