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科学社与《科学》《科学画报》

2014-12-26唐坤邓可卉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科学

唐坤++邓可卉

摘要 中国科学社在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任鸿隽等为代表的科学社创立者满怀救国热情,肩负推动国内科学发展的历史使命,在国内动荡的局势中坚持生存发展,通过创办刊物、创立图书馆、展览馆、组织学术研讨会等措施传播科学知识、宣传科学理念,促进科学体系化发展,推进科学教育的发展。其贡献之大非三言两语所能尽述,本文就中国科学社的成立概况及科学社刊行的《科学》《科学画报》杂志作大致介绍,为想了解此内容的读者作大致参考。

关键词 中国科学社;科学;科学画报

一、中国科学社成立概况

中国科学社的产生可谓顺应了时代需要。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脱胎于统治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瓦解,新的社会制度尚未定型,西方的思潮不断涌入,国土安全不断受到威胁,救亡图存成为主题,包括中国科学社创始人在内的众多留洋学子救国热情不断高涨。与留日留学生多学习社会科学不同,科学社的几位创世人留美并主要研习自然科学,能够直观体会到当时中西方在科学方面的巨大差异,美国的快速发展原因之一也是重视科学所致:“今试执途人而问以欧、美各邦声名文物之盛何由致乎?答者不待再想,必曰此食科学之赐也。”①“科学救国”的思想应运而生,借鉴美国科学团体的发展模式成立一个科学社团通过刊行杂志的方式为国内宣传科学之用因而也就顺理成章,创始人之一的任鸿隽对于成立科学社的原因有如下论述:“譬如外国有好花,为吾国所未有。吾人欲享用此花,断非一枝一叶运回国中无异;如此则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均无移植之望;而吾人所希望之科学革命,必成虚愿;此科学之所以有社也。”②但仅仅是引入西方科学知识还不够,更需要的是科学体制在国内的建立,进行系统、长期稳定的发展。因此,科学社的创始成员们不仅心存历史使命感,更有一种通过科学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决心,“国人失学之日久矣……虽闭关自首,犹不足以图存……然使无精密深远之学,为国人所服习,将社会失其中坚,人心无所附丽,亦岂可久之道。继兹以往,代兴于神州学术之林,而为芸芸众生所托命者,其惟科学乎,其惟科学乎!”③

中国科学社于1915年在美国正式成立,发起人共9位成员,分别是胡明复、赵云任、周红、秉志、章元善、过探选、金邦正、杨铨、任鸿隽。各发起人因在美国留学并多研习自然科学,故直观感受当时中西方科学上的巨大差异,以及西方科学社团的成功发展,故在中国科学社的组织结构上有借鉴,并且不断趋于完善。科学社发行《科学》杂志也是一经提出,一拍即合,甚至是成立科学社的原因:“因为要发行科学杂志,他们才组织科学社。”④1918年科学社主要社员陆续学成归国,科学社将《科学》杂志编辑部迁回国内发展,国外保留工作联络部。科学社将工作重心转入国内后分别刊行《科学》《科学画报》、成立图书馆、博物馆、发展专门科学学会、举办学术研讨会、参加国内教育活动等一系列工作。中国科学社至1960年解散期间先后经历国内战争、抗日战争、第二次国内战争等历史时期,其发展艰辛程度可想而知,但科学社和广大社员并未放弃,在艰辛的道路上摸索前进、坚持发展。

二、《科学》

《科学》杂志作为中国科学社在国内宣传科学知识和理念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创刊于1915年1月,以半月刊形式发行,之后改为月刊,国外同类型杂志是科学社主要资料来源。《科学》是中国科学社最早创刊的杂志,也是国内最早出版发行的科学类杂志,其在形式和内容上均有独到之处:

在排版上,杂志采用中文横版排列外加西方式标点符号,并且“非故好新奇,读者谅之”。⑤这与中国活字竖版排列大相径庭,起初质疑声不断,中国科学社专门登载胡适《读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进行解释,后随着刊物的逐月刊行,此排版渐为大众接受。在内容上,如《科学》创刊号“例言”中所说:

