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砂“石瓢提梁壶”之美学探析

2014-12-27朱永强

江苏陶瓷 2014年4期
关键词:石瓢白石壶盖

朱永强

(宜兴 214221)

陈曼生集书画、金石、绘画于一身,又精通文辞,结识了杨彭年、宝年、凤年兄妹,与紫砂结下不解之缘。他以文人的审美标准,把绘画的空灵、书法的飘洒、金石的质朴有机地融入了紫砂壶艺,设计出一大批另辟蹊径的壶型:或肖状造化、或师承万物,造型简洁、古朴风雅,力扫繁琐和落俗,使紫砂艺术柳暗花明,出现了历史上的又一昌盛期。这种设计、制造、刻款、镌铭多人合作,与圈内作者独立研制生产出来的紫砂壶,即后人津津乐道的“曼生壶”。这款“石瓢提梁壶”(见图1)就是“曼生十八式”的经典之作之一。

图1 石瓢提梁壶

1 紫砂“石瓢提梁壶”的造型

陈曼生制作的这款紫砂“石瓢提梁壶”是精选原矿降坡泥制作,色泽润红、古味深藏。“石瓢提梁壶”是紫砂壶经典壶型之一,该壶器型敦厚、大气浑厚,线条流畅饱满,提梁的空间感处理颇好,虚实结合,妙韵浑然天成;壶身呈“金字塔”形,丰润饱满,由于重心下垂,使用很稳当,更具有极大的观赏性;壶器的壶嘴为直筒形,短小有力,使出水更加顺畅;壶盖与壶身严丝密缝,使此壶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壶钮采用常见的拱桥造型,使整款壶在简单中多了一份活力。壶身的正面刻绘“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铭。”整款壶仿若有了灵魂,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和清雅的生活情趣漾然于壶间,值得玩味。

2 紫砂“石瓢提梁壶”的典故

紫砂“石瓢提梁壶”有一段典故:曼生自幼受茶道熏陶,对中国茶的研究颇有造诣,一日兴起,翻读《桐君灵》,以究茶汤之药效,恰有好友诗人钱菽美到访,曼生以新制“石瓢壶”煮白石以待之。好友随口说:“石瓢乃曼公最为钟爱之壶型,何不置提梁于此壶,以观其效?”曼生心动,并致谢好友说:“一语惊醒梦中人,吾又得一新壶矣。”后来,曼生依“石瓢壶”的造型进行绘制,去壶柄,设提梁,几易其稿,得此“石瓢提梁壶”,在其制壶期间,好友到访,曼生煮白石茶以相待,他不禁灵感乍现,妙笔生辉,为壶题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石瓢提梁壶”也成为“曼生十八式”中唯一有所重复的造型,可见曼生爱“石瓢壶”之深。故两款“石瓢壶”均成传世紫砂之唯美经典。这款紫砂“提梁石瓢壶”意境深远、融通古今,寓意壶主人热情好客,以致高朋满座,尤以壶身铭文最具文化气息,耐人寻味。其造型风格可谓缜密,意象欲生,造化已奇。皆因其匠心高妙,所以真现密隐,所谓天衣无缝、一片生机。

3 紫砂“石瓢提梁壶”的线条美

陈曼生制作的这款紫砂“石瓢提梁壶”骨肉亭匀、简单大方,各部分的线条也十分讲究。壶盖的线条平而挺,从盖面带盖沿的线条过渡呈现自上而下的缓缓之势。壶盖在一个三角形的角度组合中,起到了整体线条过渡连接与调和的作用。钮两端的处理若隐若现,给人以遐想,细看则刚柔互济、神气自若。壶嘴的线条处理直而挺立,从嘴面到流体的边沿线角度清晰、干净利落。由壶嘴平面到壶流的暗接根部成直线,显得秀丽,随后逐渐舒展放开,线条与壶身相接,其状若树之新枝,浑然天成。“石瓢提梁壶”的壶身整体像一个几何三角形,三角形由上而下,硬骨处若凌霄之意。壶底的线条自底部中心往外走,线条向上抛出,走向上托之势,使得壶身上下圆直相接,线条流畅和谐。此外,壶把的线条依身筒而出,而非强接于壶上,不张扬、不委顿,且与壶把呼应,看上去自然和谐。“石瓢提梁壶”上最为独特的线条莫过于提梁的设计,一道形似彩虹的圆形提梁高高挂起,它恰好在“石瓢壶”身的上方划了半个圆圈,使人忆起了润泽多彩的山野上那层痕洋溢着画意:一层银灰色的峰峦,一层苍郁的林木,一层熟透了的荔枝泛着鲜亮的红艳,一层晶白的马路飞奔着许多浅蓝的长方体。荡漾,飘拂,那是彩虹的生命在闪耀。一道彩虹似的提梁,从紫砂“石瓢提梁壶”的这一端跨到那一端,吸收了世上一切的柔和的色彩,并凝固在高空里,使饮茶的人感到赏心悦目。

陈曼生所设计的紫砂壶是对生活累积的结晶。在那些岁月里,陪伴着他一起成长的同时,也有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紫砂壶的设计,如果把它当成是个人知识、文化、阅历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一点一滴地积累下去,相信每一位制壶艺人都能凭借自己的诚意和努力去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与艺术境界。

[1]周凌娜.漫谈紫砂壶型——“石瓢壶”[J].佛山陶瓷.2012(07):62-63.

猜你喜欢

石瓢白石壶盖
伪造的情书
株洲市白石港河道治理探析
“菱花石瓢壶”的艺术魅力
白石塔
“石瓢壶”探艺
红砖白石五店市
漫谈“石瓢壶”的造型和历史
浅析《石瓢壶》的创作
制怒
一头扎进醋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