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境教学法”引领学生进入学习语文的角色
2014-12-26王琼
摘 要:课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课堂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40分钟要质量,实现高效。情境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升华学生对文本的认知,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关键词:激发兴趣;深化感知;启迪思维;学以致用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课堂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40分钟要质量,实现高效。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导”的作用,教师要入情入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深化学生感知,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精华,学会思维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入情入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创设情境开始。如,学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时,文章的重点是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但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呢?课文开始,我以学生熟知的歌曲《天路》导入,学生在歌曲视频中了解到了西藏的居民生活状况,从而认识到西藏必须开发,虽任重道远,但势在必行。知道我们的筑路大军在这样的情况下接受了这样造福人民的任务后,敬佩之情由然而生。这样的课堂,是视觉、听觉、感觉上的最大享受,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入情入境,深化感知
从引导的角度看,入情入境,深化感知,首先是教师提问要入情入境。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在学完父亲不顾众人的劝阻,依然继续挖掘时,教师可适时提问:“假如你是阿曼达的父亲,我想问问你,灾情这样严重,你为什么不离开?”这样的提问,更能让学生进入角色,仿佛自己现在就是阿曼达的父亲,正在艰难地挖掘着。学生进行了角色转换,因而理解起书面上的语言文字时,注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挖掘人物的思想内涵则轻而易举。
从合作的角度看,入情入境,深化感知,就是师生共同进入情境。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在学完父亲不顾众人的劝阻,依然继续挖掘时,教师可充当其他失去了子女的父母、警察、救援人员,学生扮作阿曼达的父亲,进行角色对话。师生双边的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对话朗读中,学生由语言文字体会到这真是一位坚持不懈的父亲,这真是一位爱儿子胜过自己的生命的父亲。这样的角色朗读,远比枯燥的分析来得有趣,有激情,学习效率自然也高出许多。
三、入情入境,启迪思维
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中心,往往是文本中最靓丽的地方。在这样的描写中要开启学生思维,往往需要学生入情入境。如,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时,其中有一个细节是小作者学习骆驼咀嚼,这就需要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学生是否进入情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如,进入了情境的学生一边读,一边模仿文中描写的小作者咀嚼的样子,自然而然地就感受了童趣,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天真可爱。而没有进入情境的学生对于这段文字谈起体会来,无从开口,评价起来也找不到落脚点。要开启学生的思维,必须让学生进入情境,只有进入情境,才会有自己的体验,才能得到思维的锻炼。
四、入情入境,学以致用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听、说、读、写的过程。我的许多次课堂教学都让听、读、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之后,我特意抽出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象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并写下来。没想到学生一改往日的思维局限——写一些送别之类的话,竟以对面站着的是小金花、大娘、大嫂等为情境,由事到情,将离别之情,将千言万语含在了事情当中,有的则边叙事边抒情,打破了往日的千篇一律,写出来的文字不仅新颖,而且还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我想这一成功的教学环节来源于课堂上让学生入情入境,因而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也能进入情境,由例到技,不仅掌握了本文的文字内涵,而且还学会了新的写作方法。
入情入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升华学生对文本的认知,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由例到技,学以致用。总而言之,教学离不开学生积极的参与,更离不开教师热情的奉献。入情入境,开启了学生的积极性。高效课堂是教师的奋斗目标,更是师生共勉的绝好阵地。我相信,实现课堂高效必入情入境。
参考文献:
苏冠华,苏清华.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创设[J].学园,2013(33).
作者简介:王琼,女,现任中学二级教师,就职于湖北省秭归县三峡工程希望小学,研究方向:语文课堂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