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形态隐性教育方法及其运用
2014-12-29卢秀峰
卢秀峰
摘 要:精神形态隐性教育方法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细化,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隐性精神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大学精神、文化艺术等都是其载体。艺术院校以其形象、感性等专业教育特色为精神形态隐性教育法提供了研究的参照。这个参照反过来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精神形态; 隐性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5-0092-0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多样化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思想道德影响的教育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个基本类型。物质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校园的物质环境为载体;精神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精神和文化艺术为载体。精神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法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细化,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隐性精神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艺术院校的专业教育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被良好的校园精神形态潜移默化地正向促进、导向、约束、规范和教育。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性形态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性形态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形态之一,是以精神元素为载体进行间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相对于物质形态而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形态主要包括隐性课程、隐性校园文化和隐性社会文化等。
隐性课程。也即潜隐课程或潜在课程,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指学校通过非正式课程的方式将动机、态度等价值性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
隐性校园文化。校园精神、校风、教风、学风、管风等,学校文化的主流价值观体现在教师教育、教学与管理和学生学习、生活的自觉行为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潜在地传递和强化价值理念和大学精神。
隐性社会文化。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社会风气、群体风气所反映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生活态度、社会心理、时代精神等,影响和改变着社会民众的思想和行动。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性形态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情、意、信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使学生在不经意间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坚定信念。其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潜隐性。精神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目的、内容以隐蔽的方式附于各种载体中,通过各种暗示、熏陶、感染、体验等心理活动巧妙地向教育对象进行施教,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渗透性。精神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突破时空的限制,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多样化、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教育对象随时随地接受教育,高校大学生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接收到教育信息。
实践性。精神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总是寓于各种社会实践过程,通过多个角度、不同侧面全方位释放教育能量,通过各种具体的日常实践引导大学生自主自发学习与领悟教育思想。
愉悦性。精神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美化教育环境,以生动、活泼、灵活的活动形式吸引教育对象的注意力,寓教于乐,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接受教育内容、感知教育精神,提高道德素质。
持久性。精神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体现在大学生身上是持久的,大学生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是持久稳定的,甚至能持续影响其一生。
二、艺术院校中精神形态隐性教育的可能与必要
艺术院校中艺术文化教育的现实及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性为实施精神形态隐性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优秀的文化艺术对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艺术教育中蕴藏着大量的精神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资源,文化艺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文化艺术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历代文化艺术的主流都体现相应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鲁迅先生说过,“美术可以辅翼。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立足以渊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我们在强调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的同时,也应重视其辅德、益智功能,充分挖掘蕴含在其中的精神形态隐性教育资源。文化教育中高雅的艺术作品、能动的艺术实践、愉悦的艺术鉴赏、开放的艺术氛围、文化的艺术再现等,这些注重审美情趣的艺术教育使艺术院校大学生无时无刻生活在充满艺术气息与人文精神的学习环境中,长时间的熏陶和感染使他们无意识地自觉接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另外,艺术教育中感性、形象的教育方式讲究潜隐性、趣味性、愉悦性和情感性等特点,而这与精神形态隐性教育有浑然天成的先天优势。
艺术院校中精神形态隐性资源在现实中未能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及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要求艺术院校加强精神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现实环境下艺术教育在建立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教化功能未能完全显现,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艺术院校往往容易忽略艺术伦理及艺术职业道德教育,片面追求创作上的多样化而忽略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先进的艺术文化传播在艺术院校还有待加强,专业优势没能得以充分发挥,未能完全构建健康的审美习惯体系,艺术精神文化功能也就未能完全展现。此外,在艺术院校的专业教育中存在片面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塑造的现象,从而显得更加重视“成才教育”而忽略“成人教育”。专业教师在张扬艺术文化的学识魅力的同时容易忽略自身形象与素养对艺术类大学生精神文化的感染与渗透。
