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解剖变异及其与鼻窦炎的相关性CT分析
2014-12-28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深圳518108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 深圳 518108)
杨雄明 张立东 陈永泉
慢性鼻窦炎常见,其发病原因多与鼻腔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的解剖变异有密切关系;OMC发生解剖变异十分常见,种类繁多,主要有鼻中隔偏曲、中鼻甲反向偏曲、Haller气房、Onodi气房、额隐窝气房等。CT冠状位和轴位相结合能较好的显示OMC解剖变异。现搜集鼻腔CT检查为鼻窦炎症和鼻窦正常者195例,对比分析其CT表现,提高认识水平,这样有利于指导临床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行鼻腔鼻窦CT检查195例,其中男103例,女92例,年龄21~62岁。除外肿瘤、术后改变及外伤者,均进行鼻腔鼻窦轴位螺扫+冠状位重组。
1.2 CT检查方法 采用Hi-speed x/I CT 扫描仪,矩阵:256×256/192×256,120KV,80mA。
鼻腔鼻窦轴位CT螺扫(准直器厚度3mm,层厚3mm,螺距1∶1~1∶1.3),扫描基线平行于硬腭,扫描范围从上齿槽根部至额窦水平;原始扫描数据以 1mm 的间隔重建,视野为12~16cm,而后在GE-Advantage Windows 工作站,进行冠状位重组,层厚3 mm,层间距3mm。所有病例均采用软组织窗(窗宽300Hu,窗位30Hu)和骨窗观察(窗宽2000 Hu,窗位500 Hu)。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鼻腔解剖变异/正常组的有关数据进行χ2检验,以 P<0.05为有显著性意义。
2 结 果
195 例中,发现的解剖变异按发生率高低依次为鼻中隔偏曲91例(图1),占46.7%,其中43例并发其它鼻腔变异;中鼻甲气化30例(图2),占15.4%;鼻丘气房20例,占10.3%;中鼻甲反向偏曲15例(图3),占7.7%;Haller气房(图4)14例,占7.2%。将上述情况列表1。
表1 鼻腔解剖变异情况
图1 鼻腔鼻窦 CT冠状位平扫,示鼻中隔“C”型右侧偏曲,鼻窦正常。图2鼻腔鼻窦CT冠状位平扫,示左侧中鼻甲垂直板气化,鼻中隔右偏,右侧上颌窦、筛窦炎。图3鼻窦CT冠状位平扫,示双侧反向中鼻甲,垂直部气化,双侧上颌窦、筛窦及额窦炎。图4鼻腔鼻窦CT轴位平扫骨窗,示双侧Onodi气房。
本组病例中,鼻中隔偏曲最为多见,其中C型65例,鼻中隔棘型15例,S型11例。本组鼻中隔偏曲合并反常曲线中鼻甲12例,合并其余鼻腔解剖变异依次为鼻丘气房、Haller气房。本组病例中,鼻中隔偏曲合并中鼻甲反向偏曲者大部分为鼻中隔偏曲之对侧中鼻甲反向偏曲。
因考虑到OMC解剖结构与额窦、前中组筛窦、上颌窦开口是毗邻关系,而与后组筛窦及蝶窦的开口不是毗邻关系,所以本文统计的鼻窦炎病例不包括蝶窦和后组筛窦炎症的病例。
在195例中,鼻窦炎患者128例,其中鼻腔变异76例;鼻窦正常者67例,其中鼻腔变异22例,经χ2检验,χ=10.66,P=0.001,两者差别有高度显著意义。
3 讨 论
鼻腔解剖变异十分常见,种类繁多,主要有鼻中隔偏曲、中鼻甲反向偏曲、Haller气房、Onodi气房、额隐窝气房等。
中鼻甲反向偏曲即中鼻甲凹面向内,凸面向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3~26.1%不等。本组中鼻甲反向偏曲发生率为7.7%;中鼻甲正常应突向鼻中隔,反常中鼻甲则表现为突面背向鼻中隔。中鼻甲反常曲线常合并鼻中隔偏曲。本组15例中有12例合并鼻中隔偏曲,与文献报道相符。而且鼻中隔偏曲合并中鼻甲反向偏曲者大部分为鼻中隔偏曲之对侧中鼻甲反向偏曲,可能由于鼻中隔偏曲侧狭窄,对侧代偿引起。
中鼻甲气化又称为甲泡,根据其发生部位可分为垂直部、球部及广泛气化。本组病例中其发生率为15.4%。Stallman 等[1]研究认为中鼻甲气化与鼻窦病变无相关性(P值0.26~0.90),但会引起鼻中隔的偏曲(P<0.0001)。而有学者认为较大的鼻甲泡可以阻塞中鼻道或筛漏斗[30],可能与CS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Haller气房为位于筛泡下方上颌窦顶的筛房,形成筛漏斗侧壁的一部分,它向外凸入眼眶下内缘。本组发生率为7.2%。Haller气房常伴有钩突内偏。有学者认为严重的筛大泡可阻塞筛漏斗或中鼻道而引起鼻窦病变,Haller气房内容易形成积脓、囊肿或息肉。
