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者决策驱动”(PDA)应用视阈下的图书馆角色重申与转型❋

2014-12-25

图书馆 2014年6期
关键词:馆藏图书馆资源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 陕西西安 710049)

1 读者决策驱动的概念

1.1 PDA问题与文章论述背景

Patron-driven Acquisition(PDA)的概念一介绍到国内,便掀起众多学者的热烈讨论。其一:是赞成的声音,认为PDA在国内的引入仅仅是时间问题;其二:是反对的声音,反对者从PDA的定义、实施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等方面,对PDA进行了质疑;亦有人想走中间道路,不完全赞成更不完全反对,试图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依托强大的数据发掘技术,利用PDA的某些理念建构图书馆资源采访整合平台;还有学者将“Patron”的角色交由图书馆学科馆员担当,来实现用户介入资源建设的尝试。不论赞成与否,还是对PDA的实施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我们都有必要对PDA进行一次全面的剖析。

1.2 PDA 的内涵

Patron-driven Acquisition,国内将它解释为“读者决策采购”或者“需求驱动采购”。单纯字面上逐字逐词地描述,并不能揭示其实质,国内外学者在PDA的定义及内涵认知上存在很大的不同。例如:Che Zainab Hj Abdullah等人认为:PDA是一种图书馆资源采访的工具〔1〕。Kizer Walke则将PDA认定为一种允许读者发现获取图书馆并未收藏的电子或印本资源的服务〔2〕。而张甲、胡晓菁最初介绍PDA之时,将PDA定义为一种电子资源的销售模式〔3〕。国内的学者却更愿意将PDA定义为一种资源建设新模式或体系〔4〕。

参照前人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对PDA进行简单的总结。PDA是一种由用户、图书馆和供应商三者之间共同完成的文献资源销售和购买方式。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可以看作是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服务;从图书馆的角度出发,可以看作是计算机应用程序控制下的采购方式;从供应商的角度讲,可以看作是营销的策略。目前,北美地区学术性图书馆的实验结果显示,PDA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地解决了图书馆面临的问题。但笔者认为PDA作为文献资源建设的方式与策略,并不一定经得住时间和具体环境的考验,因为目前就其本身来说存在许多局限性。

2 读者决策驱动采购(PDA)的局限性之辨

2.1 从用户角度论证PDA的局限性

从“用户参与”的角度讲,PDA的采购方式可以优化馆藏结构的结论很值得怀疑。结论指出:目前国内的各个学校的荐购方式,读者的参与度不够,总是固定的某些用户群与采访人员联系,而PDA则可能扩大用户的范围,从而优化馆藏。〔5〕那么结论依据是什么?依据于国外大学的实验结果数据吗?中国的具体情况是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些问题都不得而知。我们当然赞同,现代图书馆的办馆理念应该“以人为本”,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形成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信息系统。〔6〕PDA将用户(利益相关者)纳入图书馆采访业务之中,这表面上看是“以人为本”,但从用户的类型、行为等方面认真解读,馆藏建构“以人为本”的希望是虚幻而不可信的。

笔者从流通部门和参考咨询部门获取到的服务数据中,可以看出用户群信息行为及素质的两种趋势。第一:流通业务领域内,教师用户群的借阅量并不乐观,职称越高借阅量则越少。而学生用户群体中,研究生的专业性阅读比重大,但缺乏规划凸显盲目性;本科生的阅读则“功利”趋势明显,各种考级类书籍阅读比例大。第二:对于图书馆自身资源的发现敏感度差,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养成在想获取文献之时去检索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的习惯,而是通过谷歌等搜索引擎获取知识。所以馆际互借工作人员经常会遇见本馆既有馆藏的申请单。而教师则更愿意从自己的信息圈(或他人或其他信息渠道)中获取最新的资讯,他们的信息圈主要由同一个研究方向的学者和相关信息渠道组成,教师用户群对于图书馆的服务比较陌生,馆员的能力很难得到他们的信任。进行了这一系列的说明,笔者只是想让所有的图书馆人注意到这一点:即使我们相信PDA会给图书馆馆藏建设带来效率,让图书馆的“藏”与“用”达到最优化的比例,但这必须是建立在与用户的信任基础之上。因为在PDA的采购方式中,用户检索图书馆OPAC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的“点击浏览”会成为购买的驱动力之一。所以在用户的学习习惯差异中,图书馆的地位相应地存在偏差,通过图书馆OPAC获取信息的方式,在很多用户尤其是教师用户群中使用的机率并不乐观。因此,我们有理由猜测PDA采购模式同样会造成只有固定的用户群体参与其中,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最为重要的教师用户群依然不会大量地参与到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来。

