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模式”下“模具制造工艺”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4-12-28杨金凤胡兆国曹素兵刘权萍
◎ 杨金凤 胡兆国 曹素兵 刘权萍
为了适应行业对从业人员工艺能力强、 实践技能高、协作精神好、岗位适应快的要求,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进实施“1221 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根据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和要求, 通过到企业调研, 重新制定“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教学大纲及考核大纲,对原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实践环节都以既能保证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 又能增强学生工艺能力和实践技能为出发点进行了改革。 解决了模具工艺课程学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学生所学工艺理论知识不能应用于模具零件加工工艺过程的制定,学生实践能力差等问题。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模具是机械、汽车、电子、通讯、家电等工业产品的基础工艺装备,模具的质量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因此,要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就必须提高模具的制造水平。 近年来,我国的模具工业有了较大发展,模具制造工艺和生产装备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极大地提高了模具制造精度和生产效率。 企业需要大量既有理论知识, 又会操作高端设备的复合型模具人才。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在生产一线技术岗位从事设备操作、模具调试和维护、模具制造工艺实施、质量检验等工作,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对该专业毕业生在专业能力方面要求很高,普遍要求毕业生具备模具设计能力和模具加工制作全过程的能力。 “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是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很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 对学生模具制造技术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的改革对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重要。
很多学校“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教学往往走两个极端。 一个是理论脱离实际,即在课堂上单纯讲理论知识,然后在课程设计时编写模具零件制造工艺。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适合高职学生特点,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吃力,教学效果不理想。 另一个就是淡化系统的理论知识,把“模具制造工艺”这门课程变成了实习课,学生主要精力用于完成几个模具零件的加工, 造成毕业生在今后的发展中知识匮乏,后劲不足。 为了提高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1221 模式” 提出了模具专业的学生要按照实施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条主线”系统培养,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和思路
根据我校模具专业的教学计划, 与模具制造工艺有关的课程包括 “钳工实习”、“金属切削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加工基础”、“模具生产实习”、“机加工实习”、“数控加工实习”、“模具制造工艺”(含专用周)、“模具专业技能鉴定”和“模具专业毕业综合实践”等。 “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是在其它有关课程和实习的基础上教授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它担负着培养模具专业学生系统学习模具制造理论知识,学会编制模具制造工艺规程能力的责任。本课程还为学生操作模具精密设备、 装配模具做好知识准备。 因此,要从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同时推进课程改革。 总的改革理念是要按照实施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条主线”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改革思路有以下两个方面:
1.在课堂教学方面的改革思路
课堂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工场工作和今后发展必要的、 系统的理论知识外, 还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模具零件和装配制造工艺过程的编制。 教师要从教学内容、教材的编写、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表1
2.在专用周和实验方面的改革思路
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实验的内容要围绕模具制造这个主题。 专用周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模具制造工艺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综合性训练。 专用周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情况要高度吻合。 选题要来自于企业实际生产的产品;每个同学有不同的课题,要求他们通过查阅资料或者到实习工厂去观察后独立完成, 培养学生的学生的工作意识和技术能力。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案
1.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取舍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到企业调研,针对企业相应岗位的工作要求,制定了更科学的“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教学质量标准。 在课程内容的取舍上兼顾了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和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控制理论知识的深度; 也兼顾了基本知识和拓展新知识的关系。
根据教学质量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在保证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模具零件的工艺特点。各教学单元根据理论教学需要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的模具零件工艺过程为纽带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各教学单元增加任务实施部分, 对典型模具零件的工艺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及时教会学生将本教学单元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案举例如表1。
根据教学需要安排相应的实验, 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所学理论知识。 例如,在讲完“冷冲模的电火花加工”这个教学单元后,及时安排电火花和线切割加工模具的实验, 让同学自己完成一幅冷冲模的配作线切割加工。
2.教材改革
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编写了与之相适应的“模具制造工艺”教材,现已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并使用了两届。 教材的编写本着行业引领、企业主导、学校参与的思路, 加强知识的整合力度, 也注重新知识、新技术融入。 教材既保证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基于工厂“典型零件”为导向,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将真实生产过程融入教学全过程,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例如,教学单元划分完全打破了过去所有相关教材的模式,模具零件加工部分根据模具零件的工艺特点分为冷冲模的加工和型腔模的加工来展开。 分别以冷冲模和型腔模主要零件的加工工艺为线索科学地融入系统理论知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能够把学习到的工艺和加工方法等理论知识应用于对应零件工艺编制的实践中。 在任务引入时针对一副冷冲模的零件图,先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最后用所学理论知识完成任务引入时所给冷冲模的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 新教材增加了大量来自企业的实例并有工艺分析, 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3.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是让他们知道学的知识在他们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二是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为此,老师要多了解企业, 授课的过程中可以自然把眼前的知识与企业联系起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教学。在理论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能用直观的图片配以相关的文字说明的形式取代文字形式的板书, 使学生印象深刻容易理解;多媒体加大信息量,便于从不同角度帮助他们理解知识点,还可以在网上收集有关图片和视频、到企业采集有关照片、购买好的教学视频等。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了解到更多的相关模具加工制造工艺知识。
(3)充分利用企业和实验室的资源。 让学生走进企业生产现场,实际观看模具设计、零件加工、模具装配调试等过程, 使学生先从整体上了解模具生产的全过程, 获得感性认识便于回到课堂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和理解。 在教学和专用周设计过程中, 遇到和生产实际有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去实习工厂或实验室看。 在工艺设计专用周时,全班分组完成一幅模具的工艺设计。
(4)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在理论学习过程和专用周工艺设计过程中,老师指导,查阅手册,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并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总而言之, 结合高职教育的目标和对学生的要求,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将会更加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技能型人才将会受到社会欢迎。 “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使学生在理解知识同时还能了解相关加工工艺及设备,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1]课题组.装备制造类高职人才培养“1221 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戴蓓芳.高职《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6).
[3]秋艳,杨印安.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
[4]刘秀峰.高职课程行动研究的实践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5]袁小江. 浅谈《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6]王娜.陈传端.模具制造工艺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