“文明之国,学比有会,会必有报,以发表其学术研究之进步与新理之发明……为学之道,求真致用两方面当同时并重。本杂志专述科学,归以效实……本杂志所用各名词,已有旧译者,则由同人审择其至当;其未经翻译者,则由同人详译而新造。将竭鄙陋之思,借基正名之业。”⑥

由此可见,《科学》杂志自创刊伊始即有明确的办刊宗旨及方向,专业的态度及明确的原则,这为后期《科学》杂志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科学》杂志的内容主要由国外新闻、最新研究成果介绍、国内学者学术论文发表、科学研究方法介绍等组成,尤其是紧跟国内形势,介绍相关知识情况,如抗战时期大量介绍军事知识等。至1950年,《科学》杂志共刊行32卷,每卷12期,共计两千万字有余,论文三千篇有余,总共涉及作者千位有余,“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实属巨大”⑦。1950年后,《科学》杂志经历了停刊、复刊、再停刊、再复刊的波折过程。

三、《科学画报》

《科学》杂志发行19年后的1933年8月,《科学画报》创刊。可以说《科学画报》的出现与《科学》有紧密的联系。中国科学社将《科学》杂志的阅读群体定位为“有一定知识文化背景的学生和科学研究者”,后又有所调整,以高中和大学学生、中等学校理科教员、专门学者、一般科学爱好者的顺序进行读者群体定位,这为科学知识、理念在国内的普及增加了难度,单一倡导深度的科学研究不能顺利实现中国科学化、知识普及化,需要将科学知识带给一般群众,提高其科学知识水平。因此《科学画报》就承担此历史使命,其作为国内第一本图文并茂的科普类刊物,旨在“把普通科学智识和新闻输送到民间去……用简单文字和明白有意义的的图片或照片,把世界最新科学发明……现象都介绍给他们……逐渐的把科学变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⑧《科学画报》的主要内容由国内外材料的翻译编写及有关图片照片组成。其主要体现在科学知识和原理的介绍、科学思想的宣传等方面,与《科学》杂志并行发展,作用也是《科学》无法替代的。《科学画报》从1933年创刊至1950年首次停刊共刊行16卷,272期,初以半月刊形式发行,1939年7月改为月刊。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科学画报》交由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主办;1958年由上海市科技协会主办、上海科技出版社编辑出版发行;1960年8月因内部调整暂停出版,至61年初恢复出版;1966年下半年因历史原因停刊,1972年以《科学普及资料》为名恢复出版并取得不错销量,1974年正月改名为《科学普及》,1978年恢复《科学画报》刊名继续刊行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科学社至1960年解散共计存在45年,虽未能见证新中国科学事业的迅猛发展 ,但其对于推进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谓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者。其发行的《科学》《科学画报》也在历史上留下极重的分量,对于现今科学刊物的发展也有积极地借鉴意义。参与科学社工作的科学研究者具有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也是今人学习的标杆。

①任鸿隽:《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中国科技史料》1983年第1期。

②《常年会纪事》,《科学》第3卷第1期,第72页。

③《科学》发刊词,《科学》第1卷第1期。

④任鸿隽:《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中国科技史料》1983年第1期。

⑤任鸿隽:《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中国科技史料》1983年第1期。

⑥任鸿隽:《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中国科技史料》1983年第1期。

⑦任鸿隽:《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中国科技史料》1983年第1期。

⑧《发刊词》,《科学画报》第1卷第1期。

参考文献:

[1]任鸿隽.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J].中国科技史料,1983(1).

[2]唐钺.赵元任.常年会纪事[J]..科学,1917(1):72.

[3]胡适.读句读及文字符号[J].科学,1916(1).

[4]发刊词[J]..科学,1915(1).

[5]发刊词[J].科学画报,1933(1).

作者简介:

唐坤(1989—),男,汉,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邓可卉,女,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会员。本文通讯作者。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学
点击科学
走进科学
走进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走进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怪咖
科学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