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中职单招班级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4-12-28吴爱华
◎ 吴爱华
中高职衔接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让更加多的人进入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国家的长期方针。 2011年8 月和9 月教育部先后两次发文《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 〔2011〕9 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 号),都对中高职协调发展有明确的意见。 江苏职业教育涉及中高职衔接内容主要包括:对口单招、五年制高职、面向高中生和中职学生的高职注册入学、以及2012 年启动的试点项目如“3+3”、“3+4” 分段培养。 2013 年对口单招招生规模为25522 人,五年制高职省内招生规模39268 人,2013年中职注册入学的院校有32 所,其中包括10 所公办院校,专业有15 个,招生计划14349 人,公办学校2375 人。
一、对口单招基本情况
“对口单招”是指普通高等院校通过“知识+技能”的考试模式,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行的专业对口的单独考试招生,含本科、专科两个层次。江苏省从1987 开始实施中高职衔接项目,在27 年的发展中, 招生政策多次调整,2004 年招生规模达到阶段高峰28570 人,2006 本科计划达到8000 人。2007 年出台了逐步减少本科指标政策后,单招规模急剧下降;随着政策的调整,从2012 年起招生规模大幅度回升,2013 年报名人数回升到29864 人 (见表1)。
表1 江苏省2009-2013 对口单招规模
目前对口单招已经成为衡量中职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各地中职招生的热点,同一地区对口单招成绩好的学校生源相对充足。如南通某区县单招成绩较好的地处农村的二职高,中招生规模和生源质量远高于位于县城的职教中心。在校生中报名参加单招的人数比例较大, 如海安中专2013 年招生1108人,除去五年制高职130 人,报名参加对口单招人数为740 人占75.7%。 对口单招优势地区在新生入学时就开始组建“高考班”或者“单招强化班”,以对口高考为目标,在教学中狠抓语数外文化课以及专业理论综合考试所涉及的专业课的教学和技能训练。
二、现行单招班级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校组织管理层面
(1)单招班级与非单招班级人数严重不均衡给管理带来的问题。现在大部分职业学校都采用二级系部管理模式(职能部门+专业系部),为了管理单招班级成立了“高考部”或“单招部”后随着人数的增加又分为“高考一部”“高考二部”。 由于一个学校的招生规模相对变化不大,学生数在专业系部之间此消彼长,甚至有的系部才几十个新生, 这样势必导致学校要频繁调整系部、各部聘用人员频繁变动。 同一专业的教师可能分布在高考部、 中专部、 高职部等多个系部,这样在课务安排时必然遇到许多问题。 专业教学设备、 实验实训场所的使用必然有协调和使用率的问题。 同一专业的教师分属不同部门也使得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
(2)单招班级与非单招班级教师工作量不均衡给绩效工资分配带来的问题。奖励性绩效工资政府通常按照学校人数乘以一个基数发给学校,由学校制定分配方案报批后发放。一般而言单招班级教师工作量要大于非单招班级, 结算这部分工作量以及和发放高考奖金时必然导致非单招班级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下降。 虽然单招班级教师工作量大一些,但是非单招班级的课堂教学组织难度肯定大于单招班级, 这必然产生矛盾。
2.单招学生知识覆盖面
(1)过度突出语、数、英学科,弱化了职业教育特征。 毋庸讳言,中职学生语、数、英学科和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差距明显, 为了学生发展以及适应高职院校学习的需要,强化这三门学科教学是必须的。 由于学生这三门学科学习能力的制约,过度突出语、数、英学科, 占有过多的教学时间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厌学情绪。 因为他们初中就失败过,应该加强他们应用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彰显职业教育的优势。