2.2 从文献资源角度论证PDA的局限性

假设我们上述推论是错误的,图书馆实施PDA项目之后,参与其中的用户群体不仅人数大大增加,而且用户类型也多样化。这样就能认为PDA可以成功地解决“藏”与“用”的矛盾并优化图书馆馆藏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国内已经有学者认识到了这样的问题。如刘亚、蹇瑞卿提出PDA的统计无法区别用户的需求是真是假,从而影响到了馆藏的质量。〔7〕这是一个最为突出的矛盾,虽然PDA的支持者认为严格细致的PDA预设文档是筛选和去除恶意点击的“法宝”,但是读者检索行为的随意性却是一切数据无法掌控的。这种状况绝不是偶然才会出现。我们试想一下,在长时间范围内,有大量无法判断是否是确切需求的订单,通过预设文档的层层筛选进入图书馆馆藏,但是最终无法逃脱“0”利用的命运。而对于图书馆的整体藏书系统来说,这些“偶然”成为馆藏的一份子终将成“鸡肋”。

另一个方面来看,PDA采购方式的出现背景之一是图书馆被“0”利用的馆藏与经费缩减之间的矛盾。图书馆人纠结于馆藏低利用率的问题无可厚非,但是却不能将自己的目光局限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在某个时间点和某个空间里被“0”利用的文献资源,在另一个时间点和另一个空间里同样是“0”利用率,如图1所示。因此,PDA的初衷利用了文献被“0”利用的矛盾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将图书馆的馆藏建设设置成为一场商业味浓厚的交易,试图让所有图书馆人转变观念,认为图书馆的一切业务和服务都必须“量化”,用经济效益来满足眼前的利益,这样以牺牲各自图书馆馆藏的文化底蕴为赌注的做法,终将渐行渐远,图书馆也会在与诸如谷歌这样的科技奇葩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图1 文献被利用的时间与空间维度与交叉

2.3 从程序的技术角度讨论POA的局限性

PDA的工作流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图书馆针对资源采选的“预设文档”设置。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支持PDA的学者们试图让我们相信,预设文档可以制止一切可能出现的恶果,比如:馆藏结构的失衡,读者滥用PDA权限等问题。而值得商榷的是,预设文档本身并没有一个合理的控制机制,并且其设置也没有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作为指导。因此,从程序应用的角度出发,预设文档作为程序运转的主要参数,主观上因图书馆馆员知识结构和个人价值偏重差异的影响,而带有个人色彩。相应地,在客观的应用过程中,数据描述的框架往往过于机械,图书馆被量化的服务和业务,在经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后,是否会给未来的服务和业务带来混乱,我们无法确定。就目前来看,任何一个实施过PDA计划的图书馆都没有就此方面做出合理客观的展望报告,因而PDA程序本身需要更加完整的规划,要特别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对应的局限性分析。

2.4 PDA营销模式中被采选对象与服务对象的局限性

在国外,PDA采购方式的应用对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供被采购的资源类型以电子书为主,因为与印本环境相比,电子书浏览时间、登陆章节的时间更容易被记录下来,这种细粒度的使用让差异化收费模式成为可能。其次,大力推动PDA计划的以学术性图书馆为主,他们认为在数字时代,学术图书馆应把焦点放在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上,而不是放在较大的文化遗产保藏上。因此,美国《2012年学术图书馆十大发展趋势》的报告认为电子书的用户驱动采购模式将成为常态。学术图书馆采用电子书的用户驱动采购模式是图书馆面临证明其价值与支出相符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8〕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不论是被采选对象和服务对象的局限性,都不能否认PDA作为一种策略、一种工具的先进性。前提是,图书馆人在思考未来发展问题时必须以此类局限为参考。

3 “读者决策驱动”(PDA)视阈下的图书馆危机与角色之辨

3.1 PDA应用带来的图书馆存在危机

在论述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用两张示意图对传统采购模式与PDA采购中参与者的关系进行比较。如图2、图3。

图2 传统采购模式中参与者关系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采购模式下,不论是需求信息还是资源信息的流动都是单向的,图书馆的身份是知识的提供与收集者,在这个供需链中,因为图书馆积极的参与,使其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

