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思考
2014-12-29祝福恩孙立惺
祝福恩 孙立惺
摘 要:在改革攻坚阶段和深水区亟需践行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正能量功能。为此,要积极践行和宣传,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并进行新提炼;在实践上加以实施和贯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公民的行动自觉,确保在“两个一百年”时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践行和宣传; 行为自觉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5-0031-04
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度凝练提出了“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我们党从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十八大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明我们党的价值理论的创新和实践发展,显示出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的积极反作用,有力地助推了全面改革的深化,确保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所以,我们必须积极践行和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苏共悲剧证明践行和宣传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在当今世界,文化已是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核心价值观又是其灵魂,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其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培育和践行。所以说,当今世界大国的博弈已进入了以核心价值观为支点、焦点、关键点的时代。国家之间的三大博弈——政治制度博弈、利益博弈和核心价值观博弈,从表面看世界各国是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的较量和博弈,实则是核心价值观的较量和博弈。我们必须站在这个时代制高点上认识核心价值观践行、宣传、提炼的极端重要性。
苏共在建党93年、执政74年时亡党亡国的悲剧已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结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在《之江新语》与《干在前面,走在前列》一书的讲话中,反复提及苏共亡党的悲剧教训。我们知道,二战后世界形成了雅尔塔二元格局,美苏各代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进而形成“华约”和“北约”两大军事集团的较量。美国代表资本主义阵营千方百计要搞垮以苏共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当初西方敌对势力并没有认识到价值武器、思想文化武器的重要性。尼克松、里根等美国总统以为靠拼经济、军事硬实力来搞垮苏共,进而称霸世界,其结果事与愿违,又几乎是两败俱伤。到克林顿总统时期,听取了美国学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建议,以文化软实力和价值观侵蚀战略来瓦解苏共,通过搞乱苏共价值观和思想来从思想、文化、价值观上搞垮苏共,最后自我解除武装达到其和平演变的目的。因而使苏共在1991年8月24日亡党,并于1991年12月25日亡国,强大的苏联瞬间垮台。西方国家已充分认识到了文化战、价值战、思想战的有用性,全方位地使用这些软武器。在中东、苏联之外搞各种“颜色革命”、“橙色革命”等,并在埃及、乌克兰等地大见成效。这次在香港搞的“占中”活动,也被一些专家称之为“雨伞革命”,所不同的是在香港没有也不可能成功。所以说,这些教训极为深刻,从反面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践行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极端重要和必要。
西方敌对势力在价值观、思想及文化层面把苏共搞乱,戈尔巴乔夫总书记起了内奸的作用,主导作用这是共人皆知的事实,本文不再叙。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任苏共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作为意识形态主管人物,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雅科夫列夫配合戈尔巴乔夫起了极为恶劣的参谋、打手作用,他是瓦解苏共核心价值观和思想的杀手,剖析其所作所为对于我们践行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极大的教益。
雅科夫列夫配合西方敌对势力对苏共核心价值观进行侵蚀和意识形态渗透,是在当时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支持下完成的,他们实施了从苏共内部瓦解苏共的系统工程:首先从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上下手,明确将“苏共一分为二”,分化为社会党和人民民主党,鼓吹全民投票选举总统;利用纪念十月革命讲话推销其自由化思想及西方的价值观,撤换异己,安插和支持激进自由化报刊主编;领导对苏共历史的翻案;压制和打击党内不同声音等。他还在1985年和1991年分别致信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建议实行两党制及西方政体。雅科夫列夫建议,苏共改革出路就一个:使所有健康的民主力量联合起来,成立一个主张社会革新的党,建设一个民主法制社会。实质是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来代替马列主义,由此彻底搞垮苏共的核心价值观。在戈尔巴乔夫任总书记的6年,把雅科夫列夫作为“改革”的领导者和核心人物之一,干的就是从价值观和思想上瓦解苏共,解除苏共的思想武装。核心价值观的崩溃,导致由此形成一个多米诺骨牌现象。最后,戈尔巴乔夫真的接受了西方的理论和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放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消了指导思想上的马列主义,并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所代替,接受了西方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理论,戈尔巴乔夫不当总书记要当总统,最后导致苏共“改革”的彻底失败:改革成为改制,改革变为改向。这一切都源于苏共核心价值观的瓦解所导致苏共的先亡党后亡国。
这从反面表明了当代世界是文化软实力竞争的时期,特别是转型中的中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交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的碰撞。前苏共在价值观较量斗争中打了败仗,最后导致亡党亡国。由此证明了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攻坚阶段,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国民的价值追求,规范国民的社会行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助推社会转型和改革攻坚战的胜利,防止苏共悲剧的重演,并支撑着伟大中华民族胜利而和平崛起。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的再探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这既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极端重要,又说明核心价值观表述必须大众化、通俗化。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三个倡导”的24个字来概括和表述,用“倡导”一词就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须进行深入研究和再概括。“倡导”一词说明核心价值观至今尚不是最终的定论。从宣传视角看,这24个字必须坚持和践行,这是没有商量的余地。从研究角度看,还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依笔者拙见,“三个倡导”的24个字的凝练、概括有四个不足:
其一,核心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和价值选择,现在的表述对人的价值关注、价值定位和蕴含不够。现在这24个字、12个概念的表述,尽管每个字都有深刻的含义,但价值规定的含义并不厚重,没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位价值观和价值选择。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表述中的“中国特色”和“中国价值”含义不明显、不充分,所以人们在价值认知和选择上还有歧义。
其二,24个字的概括字数偏多,不够简约、简练。作为核心价值观人们只有死记硬背才能记住,自然难以付诸实践并成为社会主体的行为自觉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大都是公正、公平、法治、自由等十分简约的词汇。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用一句简约的话加以凝练,会比现在的表述更有感召力,更有凝聚力,更易于践行,更会凝聚公民共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反作用。
客观地说,我国文化中语言十分精练、十分深刻,往往一个字就表述了博大精深的内涵,这个概括却没有这样的词汇,也没有采用这样的概括方式。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子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的肯定和概括,对我们深入研究、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进行再概括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其三,核心价值观概括凝练分为三个层次,使核心价值观“碎片化”。从世界各国对各自核心价值观表述的惯例看,核心价值观都是在一个层次上加以表述,并没有分成国家层次、社会层次和公民层次,我们这种表述实则是把核心价值观“碎片化”。在践行中给人一种错觉,甚至陷入一种误区,似乎国家层面的8个字是国家的价值观,是国家要做到的;社会层面的8个字,是对社会的价值要求,是社会组织要做到的,这两个层次似乎与每个公民无关,公民只要做到公民层面的8个字就可以了。所以,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付诸实践,由价值理论层面转向价值践行层面,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悬空或虚化。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凝练碎片化的结果是不利于转化为实践的。
其四,现在核心价值观概括多是用道德用语,并非价值判断和价值理念凝练。从“三个倡导”的24个字、12个概念用语表述看,“爱国”、“诚信”、“敬业”等是做人的道德要求和做人的底线,是对每个公民的最低要求和道德底线。但这是任何性质国家的公民,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公民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都要做到的,这写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似乎没有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特价值要求,更没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富强”、“民主”、“和谐”等概念并非公民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似乎是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与每个公民个体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较远,同时也是不同性质社会的奋斗目标。所以说,核心价值观概括表述必须具备区分不同性质文化、诠释自身社会制度特点,体现基本社会制度及道路的深刻含义。可见,核心价值观其本身是一个文化价值坐标、价值尺度、价值标准的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在概括提炼时必须有这些规定。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讲话中阐释了这样一个理念,要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明。如果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国家、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其核心价值观也立不起来。所以,我们要认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功实践,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论述,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再提炼、再概括,使之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2014年4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三个倡导”及24个字,从总体上说反映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尽管提炼凝练并不是最终的定论,还是开放式的概括、在敞开口,在发展中,仍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再加工、再提炼、再深化,下一步的理论探索是要挤出道德伦理上的表述因素,加大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规定,用更加简约的话而不是“碎片化”、“层次化”、“平面化”的概括,特别要加进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中国特色、中国价值,体现中国话语风格,并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国梦”要求贯通起来,切实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核心价值观,使之体现我们社会主义最持久、最深层的文化力量,体现全党和各民族人民的精神追求和价值选择,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动地助推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
三、践行提炼核心价值观的对策思考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党的优良马克思主义学风,是践行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方法。我们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视角来再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在理论上有突破,在实践上有深化,在凝练表述上有创新,彻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主流价值观,使之能动转化为实践,成为推进社会转型的正能量和价值动力。
第一,从理论的高度深入探讨、研究、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其进行再概括。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多层次、不简约、字数多、碎片化,实质是所站的理论高度不够,理论的支撑力度不够。要想从一个层面、用简约的话加以概括,就要有理论高度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其一,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为指导进行再研究、再探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新发展、新突破;其二,继承发展我国优秀的文化基因并加以表达和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上的讲话精神,为我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和表述的思路。这篇讲话不但为我们传统文化“撑腰”,而且告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有“中国特色”。如我国优秀文化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还有“四维八德”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都要加以吸收和弘扬。