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翻译症”与语言教学改革

2014-12-27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9期
关键词:译者译文原文

李 莹

李莹/黑河学院讲师(黑龙江黑河164300)。

一、内涵与表现

多年来,“什么是好的翻译”一直广受国内外学者的热议,其中尤以翻译理论学家严复所提出的翻译的三大标准,即“信、达、雅”标准对译者及翻译工作影响深远。然而在文本的实际转换过程中,译者要想真正做到源语与目的语在语义与文体方面的绝对对等却并非易事。于是,“翻译症”就不可避免地成为翻译实践中的常见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翻译症”呢?西方学者尤金·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理论与实践》中首次创造了translationese,并对其进行了界定与探讨。《翻译学词典》中对“翻译症”是这样定义的:“指那种不自然、难理解甚至可笑的译文,其成因是过分拘泥于原文的形式。”[1]5具体来说,“翻译症”的主要表现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类。

(一)搭配不当

英汉翻译实践中,由于译者对非本族语的文化或语言知识掌握有限,造成了对个别词语的词性或词义的滥用,导致“翻译症”的出现。

例1 Improve your study habits.

改前:改进你的学习习惯。

改后:改进你的学习方法。

汉语中,我们可以说“改进方法、养成习惯”,但从不说“改进习惯”。“改进”与“习惯”不能搭配使用。

(二)望文生义

在英汉翻译中,有许多译者由于对原文本的理解不够透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望文生义,没能透过表层意义看到深层含义,使得译文的翻译腔过重。

例2 Because once you know how you are and how other people see you,you can then get into the driver’s seat.[2]44

改前:因为一旦你了解了自己的状况以及别人对你的看法,你就能坐到驾驶座。

改后:因为一旦你了解了自己的状况以及别人对你的看法,你就能掌握主动权。

driver’s seat的本义确实为“驾驶座”,但此处由上下文可知与驾驶座无关,故需要将意义引申为“主动权”。

(三)语序混乱

有的译者并未认识到两种语言叙事方式的不同。翻译过程中,未对原文本的逻辑关系做认真的分析,未对语句的顺序做适当调整,导致译文的语序十分混乱。

例3 Winners are not afraid to do their own thinking and to use their own knowledge.

改前:胜者无惧于进行独立思考和运用自己的知识。

改后:胜者无惧于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

原句的语序确实是“独立思考”在前,“运用知识”在后。但分析后可知,独立思考所需运用的是自己的知识。因此,此处的译文需要调整语序。

(四)表达烦琐

有的译文虽然能够读懂,但是表达烦琐、十分晦涩,有画蛇添足之嫌,翻译痕迹明显。

例4 We took off and flew over the city and slowly gained height.

改前:我们起飞了并且飞过城市并且慢慢飞高。

改后:我们起飞了,飞过城市,慢慢飞高。

二、产生原因

“翻译症”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此将从内部和外部原因两大角度探讨。

(一)内部原因

为了探究“翻译症”产生的内部根源,我们不妨从翻译的过程分析起。贝尔(Bell)在其《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中,曾用一组图形表述了翻译的过程:[1]21

由上图可知,Bell对文本转换过程中的译者作用进行了重点关注。与传统研究不同,Bell尤其关注了译者的内部因素,即译者的记忆或大脑。在他看来,文本从源语到目的语的转换过程是以译者的记忆为前提的。这个神秘的“黑匣子”,即译者的记忆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不同译者的记忆必然是不同的,对文本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对文本解构与建构后所形成的目的语文本自然也不同。可以断定,每一位译者的译文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译者记忆的局限很可能使得他的译文不中不洋,出现“翻译症”。

(二)外部原因

除了内部原因,“翻译症”的产生还有一系列的外部原因。

第一,译者对原文理解的不同可导致“翻译症”出现。由于译者文化背景或擅长的领域不同,甚至有时由于知识的局限性而使得对篇章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翻译症”现象出现。

第二,照搬词典含义可导致翻译腔过重。由于源语与目的语往往存有叙事方式及搭配习惯的差异,因此过于直译的译文往往句句能够读懂,但表达十分晦涩。如,He has great ears and eyes.若直译应是“他有伟大的耳朵和眼睛。”显然,这不如译成“他耳聪目明。”地道。[2]此外,好的译文不仅应能准确传递原文的意义,也应考虑到原文的语言风格,传达出其韵味,否则,极易导致“翻译症”。

