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产后抑郁症康复中的作用
2014-12-25尚娜
尚 娜
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产科(湖北恩施445000)
产后抑郁是一组非精神性的抑郁综合症,主要是指产妇生产后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的精神状态,伴随着情绪的改变,认知改变,意志与行为改变和躯体的改变,其中躯体的改变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一般发生在分娩后的2周,其症状可持续数周至1年,少数患者可持续1年以上[1]。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的健康,危害产妇及婴儿,而且影响到患者的婚姻、家庭及社会职能。产后抑郁症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且国内各地区报道差异较大,张小松等[2]研究报道发生率为6.5%,李风莲等[3]研究报道高达43.12%。为了提高产后抑郁患者的治疗效果,我科采用了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3月6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妊娠足月初产妇,自然分娩。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规定的抑郁症诊断标准,产后2周后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总分≥13分者。排除标准: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分<13分者、妊娠前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方面的疾病、合并严重的分娩期并发症者等。两组患者年龄、学历、体质量、分娩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
1.2.1 心理护理 工作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①评估心理社会因素。入院后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年龄,学历,病情,分娩经历,地方传统风俗等综合评估影响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制定出心理护理计划。②鼓励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的参与。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尤其是丈夫,鼓励丈夫24 h陪护,尽可能多的给予鼓励和支持,强化社会系统的支持,使患者摆脱不良社会风俗,例如重男轻女的偏见等,早日康复。③心理护理。详细的向患者解释产后抑郁的相关医学知识,纠正不良社会风俗。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争取家属的配合。并根据患者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做好心理疏导。鼓励患者主动说出心中的抑郁,尽力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帮助患者增强适应能力,缩短抑郁时期,促进身心健康。④放松疗法。指导患者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和电视节目,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每天进行深呼吸,努力让自己完全放松,在放松状态下接受药物治疗,可以增强疗效。
1.2.2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 EPDS是应用广泛的自评量表,包括10项内容,根据症状的严重度,每项内容分4级评分(0,1,2,3分),于产后 2周后进行,完成量表评定约需5 min。10个项目分值的总和为总分。总分在12~13者可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性疾病。总分相加≥13分者可诊断为产后抑郁症[4]。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PD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EPD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EP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PDS评分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PDS评分比较( ±s)
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8.32±2.63 12.42±1.49实验组 28.64±2.59 11.56±1.36 t 0.341 1.562 P 0.720 0.018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30)
3 讨论
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涵盖了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方面,不仅对患者本身造成了伤害,且对婴儿及患者的家庭及家人均有很大的影响,轻者影响家庭,重者可能会走上自杀的道路。所以产后抑郁症的治疗非常重要,而且对于心理护理治疗措施也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愈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63.33%),可见心理护理在产后抑郁症的康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结果与范秀芳[4]、田坤等[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心理疏导、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的对症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抑郁症状,增强药物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心理护理主要包括评估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制定心理护理计划、实施心理护理、评价心理护理效果。让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护理干预,将患者应激处理、健康教育、应用技巧和药物治疗有机结合在一起。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情感疏导,用语音、表情及行为等各种心理护理影响和改变产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对产妇进行关心体贴,使产妇重新树立信息,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看待和处理问题。尽快适应身份角色的转换。同时,通过家庭的鼓励、安慰和社会系统的大力支持,提高治疗效果,早日恢复健康,回归家庭。
[1]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69.
[2] 张小松,赵更力,陈丽君,等.产后抑郁发生、转归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2):3 062-3 065.
[3] 李风莲,张淑梅.西宁地区产妇抑郁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1):4572-4574.
[4] 范秀芳.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其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4(7):135.
[5] 田坤,刘勤.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