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石瓢壶”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创作

2015-05-24俞立娟

江苏陶瓷 2015年4期
关键词:石瓢壶体梯形

俞立娟

(宜兴 214221)

说起紫砂传统经典造型“石瓢壶”的形态,“身作梯形底三足,盖为桥钮塑石瓢”这两句话给人以最直观而形象的表述。无论是“高石瓢”、“矮石瓢”、“扁石瓢”等,诸如此类“石瓢壶”造型的创作变化,它的原生形态就是如此,这一点可以从“石瓢壶”的诞生历史说起。

“石瓢壶”的起源,在紫砂艺术历史上传说不一,其中一种说法是“石瓢壶”由古代金属器皿“铫”的形态变化而来。在《辞海》中“铫”的解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金属小烹器”,可见这种说法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两者皆为饮食器皿,材质从金属变成了陶器,因此“石瓢”最初是被称为“石铫”。据史料考证,在北宋时期以石铫作器皿煮水,可视为水壶之用,在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一诗中有“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之句,可见石铫在北宋时期渐渐从煮水的水壶功用被移用至饮茶之道上来。北宋时期禅文化的兴起,茶文化也随之兴盛起来,苏东坡曾被贬至如今宜兴蜀山地区,在紫砂历史上名传千古的“东坡提梁壶”就是在那时诞生的。细看“东坡提梁壶”,其造型是一把有流有梁的类 “铫”金属器皿造型,可以推断苏东坡当时就地取材以紫砂泥料模仿最初的金属器皿“铫”设计制作了这把最早的“石铫壶”。

图1 景舟石瓢壶

“石铫壶”的诞生,观其起源传说就与文人韵事渊源深厚,因此它的造型发展艺术历史注定了与众多文人大师因缘不断。清代紫砂“文人壶”大家陈曼生与“石铫壶”的因缘际会,坊间就有很多传闻。翻开“曼生十八式”的艺术造型历史,可以发现“石铫壶”就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一款,而“曼生石瓢壶”在今天也成为了制壶艺人争相模仿之作。陈曼生与“石瓢壶”,一说曼生行于市井间,观以石器有“元人邵氏制瓢器”字样,遂如获至宝,以为原形绘制而成壶,始为“瓢壶”,铭文以“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壶铭”;另一种更为可信的说法是清代画家尤荫家藏“苏轼石铫”,广作《石铫图》以赠人,曼生见此图受启发而制成“石铫壶”,并题铭云“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禾童”。

从“石铫壶”到“石瓢壶”的历史文化变迁,涉及到另一位紫砂艺术历史上的大师人物,他就是近代紫砂壶艺宗师顾景舟。据史料考证,“石瓢壶”的造型流传于北宋、明清时期,但如今广为流传,却是源于近代大师顾景舟,他的“景舟石瓢壶”(见图1)融入了现代美学思想,壶体各部的造型比例恰到好处,多一点臃肿,少一点失落,达到了“石瓢壶”现代造型美学的极致,而更为美谈的是顾景舟大师引用古文 “弱水三千,仅饮一瓢”释义“石瓢壶”之名,从此“石瓢壶”流传更广,为人所熟知。

“石瓢壶”流传至今,其造型创作之丰富,当真是“弱水三千”,而现今的“石瓢壶”的创作也不能一概地 “只取一瓢”了,需要从造型、装饰、题材等更多方面拓展,更全面成熟地设计创新,给现代的“石瓢壶”赋予更多的艺术内涵,方可不辜负千年石瓢饮一瓢之名。

“石瓢壶”的造型,在传统工艺中“身作梯形底三足”可谓影响深远,然而数百年的艺术发展,“石瓢壶”造型早已多元化。在现今很多“石瓢壶”艺术创作中,“扁大”的“石瓢壶”屡见不鲜,这类类似“扁石瓢壶”的创作早已不是新鲜事,而“扁石瓢壶”的造型内容就更可称得上五花八门。从传统“石瓢壶”造型上看,如果其造型向扁而大的方向发展,那么传统造型里的“底三足”就逐渐从形体美学上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之感起来,“扁大”的“石瓢壶”添上三足鼎,从视觉上不再有稳固感,反而看上去有些不沉稳,因此在这类“扁石瓢壶”的造型创作中可以看到更多的无底足作品,底盘不作鼎足,呈直线平面之态,有传统“石瓢壶”造型未有的艺术“虚扁”美感。“扁石瓢壶”如此,其他造型形体设计线条上的拉伸变化亦然,所以有如今“高石瓢”诸如此类的造型更细分类,各有各的造型美感,为“石瓢壶”增添了不同风格的艺术内涵。既然“底三足”能够打破传统,那么壶体造型也同样能够追求艺术变化,比如说更为底蕴深厚的方圆变化。“石瓢壶”从“石铫壶”诞生之初到很长的一段艺术发展时间里,它的壶体造型都是偏向于圆器的,我们所说的“身作梯形”更是指它的造型设计切面上去看,底大口小的梯形切面,而它的整体壶型在传统中一般是呈圆柱体由下至上梯形渐变的,在现代“石瓢壶”的创作中打破了这种圆柱体造型基调,深度融合紫砂壶文化里经典的方圆糅合变化之道,因此在现代壶体造型里出现了很多壶体方圆糅合变化的梯形渐变造型,这也是“石瓢壶”在造型上的艺术创新内容之一。

“石瓢壶”艺术的演变,不仅仅是造型艺术上的根本突破,同样表现在装饰艺术的丰富与更多艺术题材的引入。在“石瓢壶”创作之初,至明清陈曼生乃至顾景舟时期,它的装饰可以说还是单一的,无非就是铭文陶刻,当然这种素雅可能更为符合“石瓢壶”作为光素器的艺术风格,但更为丰富的艺术内涵同样对于“石瓢壶”的历史发展是有利的。在现今很多的“石瓢壶”艺术作品中,可以发现越来越丰富的装饰手法与题材,一些松、竹、梅之类的装饰形态在“石瓢壶”壶身上越来越常见,甚而与“石瓢壶”的局部造型如把、钮之类整体塑造结合也很常见。但这类装饰不能简单地区别于传统而认为是画蛇添足,“石瓢壶”固然是光器艺术审美范畴,但一些符合其艺术特质的装饰形态可以增添它的文化内涵,只要适度把握、合理设计,可以做到保持光器的素雅大气,同时增添作品的人文气息,就像竹本是岁寒三友,它的文化精神品质就是高风亮节、大气深沉,这与光器艺术风格有相似之处,通过艺术设计合理把握,往往能实现“石瓢壶”艺术内涵的文化突破。

“石瓢壶”从北宋起流传至今,是紫砂壶经典造型之一,从其历史文化内涵分析入手,再到现代“石瓢壶”艺术创作的突破创新研究,使得我们可以更全面完整地理解“石瓢壶”的造型文化,进而丰富现代“石瓢壶”艺术创作的内涵,不负紫砂盛世“石瓢壶”传承之美谈。

猜你喜欢

石瓢壶体梯形
梯形填数
“菱花石瓢壶”的艺术魅力
汽车膨胀壶体用聚丙烯材料黄变及改善研究
梯形达人
折叠式电热水壶的安全风险点浅析
一种新型持续膀胱冲洗引流桶的设计与应用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
“石瓢壶”探艺
梯形
漫谈“石瓢壶”的造型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