从图3可以看出,用户通过PDA服务可以直接与供应商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讲,用户不再属于图书馆,成为与图书馆平行的存在,而图书馆则完全处于游离于供需链之外的现状。因为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供应商将会利用合法的渠道获得更多的知识资源(甚至包括学术图书馆的珍贵资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更为人性化的手段和平等开放的原则,吸引更多的用户直接与其对话。这只是笔者一个大胆的猜测,但它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罗伯特·达恩顿在《阅读的未来》中对于“谷歌图书搜索计划”的描述让我们看到,谷歌这样的商业机构在知识提供服务中的主动性。〔9〕所以,我们有理由这样大胆地猜测,在PDA采购的大面积推广下,图书馆的存在很可能被动摇,可谓危机重重。在数字阅读广泛被认可的当下,图书馆的存在已经被怀疑,这样的危机感却是盲目推广PDA采购所没能注意到的。

图3 PDA采购参与者关系

3.2 图书馆与知识服务机构的本质之辨

资源是图书馆工作的基础,这就注定图书馆是作为“知识的守护者”而存在的。那是为谁来守护?笔者认为:守护者角色的服务对象有两个:其一是图书馆的用户,其二是整个人类社会的记忆。首先,从用户的角度出发,馆藏建设“需求论”的重要性不能被忽视,图书馆要扮演好“知识守护者”的角色就必须时刻注意用户的动向,并仔细分析其需求。这项工作不能轻易用数据或数据建构的框架来完成,而是要利用经济学、数学等领域的理论设计规划,搜集统计阶段性的调查数据,最终形成一个长期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需求动向。其次,从保存人类记忆的角度出发,不论PDA营销的对象是纸质资源还是电子资源,都不能代表现代图书馆所有的资源范畴。因此,理论上,PDA是在预设的文档程序控制下完成的决策采购,它只能作为现代图书馆资源建设策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工具,PDA本身是为凸显图书馆“知识守护者”的角色而存在。

而从另一角度看,数字时代的到来,面对经济不景气的现状,学术性图书馆将走上不同于其他类型图书馆的发展之路。从服务对象、职能范围等方面进行对比,学术性图书馆文化传承的角色需要被淡化,应该积极思考馆藏重构的策略,转型为专业的知识服务机构将是大势所趋,而最终的发展目标应该是知识生产者的角色,也就是说在文化知识传播链中,以图书馆为原型的专业知识服务机构具备更多支撑科研、课题和学术发展的功能,从而引发其本质职能的转变。这么说来,PDA当然可以成为专业知识服务机构的资源建设主要模式,只是其程序的科学化、智能化方面要不断推进 ,从而挖掘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由此看来,PDA模式带给图书馆的冲击力将会远远超出我们想象,这是时代发展、技术进步不可避免的事实。特别是这个西方的舶来品在中国的实践并不能执行“拿来主义”,需要综合国情及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多方考虑、论证后寻找最合理的途径。

4 总结

PDA的应用将带来馆藏资源的优化、将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新模式的观点仍然值得斟酌。我们需要对不同类型图书馆的职能、服务对象和经济现状进行多方面思考之后,再论证其应用的可行性。而图书馆(不包括学术性图书馆)的使命,决定它的文献资源建设终究不能是一场以利益为前提的“买卖”,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型更不是简单的数据就能实现。面对发展中的转型问题与困境,图书馆应该以尊重知识为原则,因为尊重知识才能尊重读者。反之,重视读者亦能更好地重视知识。

1.Abdullah CZH.,Kassim NA.patron-driven acquisition:current practice of e-book selection in malaysian academic librarie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Libraries,2013(1):37-46

2.Walker K.patron-driven acquisition in U.S.Academic Research Libraries:at the Tipping Point in 2011?.Bibliothek Forschung Und Praxis,2012,36(1):126-130

3.张甲,胡晓菁.读者决策的图书馆藏书采购.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7(2):36-39

4.樊国萍.读者决策采购——用户需求驱动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6):57-61,82

5.彭凤,黄力军.我国读者荐购与读者决策采购之比较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3(19):32-34,38

6.吴建中.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

7.刘亚,蹇瑞卿.读者决策采购的分析和启示.图书馆杂志,2013(4):49-52,99

8.宋洁,王乐.美《2012年学术图书馆十大发展趋势》解读.图书馆杂志,2013(11):88-91

9.(美)罗伯特·达恩顿.阅读的未来.熊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馆藏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资源回收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