Onodi气房被认为是后组筛房向侧后方扩展形成,可达蝶窦侧方或上方。它们位于视神经孔周围,环绕视神经,其存在与否决定了手术中内镜能否向后扩展来清除病变。本组资料显示其发生率为10.2%。由于Onodi气房的存在,可能会造成术中对视神经、颈内动脉和海绵窦的损伤。
钩突内偏即钩突偏向鼻中隔侧,钩突角通常小于135度,常与筛大泡伴发。本组未见钩突偏曲病例。Laine等[31]认为钩突过度内偏可以阻塞中鼻道,导致前组筛窦、额窦及上领窦的引流不畅。钩突外偏即钩突偏向鼻腔侧壁,钩突角通常大于145度。有学者认为钩突外偏可引起筛漏斗、半月裂孔狭窄,从而影响上领窦的引流[2,3]。
鼻中隔偏曲是鼻腔解剖变异中最常见的变异[4,5]。本组病例发生率为 46.7%;鼻中隔偏曲根据形状分成“C”型偏曲,“S”型偏曲及鼻中隔棘三种类型。大部分属于“C”型偏曲,本组病例 66例鼻中隔偏曲中,“C”型偏曲有45例。根据部位分为低位、高位偏曲,再根据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偏曲。高位重度的鼻中隔偏曲压迫中鼻甲,通过三种方式造成中鼻道和窦口鼻道复合体狭窄和引流障碍[6],包括:①中鼻甲受压外移;②中鼻甲粘膜水肿和息肉样增生;③对侧因鼻腔宽大,钩突与中鼻甲粘膜发生代偿性增生,导致对 OMC也发生阻塞,引发鼻窦炎。本组病例发现鼻中隔偏曲多与鼻窦炎发生密切相关,且可导致双侧鼻窦炎,与文献报道一致。
本组资料显示,鼻腔变异与鼻窦炎症发生高度相关,但仍有部分鼻窦正常者存在OMC变异,说明鼻腔变异并不是鼻窦炎发生的唯一因素,除此之外,还存在其它因素导致鼻窦炎发生,或者是协同鼻腔变异导致鼻窦炎发生。鼻窦炎是多种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环境因素,如污染、病毒、细菌、真菌感染、吸烟等;全身性的宿主因素,如遗传因素和免疫缺陷;宿主局部性因素,如鼻腔区持续性的感染[7]认为由于炎症的刺激,导致鼻粘膜纤毛运动能力遭到破坏,有害物质得不到有效清除,为鼻窦炎发病的一个重要环节[8],鼻腔的变异,可能会导致粘膜的相互接触,粘膜纤毛的清除能力下降,当有外界因素影响时(如细菌、病毒等),则增加了宿主感染的几率,从而引起鼻窦炎。所以对鼻窦炎的外科治疗仍应注意到这些解剖变异的影响,改善局部的通气引流。
1.Stallman JS, Lobo JN, Som PM.The incidence of concha bullos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nasal septal deviation and paranasal sinus disease [J].AJNR,2004,25(9):1613-1618.
2.Hayman SA,Laine L,Taber FJ,et al.Coronal imaging of the osteomeatal unit: anatomy of 24 variants[J].Comput Assist Tomogr.2002,26(l):153-7.
3.王智清,曾 莹,金 斌.多层螺旋CT鼻窦检查的质量控制[J].罕少疾病杂志,2012,19(2):16-20.
4.张婷,杨泽年,林建勤.单侧鼻腔、鼻窦病变CT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09,7(6):40-44.
5.董学武,郭英杰,沈晓速,等.CT与鼻内镜技术在鼻腔鼻窦多种疾病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医刊,2007,42(8):57-61.
6.孔维佳,周 梁,许庚,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4-66,94-95,98-99,101,102-104,117.
7.Kennedy DW.Pathogenesis of chronic rhinosinusitis[J].Annals of Otology Rhinology a n d L a r y n g o l o g y,2004,113(5):193.
8.钱进,汪磊.窦口鼻道复合体粘膜纤毛的超微结构观察[J].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1996, 31(l):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