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承视域内论羌区学校体育教育
2014-12-26刘通
摘 要:羌族聚居区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站在抢救、传承与发扬羌族文化的制高点,应以“活化”传承为核心思想,创新手段方法,挖掘文化资源的教育特质和教育价值,创建羌文化的特色校园,为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做出贡献。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羌区学校;羌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化传承
如同中华民族其他族群一样,羌族具有古老、智慧等特点,千年演进与凝聚造就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羌族文化。“5·12”汶川特大地震带来华夏国殇,数万同胞罹难,而以龙门山脉断层带和岷江上游地区为聚居区的羌族同胞,厄运尤巨。羌族文化传承的活体——传承人的伤亡令羌族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危机,于是抢救、挖掘、保护羌族文化成为广大文化工作者迫不及待的任务。震后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得到了有效的开展,羌寨、羌民活动场所恢复重建,增修若干博物馆收藏羌族文物,搜集与整理各种文化信息,制作数字化的文献、图片、影音建成羌族电子资料数据库。这些工作对羌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有缺陷。
一、羌族传统文化“活化”传承观念中看学校教育功能
文化是历史的凝练与选择的结果,其相对的持续性与稳固性体现在族群共同的意识、行为和心理等方面。只有把民族文化附着于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人身上,代代相传,薪火不熄,才真正体现出“活化”的不竭生命力。如果只是物品、资料档案和数据库,对于文化传承了来说,那没有被用的就是没有用。“物化”的资料只是文化的静态“保存”,没有活力就缺少内涵,更没有生命力。要让羌族文化实现动态的可持续的传承,就要让文化与其主体结合成为有机体,并渗透于族群成员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显露出文化的特质。应把羌族文化内容融入羌区中小学的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就在民族文化的环境中熏陶成长,这是羌族文化的“活化”传承。全球化的今天,社会文化多元共存,信息随着网络快速更新,文化的现代化同质化出现。差异化表现为更多元形态,而民族传统越来越不占有话语权。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是公认的,但这并不代表刻意突出民族差别或者强行保留传统习俗,而是要创造机会把民族文化继续放到历史中接受选择。尽管我们都不能左右选择的结果,但我们对于民族文化传承来说做了应该做的。
对于人的教育来说,传统文化是没有速成班的。只有从小耳闻目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影响下点点滴滴地形成具有民族传统特质的固化意识、个性与行为习惯,并在后来的族群文化交往中找到自己的心理归属。学校教育从小就开始,并伴随着人一生的成长。学校教育引入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并贯彻始终,学生就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教育,头脑里对于民族文化就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和行为的诠释。学校是文化传承的机构,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表演场所。在教育资源、教学手段与方法方面,学校更能集中而有效地做到人与民族灵魂的结合。文化与教育注定是文明前进的两条腿,国家、地区、民族的教育因为各自的文化而有了特色。羌族地区的学校对传承羌族传统文化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当地社会文明进步、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也是学校的职能之一。
二、基于教育特质分析羌族传统体育文化
中华民族各族群传统文化中,都拥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谣谚语、歇后语、谜语、山歌、舞蹈、体育项目等,记述着民族千年步履和血脉轨迹,承载着乐观、朴实、包容、勇往无畏、开拓进取的精神,其中蕴含自我意识的民族个性,无形中对成员的言行有规范的功能,也是纯化人民心理的力量。羌族的原始宗教信仰衍生了乡俗禁忌、道德准则,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识维系了部族内外交流,同时造就了淳朴善良、重情厚礼、律已待人的民族性格。尽管羌族文字缺失,但羌族口头文学依然以多样的形式、广泛的题材教育影响着一代代的后辈。如《木姐珠和斗安珠》、《造人类》、《开天辟地》等神话故事,《石狮子吐金》等寓言,《羌戈大战》等史诗都具有良好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
传承民族体育文化也是在体育教育中学习体育发展史、领悟民族体育精神。纷争的历史导致羌族多次的长途迁徙,战争武力、迁徙行走、劳动狩猎等都促成了原始体育的生成。作为古羌族的一支也是保存古羌文化较为完整的一支,聚居于川西北岷江上游地区,自然环境较恶劣,交通闭塞,社会经济较落后且发展不平衡。与外界较少的交流也使得其民族体育活动保留了自己的特色。体育的形成是多方面的,除了地理环境、社会文明发展与历史文化变迁之外,还有作为民族特征之一的宗教信仰。音乐歌唱配合有人体运动的舞蹈、体育活动等为媒介,可以使宗教、祭祀活动产生更多的神秘感染力,这使羌族体育活动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同时也因宗教信仰的教化力量而普及于民众当中。原始宗教产生了原始历法,羌族历法中许多的传统节日,如羌历年、祭山会(敬山节、祭天会)、娲尔娥簇(瓦尔娥足、妇女节、传歌节)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跳起“沙朗舞”、“猫舞”、“麻龙舞”和“大藏舞”等体育舞蹈,或者筛糠、推杆、抱蛋等多种体育活动。这些体育活动在举行羌族人家婚丧嫁娶或庆祝丰收时也会举行,或增加情感交流,或烘托集会氛围。
