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小学生自杀现象看中国德育问题

2014-12-26陈治春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自杀中小学生德育

摘 要:中小学生自杀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近几年频频发生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心痛之余发人深思。该研究通过查阅、搜集中小学生自杀的相关资料,以心理学和社会学为视角,着手从中小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分析其自杀背后的主要原因,由此揭示德育中生命责任教育、价值观教育、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生;自杀;德育

一、我国中小学生自杀的现状

(一)我国自杀年龄呈低龄化趋势,青少年自杀率增长

我国每年自杀人数约占世界自杀总数的五分之一,目前属于世界上自杀率高发的国家。我国的自杀率数据终结了一位对自杀有过专门研究的学者的理论,其特征体现为:女性自杀高于男性,青年自杀多余中老年。近几年来我国自杀年龄结构中呈现较明显的低龄化趋势,青少年自杀率有增长趋势。

(二)自杀学生的阶段构成状况

根据不完全统计,小学阶段自杀的学生约占30.9%,初中阶段自杀的学生约占50.9%,高中阶段自杀的学生约占18.2%,且女性学生自杀多于男性学生,从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可以推断:从小学高年级到高中是人的心理从简单幼稚到复杂成熟转变的非常时期,也是人的思想斗争处于矛盾的时期,在初中阶段达到转变的顶峰。

二、中小学生自杀的原因

心理学认为“自杀是当一个人的烦恼和苦闷发展到极端,对‘破局的事态产生恐惧,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现实感到绝望而采取的最后的‘保护手段。”[1]自杀一般始于心理挫折,而自杀行为的出现伴随有一定的自杀动因。

(一)中小学生自杀的内部因素

1、潜意识与认知

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过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思考过该想法的占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中小学生自杀未遂。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杀的潜在倾向,而这种倾向往往是潜意识的一种浮现,由于进入意识层面的潜意识信息往往都是不受欢迎的。因而,对这种潜意识的自杀倾向应具备有清晰的意识,起决定性作用的认知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正处于认知能力快速发展阶段,认知结构简单且容易走极端。

2、心理冲突与人格发展的不平衡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极盛曾对北京市两万多名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32%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8%,重度的占0.1%。从心理层面而言,中小学生主要处于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满足会受到社会的重要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就是社会对个体追求和表达自我的空间以及方式的开放和宽容程度。

3、挫败感

中小学生大多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格发展不稳定的时期,也是人生最脆弱的阶段,集中表现为思维敏捷、思想敏感、情绪不稳、自控能力较差、面对挫折的承受力薄弱。中小学生日益增长的自我关注,往往在其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表现出害怕和焦虑,心理状态没有得到及时调整而产生不良认知,从而走上极端,酿成悲剧。

4、早恋问题

在性成熟的不断作用下,正值青春发育期的学生表现出最突出的矛盾就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小学生承受力脆弱、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在自身隐私问题暴露时,往往将早恋的学生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加之外界的另眼相待,让深陷痛苦中的学生无法自拔,从而采取最后的“保护”方式—自杀。

5、神经与精神疾患

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精神患病率为2.6%—32.0%,因精神疾患而导致自杀的中小学生占13.2%。目前精神疾患主要有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神经症、幻听、幻觉等,而抑郁病是产生自杀行为中的第一号心理杀手。患有抑郁病的人往往自认为是最不幸的人,凡事尽往坏的方面想,无法体验美好的生活,长时期处于抑郁状态,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和采取及时的就医的话很容易产生悲剧,无法换回。

(二)中小学生自杀的外部因素

1、家庭环境不协调发展

我国大多数家庭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都存在许多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家庭环境发展不协调。我国卫生部调查表明约有35%中小学生自杀与家庭破裂、家庭功能缺失有关,并且父母有自杀行为的家庭,孩子自杀的可能性极大。

1.1家庭德育状况不佳、德育内容偏失

许多家庭注重对孩子智力的培养,忽视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导致孩子德育的确实和不健全。而在内容上注重外在的礼貌和习惯教育,忽视人格塑造、交往和实际能力的培养,集中反映在其独立人格和独立自主能力培养上的缺失。

