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韵金砂 国色天香——光塑相融的紫砂“牡丹壶”
2014-12-27陈月娥
陈月娥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以其独特的质地、别致的造型、素雅的装饰、丰富的内涵、高雅的意境流芳溢彩,成为陶瓷艺苑中一朵艳丽的奇葩,蜚声海内外。随着时代的变迁,光货、塑器之间的阵垒已不再泾渭分明,流传甚早的花塑器采用整体的模拟自然形态形式,注重于自然景物的真实再现,如近代花塑器大师蒋蓉1956年创制的“牡丹壶”,壶以大红牡丹花朵为壶身,表面粉饰大红、墨绿、蛋黄等泥色,花蕊侧瓣开出嵌盖,以黄色彩蝶作钮,老杆新枝作壶把,嫩叶呈壶嘴,妙化心作,堪称壶中神品。也可以以几何形态壶身为主,以自然形态作壶器的嘴、把、盖、钮等局部部位的塑造装饰点缀,如民国七大艺人之一的朱可心,突破传统紫砂花塑器形态的框架,首创同一造型、多种装饰的“报春壶”系列作品,以简练的壶身为载体,分别以梅、柏、松、竹为题材,采用雕、镂、捏、塑等技巧,将梅花暗香疏影、松柏苍翠古朴、秀竹潇洒飘逸等形象刻划得恰如其分,赋予了作品更多的艺术思想与内涵,开创了紫砂光塑器实用艺术的先河。受其启迪,在认真端摩、借鉴前人佳作的基础上,创制了光塑相融、形意相兼、情趣相合的紫砂“牡丹壶”(见图1),现细述如下。
图1 牡丹壶
1 紫韵金砂、光塑相融的紫砂“牡丹壶”
紫砂壶的形象是展现作者个性与思想内涵的重要标志。每一把富有个性的紫砂壶都能够在静态的壶体形象上实现空间的衍伸,将想象的思想内涵和点、线、面的走向运用自如,实现质的飞跃。紫砂“牡丹壶”壶身圆润如鼓,下腹稍收敛,既遵循紫砂圆器圆、稳、匀、正的规则,又显得敦实厚重、挺拔秀气;嘴和壶把均以牡丹枝杆塑饰,劲枝虬杆、惟妙惟肖,直流从壶肩探出,挺拔丰润;把随圈势,与壶嘴对应,匀称流畅,在壶把枝杆下弯的把梢处,攀伸出一小枝杆附贴于壶身,一朵神采奕奕的牡丹花在生机盎然的翠叶下尽情绽放,楚楚动人,呈现出一派“天下真花独牡丹”的景象,令人神往不已;平压盖,壶盖上以壶钮为中心延伸出分叉的牡丹枝杆,弯曲的枝头盛开着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花,在枝叶烘托下附贴在盖面上,娇艳无比;从器型到装饰均采用上品的底槽青泥料,砂色暗红,尤显古朴素雅、端庄稳重、富丽堂皇。综观此壶 ,造型传统而不失个性,简约而不失灵秀,整器承圆器特色,形象上生机盎然,色泽纯朴、形象挺拔,牡丹雕饰细腻剔透,颇具强烈的膨胀张力和视觉冲击力,让我们在静态的造型中领略到形态的自身扩张与凝聚,展示出体积与空间协调匀称的韵律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慨。
2 国色天香、意蕴深邃的紫砂“牡丹壶”
意境属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是东方艺术精神的内在意蕴,中国美学十分重视以形写神、以意为上。牡丹,是中国特有的花卉,有着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富贵、繁荣、美好、幸福的象征;它高傲倔强,绝不向强权屈服的铮铮铁骨,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象征;同时,牡丹还是美的化身,象征着纯洁与爱情。自唐代以来,牡丹花便是最受宠爱的纹饰,唐代诗人白居易“绝代只西子,纵芳唯牡丹”的赞句,把牡丹与绝代佳人西施并列;而“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的诗句,则把牡丹称为百花之王。当代著名画家杜月涛赞“牡丹对人类无所求取,而奉献给人类的是大美,是一种大境界”;盛开大放的牡丹花瓣重叠、色泽艳丽、花蕊嫩黄,拥有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花中皇后等美誉,代表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的风范,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细胞——牡丹文化。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与紫砂的天作之合,牡丹文化与紫砂文化的结合彰显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美妙前程,紫砂“牡丹壶”从艺术的角度凸显时代的内涵、历史的久远、传承的繁荣,颂扬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勤劳、勇敢、纯朴,谱写着中华民族的新篇章。
一把好的紫砂壶就是一具鲜活的生命,壶艺泰斗顾景舟说得好:“完美的作品其本身就具有充沛丰富的感情抒发在感染着人。”紫砂“牡丹壶”以其特有的精神气质与精湛细腻的塑饰抒发着独特的个性和意蕴,紫砂壶艺源远流长,要努力以此为宗旨,突出个性、勇于实践、精益求精,不断提升作品的人文境界与艺术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