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改革中几个关键性问题的辩证思考
2014-12-30李士全
李士全
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型建设人才,我国正在加快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冷静地、客观辨证地思考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几个关键性问题,对于新课程的实施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
问题一:实施新课程是否要全面否定旧课程?
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客观辩证地认识旧课程与新课程的关系。在最近的一些关于新课程改革的论文和书籍中,有很多内容是“控诉”旧课程的种种弊端,很容易给人造成旧课程一无是处的感觉,使人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旧课程虽然在很多方面存在缺点,如课程缺乏选择性和多样性,使原本具有多元智慧的学生只能朝着同一个被课程设计者固定的方向发展;课程缺乏统整性,导致学科过于分化,各学科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和沟通;课程缺乏技术型与艺术型,导致高中教育对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和体育教学的冷落。但是旧课程的优点和历史作用还是客观存在的。旧课程的优点是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而新课程改革是在旧课程基础上的调整和改进,注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问题。新课程改革针对以往课程设置中的缺陷与不足,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倡导从发现中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个性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等。新课程是旧课程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旧课程的辩证否定。只有全面辩证地认识新旧课程的关系,发扬旧课程的优点,在教学实践中既能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的培养,才能更好地为新课程改革服务。
问题二:实施新课程是否要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回答这一问题需要辩证地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这本是正确的,但如果我们因此而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则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和辩证法。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塑造,如果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课程的实施上,可能出现教师只重视学生如何学习的层面,只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层面,而忽视教育的宗旨和目的等倾向,可能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导致教育过程的自由化和学习过程中的无政府状态。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绝不能动摇,只能进一步加强。
问题三:实施新课程是否只要发现学习而废止接受学习?
回答这一问题需要辩证地认识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是人的重要学习方式。“应试教育”片面强调灌输,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教的过程,不重视学的过程。教师习惯于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滴水不漏地讲给学生听,唯恐因某一点没有讲到而造成考场上失分。学生的学习基本上被老师包办代替,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些做法的根源在于把接受学习推到了一定限度。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人的发现学习,重视对知识的探究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我们只要发现学习,不要接受学习,忽视老师对知识的系统讲授,忽视学生对全面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其结果就会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降低学习效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课堂教学中,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这是现代教学论的根本观点。
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把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他们各自的优点,既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对系统知识的掌握。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完成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
问题四:实施新课程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做些什么?
要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辩证评价教师的劳动是十分关键的因素之一。教师是落实新课改精神的先行者和执行者,教师在授课时体现的思想直接影响新课改精神的贯彻。如果上级教育部门仍然简单地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那么老师就无法积极主动地改變原有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本次课程改革对老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高度的重视。因此,上级教育部门应该制定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系统,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针对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使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我省已经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名新课程实施者的一线教师,要完成这项重大的历史使命,必须进行教育思想的革命。通过各种形式的不断学习,形成与时俱进的先进教育教学思想,否则新课程再新,教学技术设备再先进,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做指导,“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