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精神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可行性与实效性。其一,思想政治淡漠化,注重自我需求。受“为艺术而艺术”、“艺术超越政治”等观念的影响,艺术院校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应付的态度,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观念,认为思想政治相关理论课程是“多余的必需”,价值取向趋于务实,注重自我需求的满足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其二,生活态度感性化,讲求开放自由。艺术院校大学生表现出对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与艰巨性缺乏清醒的认识与辩证的思考能力,他们更加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学模式,更喜欢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选择真知,更自然把自己摆进去思考,强调真实体验。其三,个性特征多样化,强调自我风格。艺术院校大学生喜欢张扬个性,刻意标新立异,努力塑造自身的个性风格。他们的特点表现为强调自我,言谈举止追求个性,其目的就在于突出自我风格,努力体现自身的创造性。
大学生道德自觉的养成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保证道德认知的主渠道;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道德参与和道德实践生成自我的道德自觉意识。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先进艺术教育的精神文化功能,同时迎合艺术类大学生的“口味”定制健康营养、易于吸收的文化餐饮。
三、精神形态隐性教育方法的运用
基于艺术院校艺术文化教育的现实及艺术类大学生本身的特性,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采取隐性教育模式,重点运用精神形态的隐性教育方法,培养正确的艺术观和价值观,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1.尊重学生的特殊性,保证教育的针对性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树立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统筹兼顾的思想政治教育观,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特殊性,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对艺术院校大学生进行素质与能力教育。艺术院校大学生渴望自由,更渴望得到尊重。特别是随着知识的积累和人格的成长,对个性的理解与思想的尊重更成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需要。在精神形态隐性教育的实施工作中应该努力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观点,保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有的放矢又游刃有余,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正如柏拉图所说:“只有当学生自觉自愿地受教育时,才有可能达到目的。”对于艺术院校大学生来说,他们更乐于接受在与师者双向良性互动的过程中根据社会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自觉进行自然认识、自觉评价、自主选择、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2.发挥艺术文化的育人功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曾经指出,道德是教育的最终和最高目标。艺术教育对于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艺术教育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艺术文化富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院校应高度重视艺术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的发挥,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同时注重提高教师的内在素养,张扬理论本身的理性魅力的同时注意提升人格魅力。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大学教师在讲授任何学科时都不应忘记渗透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大学生“必须把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贯穿于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运用中”。艺术院校应积极创设审美、创造美的条件和氛围,帮助学生向着健康、先进、超前的文化方向发展,引导学生进行美的自我修养,提高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以培养高水平的文化精神。
3.凝练大学精神,营造大学取向
“大学不是职业训练场,而是学习、生活和精神养成的场所。”大学精神影响着校园人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品格行为等的养成,真、善、美是艺术院校永恒的追求。作为精神形态隐性教育载体的网络媒体和校园文化,为精神形态隐性教育方法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充分而可贵的条件,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程度更强、传播速度更快捷、传播范围更广泛。艺术院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在各种网络媒介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占领网络平台,加强网络环境下对艺术院校大学生的舆论引导和价值定位,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演绎成艺术院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凝练大学精神,营造大学取向,建设丰富的校园文化,拓宽文化渗透途径,丰富隐性教育载体,创新教育方式,达到内容和形式、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使精神形态隐性教育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对教育信息进行自觉接收、择取、整合、内化及外化行为,增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
4.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构建良性氛围
团队精神是校园文化人之间互相沟通、交流与合作,为实现团队整体目标而奋斗的精神。艺术院校注重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利于约束特立独行的学生之行为,陶冶个性张扬的学生之情操,培养风格各异的学生之集体意识,有利于充分调动和挖掘每一位艺术类大学生的发展潜能,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协作,有利于形成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精心构建健康的育人精神文化环境,促进艺术院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增强大学生对多元信息的认知与判断能力,因势利导,正面宣扬优良校风、学风,弘扬正气,及时纠正不良思想,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朝积极向上、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艺术院校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优秀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构建良性氛围。
综上所述,精神形态隐性教育方法在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现实可能性与必要性,隐性教育方法的精神性形态注重挖掘学生在意志与情感方面的发展潜能,激发学生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追求,把每个个体得到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目标和归宿,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突出人性化、生活化的理念,贴近学生心理,贴近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精神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得到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 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教育部)编纂处月刊[J].1922(12).
[2][4] 李辉.论高校德育“回归人”的可能与实现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21-24.
[3] 伊丽莎白·劳论斯.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