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本土化旅游人才培养探微
2014-12-26吴娟
吴娟
摘 要:着眼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培养本土化应用型旅游人才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切实需要。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提出若干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本土化应用型旅游人才的举措。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经济潜力。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旅游业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始终成为制约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当前,着眼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培养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本土化应用型旅游人才成为各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不强。与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旨在培养技能性人才,要求高职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侧重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具体到旅游管理专业,应该是培养能够胜任旅行社、旅游景区等行业一线工作岗位的专业人才。
从各民族地区办学实际来看,虽然都开设有诸如“旅行社运行与管理”“导游实务”“旅游英语”等与行业接触紧密的实用型、实务型课程,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较多,对学生动手、动口能力的培养较少,仍然经常性的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也主要是以“卷面考试”为主,“实践考试”为辅,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和本科旅游教育差别不大。毕业生走入工作岗位后,不能迅速实现学校教育与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毕业后岗位再教育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较大。
旅游人才培养的区域针对性不强。高职教育的重要社会功能是服务区域经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俗风情、秀美的山水风光,需要旅游人才去宣传、推广,更需要通过旅游人才去传承。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都不同程度的开设有立足于当地民风民情的本土课程,该类课程旨在通过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熟知本土文化,为将来走上导游、计调等工作岗位奠定知识基础。但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课时开设不足、学生对该类课程的学习未引起足够重视等问题。学生虽然学习了相关知识,但是未将知识充分吸收,很多知识仅仅是知晓而不是精通。毕业生工作后,从事导游、计调等工作时,往往感觉到“力不从心”,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高要求。
旅游人才培养的外流形势严峻。民族地区普遍地处偏远,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对外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的优质人才吸引力较小。因此,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旅游管理专业同样如此。然而,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外流情况较为严重。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即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就业,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地区人才匮乏的局面,与高职院校立足于本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办学宗旨不相符合。
二、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本土化应用型旅游人才的举措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优质旅游人才,尤其是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吸引外来人才动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培养本土化旅游人才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緊密围绕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求,进行涵盖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等在内的教学改革,切实培养出一批“留得住、下得去、用得顺”的旅游高素质人才。
1.找准高职定位,培养技能型旅游人才
(1)通过模块教学进行课程改革,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现有的模块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将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按项目或者任务划分为若干子部分。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按照岗位设置进行情境式学习。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限于工作复杂程度、师资力量、实习实训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模块式教学很多还停留在形式层面,可操作性不强。以师资力量为例,模块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要具备对整个课程的综合把握能力,还必须能够紧跟行业发展,掌握专业前沿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这无论对于高职院校还是专业教师都是不小的挑战。
但是,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必须从长远出发,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开展模块式教学作为一种强化学生技能的有效方式势在必行。同时,还要充分意识到,模块式教学不是一门课程的改革,不是一个教师的改革,而应该是专业整体性的改革。通过集合专业所有教师的力量与智慧,根据专业所需的技能,针对工作岗位的差异,进行学习单元和任务的组合,完善模块的搭建,明确不同课程模块和同一课程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方法,并可以某门课程作为试点,逐步向专业所有课程推广,并在教学推广中,不断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其中,专业性强、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如“模拟导游”“导游实务”“旅行社运行与管理”等课程应当作为模块式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2)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转化。对现有的“工学交替” “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改革,改变长久以来的将学生往企业一送了之,由企业直接进行再培训、再教育、再管理的教学方式。一是与企业合作,围绕旅游企业的实际需求,引入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参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与开发,使旅游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充分体现企业对旅游人才的技能需要,改变课程过时、脱轨行业发展等问题,实现企业与学校的良好互动。二是与合作企业联合培养师资,既可以引入企业的一线员工、管理人员作为兼职专业教师,通过这部分“企业教师”为学生授课,缩短学生与工作岗位的距离;又可以分期分批派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进驻企业从事基层服务或者是管理工作,使教师真正具备“双师素质”,进而使教师授课真正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学生进行工学结合时,派专业教师和学生一起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在本阶段,教师的工作职责不仅仅是局限于对学生的管理,更是实现本人“当学生”和“当老师”的双向结合。既要通过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使教师与学生同样接受知识与技能的再强化,也要充分利用在企业学习和工作的机会,在企业内为学生开展实地教学,实现“学校课堂”向“企业课堂”的转移。有理由相信,通过企业深层次的参与教学过程,学校与企业都充分利用与挖掘了资源,企业经济利益得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有了“出口”,教师专业素质得到了强化,学生理论与技能水平得到了提高,真正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企业的多赢局面。
2.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熟知当地文化的旅游人才
丰富多彩、别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石,是吸引海内外旅游者的重要动因。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旅游从业人员担任文化使者将独特的民族文化广为宣传与解读,更需要旅游从业人员将民族文化代代相传。作为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要提炼当地民族文化精髓,编制当地的民族文化读本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教材,要开设专门介绍当地民风民情的课程,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对本地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做到了如指掌,民族文化元素应该贯穿于各门课程教学的始终。如“导游实务”进行导游辞讲解时,可以要求学生围绕本地的一个旅游景点撰写导游辞,并现场进行讲解。如“导游基础”课程介绍“中国主要民族民俗”时,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当地主要的几个少数民族进行重点讲解与介绍。通过“了解、学习、掌握与运用”,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成为立足于区域服务的一流旅游人才。
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熟知当地文化的旅游人才,需要着力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以当地民族文化为主,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文学作品、舞蹈、音乐、民俗节庆活动、传统手工技艺等编入教材,为学生学习提供有效载体。校本教材力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富有特色、层次清楚、通俗易懂,并应将当地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相关素材涵盖其中。二是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民族文化资源博大精深,既有有形的文化因素,还有长期历史积淀的民族精神等无形的精神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方式与手段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外,民族文化类课程宜多多开展实地教学。通过带领学生到民族村寨参观、参加民族节庆活动等,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有效的教学实施,离不开一大批学习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教师。通过积极利用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开展民间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等,探索出民族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进行融合的途径,探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出路。
3.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家乡认同感,培养热爱家乡民族文化的旅游传承人
面对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外流的现实,仅仅靠政策引导显然是不够的。应该认识到人才外流的原因除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对毕业生吸引力较小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于家乡和民族的认同感不强烈。民族地区要“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更要“感情留人”,要努力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建设和服务家乡的“主人翁”意识。
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使学生真正热愛家乡,愿意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除了切实加强以民族民俗文化为重点的旅游专业教学,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还应该要积极营造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通过开展黑板报评比、摄影专栏、征文比赛、民歌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一个充满民族文化气息的校园,使学生时时受民族文化感染,从内心深处培养对民族的浓厚感情。此外,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也应该是民族文化的收集者、研究者、传播者、创新者。换言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当成为民族文化的旅游传承人。通过开设专业课程,聘请民间艺人给学生授课或作指导,将当地的民族民间技术、技艺、文化传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和承接,培养扎根于民族地区,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传等方面有所作为的传承人,是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解决人才外流、切实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张博文,涂运根.本土化视野下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以民族地区高等旅游院校特色发展为例[J].学园,2009(03).
[2]李 因,汪艳丽,等.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9(07).
(作者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