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教学实践漫谈

2014-12-29顾云霞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年11期
关键词:阶级议会国家

顾云霞

选修课有其独特的价值,它的设置主要是基于学生未来不同发展方向的实际需要。因此,对于选修课程的学习,就应满足学生自主发展与特色发展的需求。既要减负,又要增效;既能让学生拿到分,又能实现课程设置的目的,让学生真正有所得。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高中政治选修课的教学方法。

一、政史结合让知识带有历史的厚度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不少政治学原理以及相关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建立都与特定的历史相联系,单刀直入式地呈现课堂内容,不仅生硬难懂,而且极易使学生因反感而生抵触情绪,此时若能结合史实,由远而近,不仅能使学生懂得其中的缘由,而且还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让学生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比如在讲国家的阶级本质时,我们就用了一段历史:“1.原始社会没有国家概念,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共同劳动,平等分配产品,此时人们更多的有着朴素的平等观念。也就谈不上谁压迫谁,谁服从谁。2.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私有制,人类社会分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即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后,国家就有产生的必要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既然两个阶级对立,必然会爆发激烈的阶级斗争,被剥削者必定会反抗加在他身上的种种不公,而剥削阶级必定会采用暴力手段强迫被剥削阶级接受它的统治,因此,军队、法庭、官吏、监狱等随之产生了,一旦这些机构被建立起来,国家也就出现了,换句话来说,国家也就是通过这些暴力机构体现出来的。所以,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强迫另一个阶级接受它的意志的暴力机关,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既然国家是统治阶级压迫敌对阶级的暴力工具,那么试问,国家究竟是谁的国家,是哪个阶级的国家,答案是不不言而喻的,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只可能是统治阶级的国家,被统治阶级当然没有国家,因为它如果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必然是以翻身统治阶级为前提的。”通过国家产生的过程,一方面使学生知道了国家的含义、国家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还使他们懂得了国家的根本职能即政治统治职能。与此同时,从国家的产生还可使学生明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间的联系,从而深化学生对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从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的认识。可谓“一石二鸟”。

二、图文并茂让知识更加直观、生动

与文字相比,中学生更喜欢图片。图片色彩斑斓,内容丰富,在增强视觉吸引力的同时,还可加强知识的直观性。课本在介绍专题二第二课《英国的议会和政府》中议会、内阁和首相的权力时,不但文字太多,显得冗长,而且还不能直接把三者间的分权、制约关系体现出来,因而学生在学习上往往觉得吃力,此时不妨采用教学图片,直接用图片表现他们的关系:1.首相由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担任;2首相直接提出阁员名单,组织内阁;3.内阁与首相共进退;4.内阁、首相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由此可见,虽然英国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但国家政权的实际运行与民主共和制国家大体相同,也存在分权和制衡的原则。

三、选用时政让知识在实践中鲜活起来

在讲我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时,我选用了以下一段时政材料:

2013年10月7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题为《发挥亚太引领作用,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讲话。节选部分内容如下:关于亚太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和多边贸易体系,习近平强调:一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方对任何有利于亚太区域融合的机制安排都持开放态度,有关安排要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彼此融合、互为补充。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应该秉持开放、包容、透明原则,体现灵活性,建立并尽早启动自贸区信息交流机制。二要致力于开放式发展,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我们要秉持茂物目标精神,发达国家成员要在扩大市场开放上做好表率。三要坚定信心,为多边贸易体制注入新的活力。

然后让学生讨论: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此次会议,说明了什么?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演讲表明了什么?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的内容体现了中国什么主张?

在讨论之前,建议学生不要看书,以免课堂探究变成课堂读书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会发现相对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果也大幅提升。

从教不易,且教且思考。教也好,学也罢,恐怕最终还是忌讳欠缺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构建,需要以学生为本,而教师也要对课堂进行自觉的顶层设计,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中学)

猜你喜欢

阶级议会国家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一个议会的诞生
英议会就是否“硬脱欧”投票表决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再议会计监督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