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中唐咏史诗金陵题材的开拓与创新

2014-12-26许晓芳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咏史诗金陵

摘要:因为地理条件与历史发展的原因,“金陵”浓重的历史沉淀,使得与其相关的咏史作品较其它古诗更胜一筹,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情怀,就是“金陵”情怀,这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而在这其中,对于中唐咏史诗的研究日趋兴盛。中唐咏史诗在继承初盛唐诗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创作题材。中唐咏史诗尤其在金陵题材上的开拓与创新不仅使咏史诗获得了更为旺盛的生命力,而其取得的成就更为之后咏史诗高峰的形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金陵;中唐;咏史诗

唐代曾是中国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从中唐以来,社会统治日益腐败,诗歌的风格也从斗志昂扬逐渐的转变为消极颓败。而反应社会统治局面的诗词歌赋却愈加趋近完美,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唐时期用来“歌颂”历史的题材打破了传统选材的束缚,更具丰富色彩。

金陵作为唐代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不仅具有典型特色,古人韵味更是彰显的淋漓尽致。传奇的人物、俊美的江山、多变的历史、绚丽的风姿,无疑不扣人心弦,让人叹为观止。这也使得金陵在人们心里扎根,古人赋予了金陵特殊的含义,对金陵的歌颂的诗词也是美妙绝伦,引人深思。而古代诗人与金陵之间有一段不解的情缘,纵使再慷慨激昂的诗人也无法缅怀。在中唐时期的歌颂金陵的诗词歌赋已经不是传统上的怀古伤今、吊念古今,而是在在历史长河的洗涤中烙印在诗人心底的回忆,所以我们富有情趣的将其命名为金陵情结。只有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才能更通透的分析古代描述金陵的诗词,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此点来释义后人的金陵作品。

一、中唐金陵情怀题材的开拓

(一)金陵本身的特色所在触发诗人的悲伤情感。

在中唐时期,关于金陵的诗词不断的涌现,而使得金陵作为诗词的题材更为成熟,中唐的人文地理更融洽,诗人内心的情感通过对金陵歌颂彰显出来,或喜或悲,都让自己的灵魂找到了一个寄托的载体,而伤感的情怀在中唐时期远比盛唐时期体现的更加浓郁,也更为深刻、贴切。从古至今,歌颂金陵的古诗词已经基本有了一个方位上的定局,初步确认了金陵在唐代诗词中作为一个题材的理念,而真正的将金陵之美发掘的淋漓尽致的是诗人刘禹锡,其关于金陵的诗词共有八首,全是经典诗词。而针对刘禹锡本人来说也对金陵有着不同常人的情感,当他还没有真正接触金陵时,就已控制不住自己情绪了:“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金陵五题》诗引)此诗中表明了诗人虽然没有亲身到达金陵,却早已对金陵的历史风情了如指掌,且对其有着一种无可阻挡的情愫。所以单靠想象创作的《金陵五题》和《西塞山怀古》,也成为金陵诗词中的绝唱。这首诗准确的摸准金陵题材中代表的悲观意识,寄托希望,突显情怀,无限感慨,是精品之作,特别是广为流传的《金陵五题》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台城》)

这些诗通过委婉的描述,展示了令人回味的“黍离”、“麦秀”伤感情绪。而当古人在对《石头城》进行评价时也说说“山在,潮在,月在,唯六国不在,而空城耳。是亦伤古兴怀之作云耳。”(《唐音癸签》卷七)《乌衣巷》更是好评不断,施补华《岘傭说诗》云:“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且不说诗之美妙,光是浓重的悲凉之感,也足以让人痛哭涕流。

(二)历史的洗礼,朝代更替、繁荣兴衰都触发着诗人的情感流露。

历史同时代气息相配合,主体携同客体共同影响,使得刘禹锡对金陵的诗词中都具有了别具一格的风味,而且其诗词的影响力已不再局限于诗词领域,更实在小说、戏剧中都有体现。

在唐贞元末期,由于新运动的兴起,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却也起到了一定的镇压作用,而且刘禹锡则为这类的代表,其慷慨激昂的诗词在表明了现状的同时也融入了深深的情感,如《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等都堪称怀古绝唱。“潮满治城渚,日斜征虏亭。蔡州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金陵怀古》)。作者遵照历史的遗迹而来,却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表明了六朝兴亡的原因;居高处优之势并没有让其地位得到巩固,国家的兴旺还要依靠统治者、依靠支持者,

所以这首诗的主旨不是针对某个朝代、某个事物,而是连带古代发出的历史赞叹,刘禹锡赋予其深远的意义,绘声绘色。

刘禹锡身为唐朝的政治统治的一员大将,其本身就具有着更高的思想,而在他所歌颂的金陵诗词中都展现出了他对金陵六朝灭亡中存在的客观现象进行分析和思索,将六朝统治同现在相比,表现出的是一代思想家所具有的智慧和理智,而对现实社会表现出一种讽刺的意义。而在其诗词中,也透漏出了一种故国在逐渐的走向萧条、统治在不断的腐败、繁华早已消逝等沧桑的情感意识,同盛唐的繁华盛世、斗志昂扬、克己奉公等的豪情壮志相对比来说,更多的是不满与排斥,而在这些诗中已经融入了淡淡的伤感之情,并且悲伤的情感表露的更为强烈。

