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并发腹型肥胖的中医临床分析
2014-12-25郑震霄黄力危玮唐晓玲
郑震霄 黄力 危玮 唐晓玲
(1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南昌330046;2中日友好医院 北京100029;3江西中西医结合医院 南昌330046)
有研究发现,65%~75%的高血压病患者同时患有肥胖,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的患者其高血压患病率是腰围正常者的3.5倍[1]。中国成年人超重及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中,在体重正常而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时,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和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生也会增加,并随腰围的增长而上升。高血压病并发腹型肥胖时会加重心、脑、肾及血管损害。高血压病与腹型肥胖的关系密切,临床上观察128例高血压患者,并进行中医分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7月~2011年3月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确诊为高血压患者共128例。男66例,女62例;年龄 22~89 岁,平均年龄(61.30±15.60)岁;高血压病史平均(11.6±12.49)年;高血压1级36例,高血压2级26例,高血压3级66例;危险分层低危者8例,中危者35例,高危者5例,很高危者80例;合并冠心病者29例,脑血管病者23例,糖尿病者23例,其他病者4例,无合并症者49例。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标准 (1)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中高血压病的诊断、分级及危险分层标准。(2)2001年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标准身体质量指数(BMI)对超重及肥胖的诊断。(3)中国成年人超重及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中腹型肥胖的诊断。(4)WHtR≥0.5为判断肥胖情况预测心血管疾病的临界指标[2]。
1.2.2 中医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分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和阴阳两虚证四型。根据黄力导师的临床经验,在四种基本证候上增加瘀血证,包括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及痰瘀互结证。
1.3 排除标准 继发性高血压病、妊娠妇女及有严重肝肾疾病者。
1.4 研究方法 填写临床调查表。临床调查表包括个人史(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婚姻、家族史及饮食习惯、烟酒嗜好、性格特点、体育锻炼等)、既往史(冠心病、心衰、脑卒中、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客观指标(身高、体重、腰围、血糖、血脂、靶器官损害情况等)及高血压情况(血压病史、服药情况、分级、危险度分层、中医辨证等)。其中体重、身高同时使用体重计测量;腰围用米尺测量;数值均取整数。测量腰围(WC)时取立位,腹部保持松弛,取皮尺经身体两侧的肋弓下缘最低点与骼骨嵴连线的中点所得周径。并计算BMI=体重/身高(kg/m2),WHtR=腰围(cm)/身高(cm),四舍五入法留取小数点后两位。
1.5 数据整理及统计 所有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所有数据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三组以上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K Independent Samples方法,Kruskal-Wallis Test进行检验,两组之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2 Independent Samples方法,Mann-Whitney Test进行检验。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血压病患者的肥胖情况 对128例高血压患者分别以BMI、WC及WHtR三种肥胖诊断标准来计量,结果:超重(24 kg/m2≤BMI<28 kg/m2)50例占 39.06%,肥胖者(BMI≥28 kg/m2)20例占15.62%;腹型肥胖者(WC男≥85 cm,女≥80 cm)108例占84.38%,WHtR≥0.5(104例)占81.25%。
2.2 高血压并发腹型肥胖的中医证型分布 128例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肝火亢盛型8例(6.25%)、痰湿壅盛型30例(23.44%)、阴虚阳亢型28例(21.88%)、阴阳两虚型27例(21.09%)、瘀血型35例(27.34%)。高血压并发腹型肥胖者中医证型分布见表1。
表1 高血压并发腹型肥胖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例
2.3 BMI、WC及WHtR与高血压病中医分型分布的关系 采用Kruskal-WallisTest检验及Mann-Whitney Test检验。见表2。
表2 BMI、WC及WHtR与中医分型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腹型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 腹型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密切,两者皆为代谢综合征的组成部分,其共同的发病机制有胰岛素抵抗、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炎症反应及炎症因子、RAAS系统激活等,皆会影响心肾脏器的损害。本研究中高血压病患者中腹型肥胖者占84.38%,超重、肥胖者占54.69%。么太成等[3]研究某矿工966例高血压患者的BMI、WHR与血脂、脂肪肝的关系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超重率44.11%、肥胖率27.54%,超重肥胖率71.65%。这虽然与本研究中的数值有差别,但都可以说明高血压患者中的肥胖症发生率较高。李英等[4]研究体重及脂肪分布与高血压病关系的流行病学时发现高血压组中的腰围异常者占81.9%,这与本研究中的腹型肥胖发生率84.38%相近。
3.2 高血压并发腹型肥胖的中医证型分布 腹型肥胖属于中医《黄帝内经》中的“膏人”,其临床特点是脂肪主要积聚于腹部,皮肤纵缓。在病因病机上,肥胖多因饮食、少动引起,与痰湿、胃热、脾虚、气虚等相关,津血同源、痰瘀同源,肥人除了多痰、多气虚,还多夹瘀。本观察中,体重指数、腰围、腰身比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显著相关,且痰湿壅盛型较其他四种证型有统计学差异。按照高血压病的五种中医分型,本研究高血压并发腹型肥胖时的中医证型依次是瘀血型>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可见痰湿壅盛型与高血压并发腹型肥胖关系密切,这可为临床提出预警。早期高血压患者多数没有症状,难以预防心脑肾损害。当使用中医四诊发现患者为痰湿壅盛型时,提醒其早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同时采取生活干预方式控制,预防高血压与腹型肥胖的发生发展。在肥胖的病机中,瘀血也不可或缺。有人认为脾虚痰湿是肥胖发生的实质,瘀血内生是肥胖合并症的关键[5]。肥胖症痰湿的生成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津血同源,津液与瘀血在病理上具有密切的联系。研究中分析年龄与高血压的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年龄60岁以上人居多,久病多瘀,而且大部分为高血压3级、很高危患者,多数出现合并症。近年来研究显示瘀血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故高血压并发肥胖症患者中瘀血型亦偏多。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并发腹型肥胖时,共同的病机有脾虚痰湿或痰浊、气虚或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等,均与肝脾肾密切相关。这为以后高血压并发腹型肥胖的中医治疗提供了依据。故在治疗高血压并发腹型肥胖时,尽管没有专门论述其辨证分型的文献,但从病因病机上,辨证分型后可加入一些辅助中药,起到健脾化湿祛浊、益气活血或行气活血、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进疾病的好转。
[1]周北凡.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5-10
[2]邱斌,崔世维,徐建如,等.腰围/身高比值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J].交通医学,2009,23(1):44-45
[3]么太成,齐海芳.高血压人群体重指数、腰围/臀围比与血脂、脂肪肝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3):2 489-2 491
[4]李英,于浩,李东野,等.体重及脂肪分布与高血压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15(5):435-438
[5]李晶,陈筱云,赵莉娟.肥胖病的中医辨证[J].中国医药学报,2003,18(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