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平衡与优化探析

2014-12-25唐俊红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英语课堂大学英语教学

张 威,唐俊红

(1.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河北 保定 071000;2.保定学院 外语系,河北 保定 071000)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2012年3月22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重述了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30条政策举措,其中强调了“开展教学方法大改革。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1]大学英语课堂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所以大学英语课堂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大学英语教学效率的高低。

课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狭义的课堂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具有较强的组织性、计划性和目的性。无论是广义的课堂还是狭义的课堂,都具有生态性[2]。课堂生态系统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主要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三种生态因子构成。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生态的主体。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班级学习风气、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文化修养等构成课堂的生态环境。课堂是一种独特的生态。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之间、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主体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

1 当前大学英语课堂中存在的弊端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弊端,本研究共发放两种调查问卷。一种是针对当前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本问卷共发放200份,收回186份,180份有效,有效率为90%。本问卷由三部分构成,其中包括被调查者个人信息,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堂的期待以及当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态度。另外一种调查问卷是针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师进修现状及

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本问卷共发放60份,收回58份,55份有效,有效率为91%。本问卷由三部分构成,其中包括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被调查者对进修的态度以及当前大学英语教师的进修现状。

为了对当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有一个更直观地了解,表1以百分比的形式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和调查。

表1 当前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堂的期待

从表1所显示的问题五中,40.58%的学生选择了存在,49.55的学生选择了普遍存在,也就是说,90.13%的学生认为在自己的大学英语课堂中有“满堂灌”的现象。问题六中,只有2.18%的学生认为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教学方式不能激发他的英语学习兴趣。问题七中,20.38%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室或语音室不能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这些数字说明了以下教学弊端: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依然普遍存在;教师利用多媒体上课加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传输效率,但是过多的信息会使学生疲于应付,过多的图片资料不利于学生开展抽象思维。同时教师为了更便捷的控制多媒体课件,教师一般坐在电脑前或只在电脑周围活动,从而缩小了“活跃区”。

问题五中,1代表不希望,2代表希望,3代表很希望。问题六中,1代表不合理,2代表不太合理,3代表合理。在调查问卷的四、五、六题中,采用赋值等级量表,数据经SPSS17.0处理后整理如表2。

表2 大学英语教师当前的进修现状及教学现状

综合比较各问题的均值、中值、众数,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关注教师进修方面的培训(Q4:均值=2.12,中值=1.97,众数=2)。而且非常希望自己得到进一步进修学习的机会(Q5均值=2.:08,中值=2.21,众数=2:),但是多数教师对本校的奖惩制度不是很认同(Q6:均值=1.97,中值=1.87,众数=2).

表2显示,当前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很希望得到进一步进修学习的机会,但是真正参加过进修培训的人员却很少。这表明部分高校没有很好地利用“边缘效应”,从而导致教师拥有“一桶死水”。同时,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评价手段比较单一,奖惩制度不够分明,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为了考试而教,一部分学生为了考试而学的教学现象,不能有效激发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课堂生态平衡与优化的策略

为了解决上述教学弊端,确保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平衡与优化,必须达到结构、功能与教学方法上的平衡与优化。

2.1 结构上的平衡与优化

2.1.1 确保班级规模、性别比例的均衡 根据生态学的胜汰原理,大学英语课堂系统的资源承受力、环境容纳总量在一定的时空内是恒定的,不适当的密度会对教育群体的活动和效能发挥产生不利影响[3]。从大学英语课堂效果看,班容量在30人左右是最佳人数,但是目前有的班级在五六十人,甚至有的多达九十多人,班级规模越大,环境越拥挤,学生参与正常课堂活动的机会就越小,对语言的学习兴趣越小。这就要求在师资和教学资源等因素方面达到合理的配置。

2.1.2 确保师生均衡话语权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还是沿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该模式把学习者当“容器”,忽视学习者积极的认知参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发生,难以调动学习者的内在动机[4]。

为了更好地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效率,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具有生态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以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具有生态特色的“5C”(cooperation,competition,consideration,creativeness and continuity)教学策略。

