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治课堂充满活力
2014-12-29吴领涛
吴领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是引领新课程改革的一面旗帜,是新课程改革的指挥棒,对于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而言,要想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真谛,真正上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好课来,《纲要》无疑是制胜的一大法宝,因而必须认真研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教育实践。本文试从《纲要》关于“教学过程”的两点要求出发,反思中学政治课堂目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力求让政治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合作学习中的情境创设要贴近生活
《纲要》4-1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据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就问题讲问题,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的角色,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大胆质疑、探究、思辨,进而得出相应结果。
笔者作为备课组长,听取了不少校内校外同行的课,虽然,在新课改背景下大家都能做到这一点。但是,笔者也发现,相当一部分同行在情境创设这一环节仅仅是走了过场,缺乏真正的内涵,突出表现就是安排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期间有些学生简单三言两语,有些甚至一言不发。结束后教师挑选1-2名学生代表本小组做交流后公布唯一的“标准答案”,然后大讲特讲“标准答案”的正确性。整个课堂不知不觉陷入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
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在于取长补短,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置身于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沉浸于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期间每位成员都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学习,积极发言,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笔者看来学生三言两语或者无话可言的实质就在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不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学生无话可说。一切书本知识的源泉在于生活。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生活出发,设置生活化的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每位成员都有话说,都能说,这样在思维的碰撞中才会不断迸发智慧的火花,我们的政治课堂也才能充满活力。
二、对多媒体要合理利用
《纲要》4-2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今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上已大大普及,成为教师上课的常态。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对于我们政治学科而言,优势极为明显。然而,事物具有两面性。在平时教学中,有些教师会按照事先制作好的课件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下走,有时一节课从导课到具体知识点的讲练,再到课堂小结或知识点的构建,甚至最后到课后作业的布置都由多媒体呈现,一节课下来,黑板上一个字没有。
对此,笔者认为,不管科技如何发展,传统板书还是不可少的。因为板书能让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重难点有一个最为直观的了解,对本节课知识体系有一个最为直观的把握,进而促进学生吸收消化或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接受下一知识。但是,如果教师满节课的点击幻灯片,对学生而言,会由于信息量大,而出现“审美疲劳”。进而没有时间或者精力和教师去互动,这样的课堂没有活力,自然而然课堂教学效率也不会高。
按照事先预设好的幻灯片去点击,除了不利于学生整体掌握课堂重点外,也不利于课堂新的生成,准确地讲课堂就没有生成。生成性问题是教育教学中可遇不可求的问题,提出、发现和解决生成性问题往往是课堂教学的高潮与亮点。我们知道,生成性问题不是预设的,只能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而出现。因此,教师只是按照预设机械的向前推进,也就毫无生成可言,课堂难以形成双向互动的良好氛围,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虽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多媒体技术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一定要合理应用,因为多媒体技术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绝不能反辅为主,否则我们的政治课堂一定是没有生机活力的课堂。
总之,打造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赋予学生充分的思辨时间和空间,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们的政治课堂也才能在学生智慧碰撞的火花中彰显出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