第三,译者的素质影响译文的质量。翻译是一门集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学科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因此,一名优秀的译者必然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养。一方面,合理的知识结构十分重要。一名语言功底不够深厚的译者很难敏锐地把握住两种语言的异同,容易出现句句正确但逻辑混乱的译文,从而导致“翻译症”现象出现。另一方面,具备深厚的双文化底蕴十分重要。在翻译过程中,因源语与目的语至少有一种不是译者的本族语,因此译在翻译实践中,极易出现对原文本的解构较好,建构过程却混乱的现象,出现“翻译症”。

此外,译者对翻译理论的尊崇与理解不同可能会导致“翻译症”。可以说,翻译过程实则是对翻译理论的具体化。若译者所尊崇的翻译理论不同,对单词、语句、语篇的处理等也会有所不同。例如,近年来,有众多译者提倡、赞成以“异化”为主导的翻译策略,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尊重他者文化,尊重原文的异质。[2]诚然,“异化”这一理论确有合理性,但若过分强调其重要性,而忽视“归化”的作用,就会使得译文读起来佶屈聱牙、怪味十足,从而导致“翻译症”现象。

三、克服“翻译症”的方法与语言教学改革

了解到“翻译症”的产生原因,教师应“对症下药”,逐步改进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有方法地指导学生练习,帮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克服“翻译症”。

(一)完善教学内容

在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克服“翻译症”的方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教学内容。

1.研读所译文本。翻译过程实则是译者对文本理解后用另一种语言对原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正确理解文本是合理翻译的前提。若译者对原文本的理解不够透彻,那么译文的表达必定不够准确或是令人费解,出现“翻译症”现象。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提醒学生在翻译前认真研读原文本,利用所掌握的语言及文化知识来分析、理解原文本的语言现象。有费解或不了解之处时,可以查阅工具书、专业书籍,或与他人探讨。对源语文本的理解务必由表及里、弄懂吃透。

2.掌握翻译技巧。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教师还应适当传授一些翻译理论与技巧,纠正学生在翻译方面的错误认识。译者在翻译时,切不可照搬原文,不仅要考虑到意思上的对等,也应考虑到文体、风格、表达等方面的对等。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可以帮助译者快速调整两种语言的差别。事实上,词的选择、句的调整、语篇的处理都有诸多技巧,如直译与反译法、词的增减法、词的引申与转换法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意地渗透这些方法。学生们若能够真正掌握这些翻译技巧,“翻译症”现象的出现定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3.提升语言素质。译者的语言素质影响译文的质量。要想克服“翻译症”现象,提升译者的语言素质非常重要。如在英汉翻译实践中,译者就应掌握一定的英、汉两种语言的知识,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与表达能力。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讲授一定的词法、句法等语法知识,要求学生背诵一些好的文章。只有这样,当遇到长、难句或成分结构复杂的语句时,译者才能够利用所掌握的语法知识沉着分析应对;在表述时,能够让翻译后的篇章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切”或“雅”。

4.广泛涉猎知识。一位好的译者必定具备广博的知识。换句话说,要想透彻地理解原文,了解原文的背景知识十分重要。一名优秀的译者需要具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提倡学生大量阅读书籍,广泛涉猎各领域的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这样,在翻译时无论所译文本是哪方面的知识,“杂家”译者才不会乱了阵脚,降低了对源语文本错误理解的可能性。

(二)指导翻译实践

1.课上交互探讨。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的基础,但学生只学不练是无法真正提高翻译能力的。因此,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而应采取交互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做到既学又练。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上有意识的提问学生,并给学生布置相应的翻译任务,组织学生对典型的译文进行讨论并总结、分享讨论成果等。

2.课后交互练习。师生课上交互的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后借助计算机等媒介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督促学生勤加练习,并指出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翻译症”现象。4A网络教学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师生互动平台。教师可以根据语言学习的特点,通过平台自主设计课程的形式与内容。事实上,译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利用网络平台,既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够优秀的译文,提醒学生引以为戒;也可以向学生展示好的译文,让学生找到自身差距。

总之,“翻译症”是翻译实践中常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师,应根据它的特点与产生原因,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翻译实践,提醒学生翻译时应兼顾源语与目的语在语言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别,建议学生翻译后反复检查、揣摩,尽可能地去克服“翻译症”,实现源语与目的语的“动态对等”。

[1] Roger T.Bell.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5,21.

[2] 康娟.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翻译指南[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22.

[3] 卢敏.英语笔译实务[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11~13,28.

[4] 王凤霞,杨惠馨.本科英语专业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探索[J].重庆: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7):135~139.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原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 Like Thinking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