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通》变通之道浅析
2014-12-26韩敬竹
作者简介:韩敬竹(1989—),女,辽宁抚顺人,学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
摘要:东汉建初四年,汉章帝与众儒生会于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以达到统一经义,为汉制法的目的。《白虎通》是班固根据白虎观会议记录编辑而成,其作为“国宪”,建立了一种明尊卑、别上下、定主从的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然而这种等级制度与孝道、国之存亡、用兵成败相矛盾,便需要一定的变通,以实现“唐哉皇哉,永垂世则”[1]的美好愿望。本文将就《白虎通》中存在的变通之道进行简略述评。
关键词: 白虎通;变通;等级制度
《白虎通义》简称《白虎通》是班固根据白虎观会议记录编辑而成。东汉建初四年,汉章帝与众儒生会于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以达到统一经义,为汉制法的目的。作为“国宪”的《白虎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白虎通》建立起了一种明尊卑、别上下、定主从的森严的等级秩序以巩固封建阶级的统治。在《三纲六纪》一篇中规定“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2],这一原则成为了东汉等级制度建立的基础,当等级制度和实际的情况相矛盾时,则需要适当的变通。《白虎通》为了更好的达到目的,在其森严等级制度之下就存在着一种变通之道。
一、《白虎通》之“通”
《白虎通》的“通”字包含着不一样的理解。对于这一题目我们可以分开来解释,“白虎”顾名思义就是指白虎观,而“通”则有通达、通一、通用、共通、变通的意义。章权才在《两汉经学史》中认为《白虎通》的“通”字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地位上,它是经由皇帝钦定的阐发经义、阐发圣人之道的书籍,而据说圣人之道是无所不通的。内容上,通过‘考详同异,使在各类经籍和有关书籍中,找到共同点,这就是所谓‘通义或‘通德。作用上,这部书据说不仅可以用之经纬社会,而且可以指导长远。这就是时人所称‘唐哉皇哉,永垂世则。”[3]《白虎通》的“通”字也可以理解为变通的“通”,在其作为“国宪”贯彻实行的过程中,需要因时制宜进行变通,以达到更好的应用效果,所以说再森严的等级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变通。
二、“君为臣纲”与“孝道”相矛盾
两汉时期以“孝治天下”为基本治国方针,“三纲六纪”思想为其等级制度的基础,然而当孝道与封建等级制度相冲突时,就需要适当变通,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王者不臣》一篇中提出王者三不臣,五暂不臣,则是对森严等级制度中的“君为臣纲”的一种挑战,也是对这种制度的一种变通。三不臣为“谓二王之后,妻之父母,夷狄也。”[4]认为夏商后代不臣是为重先王,妻之父母不臣为承孝道,少数民族不臣是为尊异俗。其中“妻之父母”不臣则是在“君为臣纲”与孝道相矛盾时,变通的结果。认为“妻者与己一体,恭承宗庙,欲得其欢心,上承先祖,下继万世,传于无穷,故不臣也。”[5]另外《不臣诸父兄弟》一篇中认为“始封之君,不臣诸父昆弟何?不忍以一己之功德加于诸父昆弟也。”[6]这也体现了君主的仁孝之心。在封建等级制度之中,君王为最高统治者,但当与孝道相冲突时,则需要做出一些变通,以保证儒家“仁孝”思想的统治地位。
三、“君为臣纲”与国家存亡相矛盾
君王作为天子,是为了传达天的旨意而存在的,按道理来说是不可否定的。然而无道之君的某些行为可能威胁到了国家利益,甚至关乎国家存亡之时,则为了阻止其进一步的恶化,这时就需要一定的变通。然而,“君为臣纲”与国家存亡相矛盾,这时当以国为重,提出中肯的意见以约束皇帝不妥的行为。《白虎通·谏诤》篇中对“谏诤”大臣的设置进行了系统解读,认为臣子向君王进谏是尽忠纳诚的表现,天子设置左辅、右弼、前疑、后承四种诤臣,之后又设置三公职位,所谓“建三公,序四诤,列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杖群贤也。”[7]这种官员设置,是为了保证即使天子无道,也不会达到亡国的境地。谏诤大臣一般会利用灾变符瑞来劝谏君王,认为灾变是上天对无道君王的一种谴责,而符瑞则是上天对有德君主的一种嘉奖。这一变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制约君主的权力,从而保证国家的经久不衰。当然这往往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但这一变通却是为了这一目的而存在的。
四、“君为臣纲”与用兵成败相矛盾
君主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按照“君为臣纲”的原则,军人作为人臣当以君为纲。然而“国不可从外治,兵不可从内御”[8],当“君为臣纲”与战场成败相矛盾时,就需要有所取舍和变通。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9],将帅用兵可暂不受君王约束,统一指挥,便宜行事。就国家而言,军队的存在具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军队的强大与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国必三军何?所以戒非常,伐无道,尊宗庙,重社稷,安不忘危也。”[10]东汉的军队有三支,其目的在于警戒非常变化,讨伐无道之地,尊重宗庙社稷,保境安民。按照等级制度士兵应听从君主的号令,而士兵又需要统一听从将军号令,这样“君为臣纲”的思想就和用兵成败产生了矛盾,有需要对制度做相应的变通。所以就有了“兵不内御”和“不臣将帅用兵”之说,将士的行动一致才得以取得战争胜利。《兵不内御》一章中说“大夫将兵出,不从中御者,欲盛其威,使士卒一意系心也。故但闻军令,不闻君命,明进退在大夫也。”[11]将军率领士兵御敌,不听从朝中的指挥,为了扬其国威,必须使将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于是众将士只听从军令而不听从君命,以保证战争的胜利。
《白虎通》作为“国宪”几乎包含了社会文化,政治军事的各个方面,其以“三纲六纪”为思想核心,建立起了一套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作为国家正常运行的基础。《白虎通》在解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矛盾,这时就需要对这种等级制度进行适当的变通。虽然其中存在着的变通思想所占篇幅不大,但也有其不可忽视的政治意义,为了国家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胡平生.孝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0.
[4]陈曦.孙子兵法[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章权才.两汉经学史[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
[4]顾颉刚.汉代学术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