二、中唐金陵情怀与咏史怀古的审美创新

(一)在审美方面的具体表现

“异代而同心”中,诗人的伤感之情、兴衰感悟已经毁灭,受到了严重摧残的金陵,“城邑宫阙,平荡耕垦”,到了唐代,金陵的高位已经被取代,而成为了普通的城池,政治、精神、文化等的也在随着历史的潮流不断的消退,所谓繁华不再,帝王之陵也被消磨的不复存在,而这一切正是触发诗人心弦的导火点,诗人面对如此沧桑的局面,回想起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不满心中充满了悲伤与惋惜。对于以“修齐治平”为理想的文人而言,关注国家的时事发展是历史交付他们的责任。而其中大部分都能够忧国忧民,希望能“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特别是在中唐政治最不安定的时期,他们特别关注这些朝代的一举一动,而也正是受到这种职责的驱使,才是其抑郁的心里无从寄托,而将满腔的热血、满腹的经纶辅助与金陵,让这个特具代表性的建筑折射着历史的踪迹。

在中唐时期,刘禹锡的金陵咏史诗最具有特色。《西塞山怀古》通过对西塞的往日来对比今朝,从而反衬出时代的变迁给历史带来的伤痕,并且强调其“山形”防御、天险不足以凭恃,朝代的存活不在于其地理的优劣,而是在其统治者和拥护者的能力,《金陵怀古》中诗人在词中对金陵朝代的兴衰进行分析,并标明朝代灭亡的原因是因为“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一句话,简洁明了,一语击中,归纳总结出了朝代的更替不是受到地理形势的影响,而是由人所决定,也表现出了刘禹锡作为一个官场上的人物所有的觉悟和前所未有的见解。李商隐 《咏史》“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则异曲同工。在这首始终对历史的感悟显示的更加凄凉却又更具有哲理性。诗人们不仅对朝代的兴旺原因做探索,更是讽刺和痛斥那些封建迷信, 通过对只顾享乐的南朝君王导致国破的情境的描述,来境界后人,为唐朝的帝王提供一个警示,对唐朝后代的统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整个宇宙之内,人类对历史的思考,归根结底来说是对自身的思考,而只是寓情于景,将人类心中的愤恨、惋惜、激昂等情绪进行宣泄,找到一个合适的载体,更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意识,通过更高的觉悟来更好的评价历史,促进历史进一步演变。这种意识与宋朝的诗人有着共同的特点。

而对于诗人本身来说,六朝从繁华过渡到衰败也是对诗人的一个沉痛的打击,而当理想遭遇现实,则不免要产生更多的迷茫,也更促使人们进行思考、套索的精神。

(二)“意象”传递丰富的审美内蕴

在历史的磨练下,俊秀的金陵更是诞生了令人感怀的遗迹,并且金陵同周边景物共同作为诗人作诗的题材。金陵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更深厚的文化蕴涵,而在每个古迹的背后都有那么一段不为人知或是被世人所熟知的艰辛历程。当文人们通过意向来表达内省的情感时,不免的要设计到金陵的台城、凤凰台等等著名古迹,而与此同时还借助自然事物做衬托来赞叹人生,凄凉优美。

唐代诗人在将金陵作为意向的主体时,往往是通过对那些先后对比鲜明的事物下手,如刘禹锡有“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月过女墙来”句。谈及金陵往日之盛况,诗人们又看到六朝的相继灭亡,心中的情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更为苍凉。而这也就是诗人在进行缅怀的时候多采用那些前后对比比较鲜明的事物做题材,并且注入更悲伤的情感,来通过景物对历史进行悼念。

朝代的更替,在唐代的金陵诗词中也都有提到“玉树后庭花”与陈的灭亡的联系,如刘禹锡有“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温庭筠有“宁知玉树后庭曲,留待野棠如雪枝”等,这一诗句通过不同的意向,其主旨在于能够借古讽今,并且警告帝王不要重蹈覆辙,而这种写作手法在唐代诗人中已经被视为成熟。

三、中唐咏史诗金陵情怀对后世文人创作的影响

唐之后,金陵随着历史的演变不断的更改着历史的奏章,这样也使得诗人对金陵的情感变得更为丰富。有关于金陵那段痛苦的回忆,而不再是一个文人所具有的特色,而是一个时代文人所共有的意识,在历史的洗涤下不断的积淀,最终定格为金陵情怀。而这种情结绵延到了宋元明时期,并得到了发扬光大,例如白朴、屈大均、纳兰性德等人,都借鉴前人的采题手法,怀念古今,并且留下了很多旷世佳作。衰草寒烟作为题材的意向,更赋予了悲伤的情感来缅怀六朝的灭亡之痛,戏曲小说中《桃花扇》、《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也从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古人的金陵情怀。

通过以上的陈述可以得出结论,在中唐时期,对咏金陵在历史的变迁下不断的变得成熟,而金陵作为见证了四十个帝王创世、经历了三百个春秋之地,无疑被诗人们作为缅怀古今的载体,也成为了唐朝以后的诗词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题材,古人的对金陵情结仍被沿用,并且对后世之作产生了不可估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惠民,邓妙慈.寒烟衰草后庭花——论金陵怀古词[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2]朔望.唐诗中的金陵怀古[J].佛教文化.2004(02)

[3]高峰.论金陵怀古词的文学生成及表现[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4]周晓琳.“金陵”意象与古代作家的怀古心态[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5]杨静.论唐人金陵诗[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2(03)

[6]吴聪萍.“金陵怀古”诗词中的地名意象[J].古典文学知识.2002(04)

作者简介:许晓芳(1979—),女,汉族,山东德州人,讲师,文学硕士,单位:太原广播电视大学,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咏史诗金陵
杜牧咏史诗综论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地球日来金陵石化打卡
登金陵凤凰台(节选)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长沙窑瓷上的咏史诗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张祜 题金陵渡》
醉一场金陵遗梦,留一片丹心如许
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