栗战书在中央办公厅内的讲话,详细论及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德”,特别论述了“忠”在价值选择中的地位和作用。“忠”、“孝”、“节”、“义”等应成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忠”是对国家和党的态度,“孝”是对父母及老人的态度,“节”是对自己的态度,“义”是对别人的态度。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缺少这些内容。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中缺乏“忠”与“孝”实为欠妥。《孝经》中说,“孝者,德之本也”。“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社会中是有针对性的。所以,我们要大胆学习、借鉴我国优秀文化精华及其表述方式。其三,批评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实质,吸取其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简约可行。当代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害有三:一是崇拜自由市场经济;二是倡导平等或程序正义;三是崇尚个体本位和自我价值。所以其核心价值观实质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特别是在二战后,资本主义有个和平发展时期,消费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主导和普通公民崇尚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但核心价值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到今天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演化为,强调资本主义经济的自由性质及其在自由主义表现下的强制性:强调资本主义政治的民主性质及在其形式民主表现下的专制性;强调科学技术的价值中立性及在价值中立形式下的价值性。[2]所以,我们必须认清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尽管有其鲜明阶级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但其表述方式方法可供我们学习与借鉴。理论工作者要以马列主义价值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为理论指导,发挥理论工作者的积极作用,以理论上的新提炼、新概括,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界定推向新阶段。
第二,要从践行核心价值观实践中吸取营养并对核心价值观做新概括。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立足实践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新突破、新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到付诸实践已有两年多,已在践行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和实践成果,我们要认真总结吸取实践营养以升华核心价值观。如,各级组织部门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操作中量化、具体化,并用来考核任用领导干部。中央的“通知”及中组部规定,力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有了许多操作化和践行中的突破,但还不够完善,力度还不够。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存在严重违背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和表现,但有关部门回应不够、反应迟缓。实则是严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贪腐分子,其结果也没有影响对其提拔重用,这表明我们许多制度规定并没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规范化、操作化,进而严重影响了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共识作用,负面影响很大。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转化为实践,与实践还脱节,有关部门要在实践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量化、具体化、应用化,发挥践行制度的强制性功能,长期下去形成人们的价值自信和价值自觉,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反复强调人们要形成价值自信和自觉,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践行层面的实现操作化、制度化。习近平在接见焦裕禄大儿子焦国庆时说:“你当年看了一场‘白戏,你父亲还专门召开了家庭会议,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规定任何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习近平之所以提这件小事,就是因为《干部十不准》就是对当时领导干部的价值要求、价值规范,起到了积极的价值引导作用。今天要学习焦裕禄书记精神和做法,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做出操作性、制度性的规定,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和落实,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在现实中许多地方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许多具体化的创新。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以“六项引领”把“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化,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3]
第三,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格化过程中再提炼、再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是从实施、贯彻的视角加以强调,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实践意义和指导价值。表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一个“德”字加以概括,寓意十分深刻,便于各级领导干部和公民的具体实施。对领导干部来说,要用更高道德标准、更严的价值选择、更科学的价值尺度,以价值观正能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在当今中国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每个领导干部及青年人都成为国家栋梁,没有比崇高德行更正确的价值观了。这也说明我们现行价值观表述的缺欠和内涵不足,针对性不够。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语,强调为官者“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为我们探寻核心价值观的再凝练有借鉴意义。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践行,我们要在践行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格化,以公民主体的价值自信、价值自觉转化为价值行为,由此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助推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2.
[2] 袁银传.认清当代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6):40-42.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幸福城市建设[N].光明日报,2014-08-30(6).
[责任编辑:张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