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观察
2014-12-25刘玲艳
刘玲艳
(北京市房山区长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房山102407)
吞咽功能障碍较常继发于脑梗死后,是脑梗死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之一,由于吞咽障碍可影响摄食和吸收营养,还可导致食物误吸入气管致吸入性肺炎,不仅影响患者病情预后,而且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1]。因此,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我科于2011年1月~2014年1月对收治入院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针药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科收治的160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前均进行饮水试验,患者取坐位,水杯盛温水30 mL,嘱患者平常状态下饮用,观察患者饮水过程并记录饮水所用时间,划分出吞咽障碍患者的轻、中、重度[2]。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研究组中男性49例,女性 31例,年龄 49~76岁,平均(54±3.6)岁,轻度20例,中度35例,重度25例;对照组中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龄为 46~72岁,平均(51±5.9)岁,轻度24例,中度37例,重度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吞咽障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3],并经颅脑CT确诊,除外偏瘫和语言不利,所有患者均并发吞咽障碍,可配合检查和进行康复训练,除外其他并发症。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护理及抗凝和营养脑神经治疗,并配合训练师进行康复训练,其中轻度患者给予小体力量训练,中重度患者给予吞咽唾液训练、冷冻刺激等强化咽喉部肌群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灸和中药汤剂治疗。针灸取穴:主穴取廉泉、风池、翳风,配穴取地仓、颊车、人迎、下关。地仓、人迎给予平补平泻,风池、翳风给予捻转提插,留针30 min。中药:以通络饮加减,方含犀角 10 g、羚羊角 15 g、尖贝 10 g、青蒿 10 g、连翘20 g、知母 15 g、麦冬 20 g、双钩 5 g、菖蒲 15 g、黄芪20 g、当归15 g、炙甘草10 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早晚温服。两组均以6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停止治疗并评估患者状况。
1.4 临床疗效标准 按照吞咽障碍评定标准:治疗后达Ⅰ级为治愈;治疗后提升3级或达Ⅱ级为显著好转;提升2级为好转;提升0级或1级为无效;降低1级为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例(%)
2.2 两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对比 例
2.3 两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发生吸入性肺炎10例,发生率为12.5%;研究组发生吸入性肺炎2例,发生率为2.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后脑神经症状主要有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颅内梗死灶可导致与吞咽反射相关的神经支配异常,造成舌根、咽喉、食道等部位相关肌群的功能障碍,进而出现吞咽功能障碍。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几率增加,大大增加了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4]。临床上鼻饲饮食可以改善患者的饮食状况,但意识清醒的患者多不愿意配合鼻饲饮食,并可能产生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功能减退等不良影响。神经内科对于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的经典疗法是以恢复其吞咽功能的康复训练为主,康复训练的原则是物理刺激患者受损伤的与吞咽反射相关的神经中枢,通过反复训练达到结构及功能重建协调吞咽反射的相关肌肉,使之恢复正常的舒缩功能,康复训练可恢复一部分吞咽功能,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是患者的预后状况和生存质量不能令人满意,并且给患者及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
中医将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归属于“舌喑、中风、喑哑”等范畴,辨证多以肾气亏虚、痰浊互结、血瘀痰凝、痰浊阻于经脉、痰蒙清窍所致。本病其本在肾,其标在痰、在瘀、在风,故本病治疗以利窍、开咽、化痰为主,以通络、化痰、益气、养血为辅。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以醒神开窍、活血通络为根本,取廉泉、风池、翳风三穴可使舌体脉络通畅,运动自如,精血可得养;针刺地仓、颊车、人迎、下关可疏通气血、通关利窍、醒神开窍,上述诸穴位组合针刺可起到滋养肝肾、开窍醒脑之功,从而恢复部分吞咽功能。现代中枢神经系统理论研究证实,支配吞咽动作的神经纤维广泛分布于颈部,针刺治疗能够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舌咽神经以及脊神经分支等产生神经冲动,增强神经反射频率,促进肌肉舒缩,重建吞咽反射,达到治疗目的。同时配合经验方通络饮加减内服治疗以活血通络、祛风化痰、益气养血,全方标本兼顾,补肾益精,化痰清窍。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发生吸入性肺炎10例,发生率为12.5%,研究组发生吸入性肺炎2例,发生率为2.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以中医理论和针灸治疗为基础,恢复舌咽反射相关神经的功能,改善舌咽部吞咽功能,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实例,值得探讨和推广。
[1]郭建一,陈泉,胡美云,等.综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3):2 602-2 603
[2]黄治飞,朱幼玲,蔡伟,等.早期干预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及ADL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0,50(24):29-32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4]武玉秀,郑全庆.吞咽言语治疗仪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1):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