1.2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和娇惯

现大多数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把所有的期望和关爱都寄予孩子身上。对于三口之家或是“四二一”结构的家庭,孩子都处于中心地位,过分的溺爱和娇纵导致孩子很多不良性格和习惯的养成。

1.3家长缺乏理性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

我国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已成形再改造”、“亡羊补牢”的模式,而欧美日发达国家则主张对孩子采取“未成型先塑造”的模式。教育本应该是在还没有形成和成型的时候就开始进行,而不是在成形以后再去改造。

1.4隔代抚养的负面影响

我国有66.47%的老龄人在照看孙辈,隔代抚养孙辈的女性老年人城乡分别占71.95%和73.45%。而隔代抚养大多呈现出对孙辈溺爱大于教育的现象,消极后果严重,导致孙辈缺乏独立的人格和自立自强的精神,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妄为的坏习惯。

2、学校教育方式运用不当

学校教育应该是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生活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对他们内心深处生死困惑问题的帮助教育,应该是恬情悦性、增知促德的摇篮,应该是帮助学生走上美好道路,过上美好生活的,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多年来在“升学率”指挥棒的作用下,学校教育大多是应试教育。

3、社会不良影响泛滥

在当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转型时期,频频暴露的腐败问题、暴力事件、以及不良影响的情色“产品”等,不断污染着一些中小学生的心灵。特别是大众传媒的“双刃剑”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让中小学生获得海量信息,青春生活中的潇洒浪漫、充裕富足、热情与活力,使中小学生眼界开阔的同时思维也随之活跃,然而,面对现实却不免有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竞争激烈、生活艰辛之感,从而在心理上产生落差,对社会不良影响有愤怒感的学生往往产生悲观厌世情绪,由于愤怒情绪没能得到正常释放和发泄,极容易产生冲动行为,走上极端。

三、中国德育问题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回应中国教育之困十大问题专访中提到:改革中强化教育质量,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也有人指出: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挑战,既不是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道德问题。自杀,作为一种不必要的死亡方式,却被一次次的使用在含苞待放的鲜活的生命上,这让我们不禁深刻反思中国现在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淡化的生命责任教育

“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死、生活、生命责任、意义和价值的教育。”[2]而生命责任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首要问题,康德曾指出:“责任的最高原则就是竭尽全力维护自己的生命、发展和提高自己的生命,使它具有最大的道德价值。”因此,爱护自己的生命也是一种责任。因而,加强对中小学生生命责任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自尊心和认同感,也有利于形成社会整体感和履行社会责任感。

(二)不贯穿始终的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教育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发展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要求,以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并在活动与实践基础上通过合作与交往、宽容与理解促进个体在观念和活动上都获得发展的教育。”[2]

价值观教育应该被视为一个过程,贯穿于中小学生的整个德育体系中同时应该注重和强调价值观教育的微观层面,而对中小学生个体而言,更应该注重对其生活价值观过程的塑造。在联合国教科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提出的生活价值观教育项目(Living Values Education Programme)的21种价值观:品质、统一、和平、幸福、希望、耐心、关怀、谦逊、简朴、信任、自由、合作、理解、诚实、感激、勇气、爱、友谊、体贴、忍耐、责任、尊重。

(三)形式化的感恩教育

所谓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时,要加强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感恩的体验和感恩表达训练,将感恩教育回归生活,进行体验式教学并指导学生对感恩行为进行反思。

(四)薄弱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作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应当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但是孩子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却越来越差了。挫折和失败在人的成长道路上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小学生自杀事件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挫折教育已经成为德育中的薄弱环节。

我国挫折教育薄弱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中的过分溺爱、学校教育中的疏忽以及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溺爱如磨刀石逐渐消磨掉青少年的抗挫能力,而社会过多给予的负面评价。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生挫折教育刻不容缓,教会学生勇敢的捅破心理障碍的这一层纸,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面对挫折自信不畏的气概。

参考文献

[1]林红.中小学生自杀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C].2007年中国心理学家大会论文汇编,2007:115-123.

[2]郭少卿.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D].华北电力大学,2012.

作者简介:陈治春,女,西华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为学科教学(思政)

猜你喜欢

自杀中小学生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自杀”的教授
阿根廷检察官“自杀”牵涉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