根据生态学原理,处于同一生态位的个体会互相竞争,个体适应能力提高;同时,“共生效应”显示个体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会极大地促进整个群体的提升。鉴于此,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话剧表演比赛;针对励志性的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或辩论赛等,通过采取cooperation(合作)与competition(竞争)的教学策略在学生中间形成“小组内合作,小组间竞争”的学习氛围,从而提升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针对语法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以consideration(全面分析)与creativeness(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为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分对待,因势利导,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促差”,即把握好课堂讲授策略,让每个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和时间。

大学英语教师通过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有生态特色的“5C”教学策略,最终培养学生生态化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学习材料和学习情景的制约,可以随时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情境,具有变通性。可以说,策略是高效率学习的保障,也是终身学习的武器或技能。在不同情境、背景的情况下,学习者能开发出自主学习的潜力、构筑发展的平台,受益终身(continuity)。

2.1.3 确保生生间均衡的话语权 教师在课堂上的位置影响到学生心理和教学效果。教师周围的区域称为活跃区,该区域内的学生表现活跃;而远离教师的学生则较被动,易成为边缘生[5]。尤其是多媒体授课时教师多数时间坐在电脑旁操控电脑或站在讲堂上,这样很容易造成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情感疏离,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避免长时间固定在讲台上,要走进学生,扩大活跃区,增进与每个学生的交流。

另外,目前教室的座位编排多是秧田式,适合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不利于教师与每个学生近距离互动,容易导致后排和边排的学生被边缘化。针对大学英语的教学特点,应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编排不同类型的座位,行列式用来集中讲解知识,圆形或椭圆形用来组织讨论。教师应同时注意到在行列式编排中,后排和边排的学生处在不良生态位,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定期交换座位,以达到最优化的学生生态位,促进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保证班内每个学生都有均衡的话语权。

2.2 功能上的平衡与优化

2.2.1 确定生态化课堂教学目标,力避“花盆效应”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6]这种顺应时代发展的适应性就是教育生态学的理念。在大的具有教育生态学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制定出每堂课的生态化课堂教学目标。

生态学中的“花盆效应”是指花盆中的个体或群体一旦离开那个固定的小生态环境,就无法正常成长。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力避这种“花盆效应”,每堂课都要确定出生态化的课堂教学目标,这就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技巧以及学生自主应变能力,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另一方面,积极开辟无限的课外活动天地,创设真实自然的交际环境,提高学生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

2.2.2 确保学生处在“最适区”生态学中 “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指出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此范围内主体能很好发展,否则将走向反面。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全面分析(consideration),因材施教(creativeness)的生态化教学策略,从而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找到与自己的发展空间相匹配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发展。

为了更好地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每位大学英语教师都应对班内每位学生的基本信息,比如英语学习的态度和动机、高考时英语分数、学习背景、家庭背景、认知风格、性格等有所了解,为每位学生建立个人档案,档案内信息随着每位学生状态的变化随时更新,以便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情况都比较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实施分层指导。从而保证每个同学在英语课堂上都处于自己的最适区,从而得到最大的发展。

2.2.3 巧用“边缘效应”确保教师拥有“一潭活水”当前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职责不是削弱,而是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参与者、监督者。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所以要想做一名好老师,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就应该是“一潭活水”。由于是“一潭活水”,从源头不断地得到补充,因而水体不会枯竭;由于水体不断地更新,因而水体不会贫营养化,也不会衰老花[7]。在当前科技迅速发展、学生个性充分彰显的时代,大学英语教师更要积极投身于继续教育之中。我们正处在现代科学一体化、学科交叉一体化的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边缘效应”,大学英语教师除了要学习本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去国内外其他高校进修学习。

3 课堂生态平衡与优化的意义

巧用“边缘效应”来确保教师拥有“一潭活水”会为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保证。大学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交叉学科的学习会使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都得到提升,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有效地制定出生态化的课堂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避免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花盆效应”,充分利用“共生效应”和“生态位法则”,力争使每个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都处于“最适区”,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到大学英语教学效率,从而保证大学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2-03-22)[2014-04-20]http://www.doc88.com/p-4761602717967.html

[2] 李森.课堂生态论 和谐与创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8-59.

[3]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9.

[4] 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认知心理学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1-128.

[5] Jack C R,Charles L.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M].Pek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39.

[6]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7] 吴鼎福.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200.

猜你喜欢

英语课堂大学英语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用爱浇灌英语课堂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高效英语课堂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