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课堂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及对策
2014-12-26孔琰
孔琰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即: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通过深入的研究践行新课程,可以说很多教师都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了新课改理念,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就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几个误区及对策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1、空洞、言不由衷的表扬泛滥成灾
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获得别人的赞美。新课程更要求我们在课堂中要进行赏识性教育,鼓励教育。我认为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表扬要适度,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肯定,还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我们有时往往会听到过多的赞美之词,就像小鸟歌唱一样重复着共同的语言,比如“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你太伟大了”、“了不起”等等,这样的话俯拾皆是。有时学生回答了极简单的问题,也给予这样“隆重”的夸奖,甚至鼓励全班学生“鼓掌”欢迎。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这种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又有什么意义呢?
2、以问代讲,一问到底的“双向交流”太多
我们在听课中偶尔也发现过有的老师在一节课内,总是拿一些思维含量低的问题来发问不止,用学生通过翻阅教材就能回答来代替自己的讲授。教师“居高临下”,严格掌控话语的主动权,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复制教材的内容。如学生回答错误或回答不上,老师则另请高明或不断地“启发”“诱导”“暗示”,直到把心中的答案从学生嘴中“抠”出为止。如教师问 “中国有多少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哪个?”等,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就可答出。表面上课堂上师生互动频繁,教材的知识点都涉及到了,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升。试问这样的课堂,除了“热闹”之外能给学生多少启发呢?
3、过于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忽视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掌握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声光电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有的课堂视听画面过杂,晃动频繁,让学生眼花缭乱,疲于应付,反而抓不住重点和难点,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画面放完了,一堂课结束了,学生什么知识也没学到;也有的老师课堂上安排了小品、游戏、实验、讨论等手段,但有的和所要教学的内容关系不大,联系不多;有的只追求形式,忽视内涵,表面上行热热闹闹,互动频繁,可真正所起的作用有限,这种设计既浪费了时间,学生也没有在活动中学到应有的知识。这种表面上的追求,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想象,也不利用于学生的成长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的几个对策
1、新课程是教师“教”与“导”的有机结合
在新课程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一些做法,但这并不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有一些很难的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资料、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追求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模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2、为学生学习而设计教学
新课程指出,教师与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相互作用,学生与教师应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我们在听 “中国的民族”这节课时,老师首先让学生“观察人民币上有哪些民族人物形象?选一个民族说出它们的分布及独特的民族风情?”这种活动设计因贴近生活,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学生观察细致、讨论激烈、探究深入,效果事半功倍。这堂课因教师为学生学习而设计教学,让学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而获得成功。而我们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往往用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忽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这样,教学过程就成了一台由老师独霸舞台的“独角戏”。因此为学生学习而设计教学意味着由关注老师怎样教,转向关注学生怎样学。不仅要考虑老师怎样教得精彩,教得舒畅,更要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3、及时进行课堂检测及评价
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必须时时了然于胸,以便能够随时掌控学习的进度与内容的难易程度,随时干预学生的学习,以便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设置了大量的针对不同知识点的不同程度的检测题目,随时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检测,而后根据检测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或教学思路、教学方式,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获取最大量的知识。
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不能从单一个方面去衡量和评价学生。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与短处,作为老师,我们应做一名发现者与开发者,发现学生的长处与优点,开发他们巨大的潜力,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为评价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如学生成长档案袋、谈话记录、作品展示、假期活动调查报告、阶段性检测、学生作品展示等都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学校正在实施的综合素质评价,正好适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涵盖了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六项,每项又包含了若干考查内容。每学期各项都考查出学生的等级,有A、B、C、D四级,最后按3:4:3得出这个学期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这个评价等级最终作为学生升入高中的依据。这种评价,改变了以往单纯以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实施和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