(2)专业理论和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每一个专业都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学科设置方面有必然的科学规律, 单招考试的理论综合和技能组合因为组织考试时可操作性等原因不可能全面涉及中职教学的知识点。 单招班级“考什么教什么”,教学的指向性非常明确,与考试相关度不高的科目从不涉及。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教学安排时加工工艺类课程、CAD 类课程、PLC 工业控制类课程从不涉及,甚至连“公差与测量”都不开设,仅仅开设“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基础”“电子线路”“液压与气动” 五门考试科目,不利于学生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 又如选择“钳工+电工”技能组合的学校从不开设车工、电子装配等技能课程, 如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数控类专业,和普高毕业生相比并不具备技能方面的优势。
3.非单招班级学生教学质量方面
中职学生普遍基础薄弱, 在优选了单招班级后的非单招班级学生基础可以想象。 非单招班级教学中弱化文化、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几乎是必然的选择。文化课程的现状就是讲到哪里是哪里, 能讲多少是多少,教师处理教材随意性大,没有硬性的标准。 专业课程方面在“实用”和“岗位需求”的指引下过分侧重于单一操作技能训练, 弱化了工艺理论和技能拓展。 在这样指导思想下培养的学生,短时间内就业可能比较顺畅,但职业适应能力不强,个人发展空间容易受到知识局限的制约。由于教学质量不高使得“3+3”、“3+4”分段培养项目、高职注册入学的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挫伤高职校的招生积极性,不利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改变现有模式的思路
1.改革学校管理构架
(1)取消“对口单招部”,将学生按照专业分到相应的专业系部, 这样有利于对同一专业的学生统一教学、实验实训管理,也有利于专业教师调配和教研活动的开展。 由于在同一系部内部,学生和家长选择是否参加单招考试就比较容易改变。 同时在同一系部内部教师数量相对较少, 教师都有机会通过双向选择参与到单招班级的教学, 不参与的教师也会看到别人的工作量大小,这样分配的矛盾相对较少,有利于凝聚人心搞好事业。
(2)成立隶属于校长室的单招办公室,负责单招方面的业务指导和考核。 协调各系部教学、考试,研究单招政策和教学,与外校联系做好单招报名、考试组织等工作。 单招办公室指导各专业教研室和相应联考委联系,研究单招大纲、试题。
2.改革现有单招班级教学模式
(1)改变一进校就决定是否参加单招考试的一次选择为三次自由选择。 第一次选择在入学时,可以选择是否进入企业订单培养班,进入企业订单培养班的学生以进入企业、行业就业为学习目标。 第二次选择为第一学期结束时,选择进入单一技能强化班级和综合技能班级。 第一学期结束时学生已经熟悉中职教学, 在学习了部分课程后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努力方向有了比入学时更加切合自己的判断。 第三次选择在第三学期结束时, 选择进入组合技能班级和单招班级(见图1)。
(2)调整学生技能教学计划。 第一学期进行两周体验式金工实习, 第二学期结束时完成八周的钳工实训通过中级工考核, 第三学期进行四周的电工实训,第五学期进行针对高考的技能训练,第六学期初参加技能考试(见表2)。
图1 机电专业学生校内分流流程图
表2 各类班级实训进程表
(3)开办文化课程兴趣班满足学生需要。 前三学期以系部为单位开办文化课程兴趣班, 满足那些入学初就决心参加单招学生的需要。 由单招办公室组织教师拟定兴趣班级教学内容, 填补课堂教学难度与单招大纲之间的距离。 兴趣班级活动时间为每天20:10 到21:40(非兴趣班级20:00 晚自习结束),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布置提高类型的选做题。兴趣班级的教学质量由单招办公室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系部考核指标。教师工作量由学校在办公经费中解决,不占用奖励性绩效工资。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是我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随着中高职衔接的路径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作为最早出现的中高职衔接形式的单招必然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现在中职生就读高职已不成问题, 今后单招的重点应该为应用型本科选拔生源。 2013 年秋季江苏全面推行中职“2.5+0.5” 学制改革,已经开始布置实施学业水平测试, 为中高职衔接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1]戴桂荣.以江苏省为例探索我国高职对口单招模式的改革[J].职教论坛,2010,(3).
[2]刘克勇.芬兰职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9).
[3]周大农.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设计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