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多情似故人 让阅读成为悦读
2014-12-26薛静芳
摘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技巧势在必行,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主要通过减少回视,准确扫视;力戒潜读,变读为看;扩大视幅,整体认读;抓住关键,学会跳读;巧用预测,训练猜读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水平。
关键词:快速阅读;技巧;研究
快速阅读,简称快读或者速读,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以获取有价值信息为目的的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记忆过程。
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笔者对初中生快速阅读能力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及研究,并总结出了有效的快速阅读技巧,愿与大家共享收获之喜悦。
一、减少回视,准确扫视
多数学生都有一种不良的阅读习惯——“回视”,又称“视觉后退症”,指目光经过某一注视点后又重新返回。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为了一个字或词没看清楚,或不理解而回头重读。这样回视的次数越多,阅读的速度就会越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怕看的字数不够而影响理解,也有的怕看得太快而看不清楚的。其实这是阅读者状态不够专注、阅读缺乏自信导致的。阅读的速度越快,就越需要读者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只要阅读者做到全身心投入,进入一种专注状态,大脑就能处于一种高清晰、高理解力、高记忆力状态,目光准确而迅速地扫视文字,就能克服“回视”现象,阅读将随之变得轻松高效。经过两个月的训练,我们实验班的学生已经能专注地进行阅读了。
二、力戒潜读,变读为看
出声阅读是影响阅读速度的重要因素。实验统计表明,朗读的速度最快每分钟只能达到200字,而默读每分钟可达800字左右,是朗读的4倍。因此,提高阅读速度首先要学会默读:默读的关键在于避免出声,即彻底革除“音读”现象。有的人默读时,唇、舌、颔、喉在偷偷参与阅读,虽然没发出声音,但阅读时能够感觉到声音的存在,即人脑能够听到声音,这种现象就是“潜读”或“偷读”。它会直接影响阅读速度的进一步提高,只有变读为看,才能大幅度提高阅读速度。要做到变读为看,首先要训练眼球的灵敏度,眼球应像拍照一样不断活动。更重要的是阅读时注意力要保持高度集中,身心放松,让大脑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三、扩大视幅,整体认读
传统阅读中眼睛对文字符号的识别间距较小,初中生也通常在阅读中习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即“点读”。其实除了内容生涩难懂的文章,可以采用逐字阅读的方法。要提高阅读效率,必须突破“点读”,扩大视幅,进行整体认读。所谓扩大视幅,即扩大眼睛对文字符号的识别间距,提高眼睛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而整体认读,又叫“扫读法”,是指对文章内容一目数行、一目十行地进行扫描。扫读法是将眼停的视域尽可能扩大,将几行文字、一段文字甚至整页文字,作为每次眼停的注视单位进行整体识读,在快速扫视中获得对文章或书籍的总体印象、整体理解。这种方法最快可以由数行扫读达到一页一页扫读,逐页扫读的方法又称为面式阅读法。由于摆脱了个别字句上的语意纠缠,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阅读速度,而且比逐字逐句阅读更能够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
四、抓住关键,学会跳读
跳读法是指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而直取读物的关键性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跳读的具体方法有多种:可以抓住标题、小标题、黑体字、斜体字、疏排字等关键处跳读,这些往往都是文中主要内容、中心题旨所在;可以根据关键词语的提示阅读,有关键词语的地方大都是同阅读者所关心的内容或问题联系最密切的;可以重点在篇章的开头、结尾,文中段落的首句或尾句跳读,这些常常是议论性文体的主要观点或论据要点所在;可以沿着情节发展线索跳读,如在记叙文体中情节之外的纯景物、人物的大段静态描写可直接略过;可以根据语法结构的提示跳读,通过结构词语的帮助来把握书中的思路,如搜寻段落之间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和过渡句,搜寻在“由此看来”“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等之后所作的简单概括。抓住这些富有标志性特征的词句,就能把握文章的要点。
五、巧用预测,训练猜读
猜读法是指在读书、读文章时,以所了解的题目或已看的前文作为前提,对后面的内容预作猜想,然后将其与后文实际内容进行印证比较的一种阅读方法,猜读法有助于锻炼提高读者的认识判断能力、创造能力。猜读法最常使用于情节类的作品阅读中,七年级语文名著推荐阅读的是《汤姆·索亚历险记》,在读到汤姆·索亚目睹了印第安人乔杀人,但乔却嫁祸于醉鬼波特时,我训练学生猜想接下来乔和波特的命运如何,以及汤姆会怎么做?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思维空前活跃,猜想的结果因为把握住了人物性格特征和作品激励人向上的主旨,与后面情节大致相同,学生体会到了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快速阅读是在理解、记忆基础上的阅读,如果抛开了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而单纯追求速度,那这个速度即使再快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一般来说,快速阅读的理解率应保持在70%左右的水平。随着快速阅读实验的不断深入,学生快速理解率已经接近了这个水平,取得的成绩是令人欣喜的。
参考文献: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卷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薛静芳,女,1982年8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中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