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可以增强体质,增加体育素养,有利于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羌族体育文化具有物质、宗教、习俗、精神寄托和休闲娱乐等多重的文化特征,如扭棍子、溜索和推杆等项目的运动特征隐示了羌民改造物质的进程与智慧;祭祀舞蹈、拜祭动作组合以及敬神角力比赛等都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种表达;跳沙朗、跳於兔、牦牛愿、猫舞、大藏舞、盔甲舞、皮鼓舞和溜索、溜棍子撵趟子等是传统信仰下带有习俗的体育文化生活印迹;观音秋、捡石子、斗鸡、摔跤等突出了休闲娱乐的特点。羌族体育文化的传承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体育事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丰富体育文化和社会活动内容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在增强人民体质,丰富大众文娱生活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三、羌族传统文化传承概念里羌区学校体育教育的策略
首先是羌区学校要以羌族文化“活化”传承为指导思想,建设具有浓厚羌族传统文化氛围的特色校园,充分利用羌文化熏染力创建包括物质、精神、制度等多方面的教育基地,打造羌文化系统教育的航母。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让学生沉浸在这种亲切、熟悉的环境中,使其基因中增加了羌文化的信息。这些系统工程包括校舍风格、空间布局、宣传管理、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课外活动开展、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等许多方面。例如设置羌族武士或体育形象的人物的雕像,建筑刻画或悬挂的尚武图腾,在课间开展羌族体育舞蹈、体育游戏活动等。结合羌族刺绣、图案、工艺、服饰、语言、歌曲以及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编制趣味体育比赛,将会得到更好的效果。鼓励学生成立羌族文化小组或社团,应用板报、校刊、广播等各种渠道加强宣传,在言行举止、礼仪服饰上对学生作出一定的力所能及的传统文化要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浸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二是开发羌族体育的课程资源,让羌族传统体育课堂更多丰富多彩。这里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校内课程资源,包括羌族体育校本教材、电子资料(如PPT、教学视频、表演或创作的影音作品等)、体育场地器材、体育运动开展的体制等。密切结合当地羌族文化开展体育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文化差异性的思考习惯,由想象力建立起与生产生活的有机联系,培养其创新能力以及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三是要提升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遵循教育性、健康性、安全性、主体性、趣味性、民族性、地域性、和经济性等原则为羌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进入学校前进行必要的筛选、改造与创新而使之转型,以确保其适用性,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有利于健身、健身、交往及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教师本人终身学习提高和挖掘潜力创新改革,也建议教育文化有关部门能根据条件组织教师的培训、交流或者深入羌寨的调研与学习。学校内部也可以组织教研活动,发挥老新教师之间“传帮带”的作用,或者派出相关老师到地方高校、民族大学进行进修,也可以邀请来自科研机构、民间社团的有关专家学者或者羌族文化传承人、民间艺人到学校进行座谈、讲学。
第四是羌区学校要密切联系家庭、社区,形成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育合力。以传统体育活动为纽带,由教育部门牵线,与社区、乡村共同组织文体活动,重构家庭、社区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摇篮”,既能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民族传统文化亲和力,把羌族特色的民房、饮食、服饰、语言、民歌、舞蹈和羌族节日等联系在一起给学生留下习得的记忆
综上所述,只有把将传统文化浸透于具有主动能动性及思想灵魂的下一代学生身上,才能实现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动态、可持续的传承与发展,这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长远而有效的途径。羌族聚居区学校对建立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校园方面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也应在本着地方学校为地方服务的理念,在羌族文化挖掘、传承与发扬方面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项神圣而艰巨复杂、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需社会各界不断地深入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覃荣周. 全球化视野里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活化”传承[DB/OL].零壹华网洛阳市中京区论坛: http:// luoyangzhongjing.chiefnation.01hua.wang/201304/d012208467134.asp, 2013-04-08.
[2] 李建辉, 覃荣周,卢永雪,等.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四川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2):4-7.
[3] 刘通,徐飞,邓凤英,等. 羌族大学生体质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基于阿坝师专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研究[J].电子测试,2013,(12):4-7.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2013年度课题(编号QXJ1301);四川省教育厅社科类重点科研项目(编号09SA003);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重点课题项目(编号ASA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