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始于课堂,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 几点尝试

2014-12-26陈芬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0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

摘 要:如何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思维、分析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尤其是议论文教学的重点。就此从四个方面展开阐述:以必修教材专题学习为依托,引导学生学习实践基本逻辑知识;以“表达交流”模块为导向,联系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注重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以《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深入领会古哲人的睿智和传统文化的内蕴;以“时文评说”“辩论活动”等专题训练为平台,让学生在关注社会生活时培养辩证分析的能力。

关键词:思辨能力;必修教材;逻辑知识;先秦诸子;时文评说;辩论活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培养学生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然而,这种思辨能力,恰恰是许多学生所欠缺的。这在当前学生议论文写作训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议论文习作中,概念不清、逻辑混乱、强词夺理、理据脱节等逻辑错误层出不穷,并由此派生出另外一个议论文写作“景观”:理据错乱,言不成理;浅尝辄止,难以服人;强词夺理,无以感人。因此,如何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思辨能力,就成为议论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礼记·中庸》言:“慎思之,明辨之。”议论文写作训练就需要学生培养条理清楚的辨析和准确有力的论证能力,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学会“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笔者认为,要提升思辨能力,应以教材为依托,充分挖掘并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并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一、以必修教材为依托,引导学生学习实践基本逻辑知识

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本逻辑知识的学习。在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4的“梳理探究”模块中,就安排了“逻辑与语文学习”的教学内容。文中强调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强调“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强调推理形式中最常见的“三段论”以及包含“论题”“论据”“论证方法”三个要素的论证过程所用到的推理问题。

鲁迅先生《拿来主义》这篇杂文的教学,就可成为在文本解读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范例。在布置这节课的预习作业时,教师要求学生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明确课文中“拿来主义”的含义。学生大多能准确回答:拿来主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一开篇是否就提出“拿来主义”。学生根据文本得出如下结论:作者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然后再谈“送来主义”的恶果,最后才诠释“拿来主义”。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有学生回答说,就好像先设立一个靶子,然后作者针对这个靶子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这样有的放矢,文章的针对性更强,论证更有力度。

可见,作者先圈定一个论题,在驳论的基础上立论,破中有立,使“送去主义”等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使后者的立论更加突出。在总体把握本文论证架构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分析其论证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找出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继而分析这两种论证方法的论证效果。

毫无疑问,如能依托必修教材,渗透基本的逻辑知识,结合文本加深对命题及推理等的理解,就能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尤其是思辨能力。而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写作有了思辨能力的内核,方能“为有源头活水来”,迎来良性发展的新局面。

二、以“表达交流”模块为导向,联系课程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4的“表达交流”模块中,有一章节的学习内容是“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文中指出,辩证分析要避免片面性,就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分析要全面,要避免静止地看问题,要注意对立面的转化。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发展思辨能力。

1.在“问题”的引领下,养成“全面看问题”的习惯。在《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中,烛之武能够一言而存郑,靠的是哪句话?学生回答“阙秦以利晋”。晋文公最终为何选择“吾其还也”呢?亮点就在“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可见,烛之武能够在秦晋合围中存郑,是因为用利益关系说服了秦穆公。教师可补充宋人吕祖谦的《东莱左传博议》。其于文中明言“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史实果然如此,三年后,秦穆公卷土重来矣。可见,存郑的根本原因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中的“利”。换言之,晓之以利才是存郑的关键,苟非烛之武,他人亦可。这样,就能客观评价烛之武在事件中的作用。因此,学生如能全面评价史实,思辨能力也能得到发展。

2.在启发诱导中,领悟避免“静止地看问题”的要义。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渗透“思辨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论语》中,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也有一段“王何必曰利”的精彩阐述。可见,“言义不言利”似乎成了君子高尚道德观的标签。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实现义利兼顾呢?可引导学生结合当下时代热点来阐述。如,我们如何看待三鹿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又该如何评价李嘉诚、邵逸夫等人的慈善义举?鼓励学生用发展的观点来解答。

3.在经典熟语的学习中,理解“矛盾可以相互转化”的命题。事物对立的两极,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对立面转化。一些经典熟语、名言,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哲学命题。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近墨者未必黑”“逆境更能出人才”等等熟语、名言,就体现了这样的辩证转化。引导学生对一些经典名言熟语的学习讨论以及写作实践,都将有助于学生提高辩证分析能力。

三、以《先秦诸子选读》教学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深入领会古哲人的睿智和传统文化的内蕴

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学说,承载的不仅是传统文化,也充满了睿智的思辨性。因此,学习《先秦诸子选读》,着眼点不仅在于字、词、句的疏通,而应引导学生剖析社会现实,养成辩证思考的习惯。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颜渊》篇中则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而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孔子一边强调“信”,而却在行动中违背“信”,那孔子是在自相矛盾吗?学生对此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仅从字面上看,孔子的言行确有自相矛盾之处。可实际上却是对立中的统一。孔子强调“信”,却非无条件、片面地推崇“信”,而首要符合道义的原则。因此,要深入地理解这些学,就要注意其产生的特定情境或是评判的标准,否则就有可能失之偏颇。

又如,《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臣弑其君,可乎”的问难就给孟子下了套。按儒家“君君臣臣”的理念,“臣弑其君”显然是大逆不道的。试想想,孟子如何才能从道德的困境中全身而退呢?孟子认为纣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是残害仁义之人,根本不配为君王。因此,武王伐纣是以有道伐无道,君尚且不是,何来“弑君”?深入辨析诸子学说中貌似矛盾的内在统一,必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以时文评说、辩论活动为契机,引导学生在关注社会生活时,提高思辨能力

一篇议论文要做到思想深刻,就必须具备三种能力:一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三是观点具有启发性。这就要求在平时的语文活动中,不能仅仅满足于“是什么”,而要深入探究,弄清楚“为什么”,在实践中提高运用思辨的能力。

时文评说,是对时下某些社会新闻表达自己的看法,要求学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发表理性见解并能自圆其说,注重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及思考辩证的能力。如“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试题”要求考生根据“校门建筑首先应当注重实用”及“校门建筑首先应当彰显校园文化”两段材料,简要阐述对“校门建筑”的看法。又如“2012年厦门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中,要求对南开大学在校庆时“序长不序爵”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文评说类题目大多是开放式的,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提出鲜明的观点并加以论证。时文评说最贴近生活,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并自觉实践思辨能力。

辩论,是一项可以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锻炼思维表达的活动。辩题多是取材于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唇枪舌剑之中,真理得以越辩越明。如“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利与弊”“学习与思考哪方面更重要”等辩题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辨析的积极性。春晚小品《扶不扶》,更是一个好辩题。“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振聋发聩。学生在论辩中明白尊老的传统美德要传承,自觉践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因此,辩论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思辨能力,还可以帮其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何乐而不为?

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过,到底哪种途径更有效,还需要我们不懈地去探讨。然而,笔者始终认为,基于课程、始于课堂,就地取材,把提升学生思辨能力渗透于课堂教学全过程,一定是一条最值得期待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文寿山.形式逻辑[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徐德清.趣味逻辑[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陈芬,1975年9月出生,本科,就职于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
基于培养思辨能力的大学外语教学策略探究
浅议加强英语专业实训课程实践的必要性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中职历史培育学生思辨能力的探究
英语专业写作测试与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