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完善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若干思考

2014-12-25冯仲科徐伟恒郭欣雨丁秀珍

团结 2014年1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院士论文

◎冯仲科 徐伟恒 郭欣雨 丁秀珍

(冯仲科,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民革中央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徐伟恒,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副教授;郭欣雨,丁秀珍,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硕士生/责编 张栋)

在科学领域,中国为什么尚未诞生诺贝尔奖?这不仅是对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拷问,也是对中华民族的考验。诺贝尔奖自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一个多世纪以来,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相关学科领域学术成就的权威奖项。但遗憾的是,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世界第一的国家,我国至今在这一奖项上几乎仍是空白。到目前为止有9位华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7位是美籍华人,1位是法籍华人,我国仅有1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必须承认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确实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人类发展的里程碑和科研评价的标杆。而我国当今科技发展看起来如火如炽,但在这一奖项上却继续保持空白,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的科研体系到底怎么了?

我国科技管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1.科研资金投入不足。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一是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研发投入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普遍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2.2%,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1.5%。但是,这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科技的投资在国家经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

2.过分强调SCI论文。

现在高校、科研机构出现了强烈的 “SCI”热流,过分强调论文。论文和SCI发表量已成为评价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首要标准。这就不得不迫使科技研究向SCI看齐,为SCI而写论文,为了论文而改变科学研究的初衷。为发表SCI公开了不该公开的数据,给国家的科技实力带来伤害。这不但对中国自己的科学发展没有帮助,反而带来学术造假,阻碍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对国家的科研利益造成损害,阻滞科研成果的经济转化和工程技术的发展。

3.科研论文、软件著作权登记向数量化发展,但质量令人堪忧。

近些年来,我国各种论文的数量迅猛增长,各方喜报论文的数量突破多少万篇,而论文的质量的提升速度却令人堪忧。庞大的论文增长量和软件登记量数字不是建立在科技的真正发展壮大上,而是更多垃圾文章的出现和互相抄袭的恶习的流传。这说明我国的科技论文评价还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科技论文的管理工作还需要进行反思,对论文的价值观还是不恰当的。

4.专利制度发展不平衡,地域集中现象明显。

对于将专利与个人价值评价密切结合,或者将专利作为科技研究量化成果的地区,专利的授权层出不穷,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或者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出现了专利的形式化结果,为专利而专利,用国外的东西改头换面,没有原始创新和重大发明。量大,面广,浅薄。而其他地区,人们对专利的意识薄弱,以至于出现学术争议,或者科技发展缓慢。

5.缺乏新产品鉴定和评价体系。

近年来,科学研究的发展使得各种的新品种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这些产品的优劣性、价值性还不能够得到全面而具有权威的评价和测试。虽然目前已经存在一定的评价单元和机构,但是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和系统做出全面的科学的评价,没有专业的专家队伍和测试手段进行可靠的验证。

6.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太低。

如何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一直是困扰科研人员及科技管理部门的难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对科研工作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国家科技进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2011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在 “2011诺贝尔奖得主北京论坛”上表示,我国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不足5%,严重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25%,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转化率的差距甚远。转化动力不足、转化体系不完善、政策支持不够有力、转化壁垒众多等都是造成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太低的原因。

完善我国科技管理的建议

1.加强从源头进行科技创新管理。

改革开放前,我国对于科技管理基本上采取的是中央集权式的 “条—块”系统,改革开放以后,这种中央集权的体系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改良,各种科研创新活动也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但是纵观当前的管理体制,这种中央集权式管理并未得到彻底改变。与此同时,地方、企业、高校等其他形式的科技创新形式也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出现多个源头支持一个项目情况,产生制度上的交叉和重叠。针对我国这种具体情况,必须改善这种管理不当现象,从源头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在这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一个良好的榜样,拥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系统。科技创新的管理,应当积极吸取经验,优化管理制度,以便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基金也是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议加强自然基金资助力度,在现有规模基础上扩大3倍以上,以适应科技创新的发展。

2.成立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金及国家工程技术基金委员会。

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我国对于创新基金的管理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创新基金的管理也比较分散和凌乱,不利于工程技术项目的建立和发展。因此,建议成立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金,统筹管理各部门基金,全部纳入与自然科学基金类似的管理模式,按自然基金的3-10倍以上配置。光增加资金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高科技项目来说,资金的需求量是比较大的,因此,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有效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面。工程技术创新基金更需要侧重于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和生产工艺的提高,也应当将相关优秀企业的研发部门作为创新重点进行扶持和必要的监督。

3.成立国家工程技术应用转化基金。

科研不能只是针对理论的研究和突破,还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产业化上,这就需要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联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确立企业在科技进步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应坚持以市场为依托,把科学技术变为现实生产力,加强科技、经济一体化。成立国家工程技术应用转化基金,设立专项项目,促进工程技术的研发和成果的转化,建立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市场之间的生产链关系,研究 “适销对路”的技术成果,提高科技成果内在质量而不是数量,支持科研院所办企业转化科研成果,把成果转化率作为对企业的考核指标,采用最优化的科技管理方式和决策方案,以取得最佳效益,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加速研究与技术成果转化。

4.研究科技成果间的当量转换机制。

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产品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被公认或是得到肯定。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认定主要体现在SCI、EI、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登记这几方面,通过大量资料的查阅,对2000年到2011年SCI、EI、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登记产出结果进行统计,如下表1和图1所示。

表1 2000年~2011年我国科技成果产出数量统计表

由此可见,我国软件登记数量明显大幅度高于其他三个,而四者总体上都保持着良好地增长态势。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促进我国科技成果的鉴定和考评应当更加合理化,研究实现科技成果间的当量转换的机制,增加科技成果评价的公平性。对单位和个人科研成果评价,应该有成果间的当量转换换算方法,比如,SCI论文,EI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登记被当作科技成果进行评定时,按照专业、部门的不同,提出不同的当量转化要求,提出不同的当量转换公式和评价机制,避免过分强调SCI的火热局面,保证各项科研成果的协调稳定发展。

5.建立中国自己的科技论文评价体系,避免过分强调SCI论文。

提升我国在国际学术界中的地位固然重要,但是保护民族科技论文,真正强大我国的科学技术更为重要。目前国内把SCI论文数量作为科技成果的主要评定标准,将科技成果推向国外似乎成了价值所在,这使得 “崇洋媚外”扩大化,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失。过分强调SCI论文,将阻碍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国一流的学术论文都在国外发表,只有二三流的论文才在国内发表,这样一来,我国的学术刊物将永远是二三流水平,不能成为一流学术刊物。我国一流的科技成果,首先为国外服务,只有二三流的成果才留在国内,为我国服务,我国的科技水平就会停留在国际二三流水平。这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我国一流的学术论文,一流的科技成果首先应在国内发表,一流的人才,首先应该为祖国服务。我国人才培养和评价的体制、机制与标准亟待改进,应扭转 “唯SCI论文主义”,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因此,如何建立我们自己的科技论文评价体系,形成同国外相当的当量的论文评价指标应当是科技管理者的目标和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要严格规范科学家的行为,鼓励科技工作人员在中国自己的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同时要杜绝为了在国外期刊发表文章而不当泄露科研数据和科研成果的现象发生,更要杜绝为了赢得国外期刊的关注,故意夸大中国的问题或者直接损害中国利益的现象。

6.改革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

我国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科技奖励对能否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的改革,应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通过不断完善科技奖励制度的设置和运行,进一步提高奖项的含金量、权威性和影响力,更好地促进成果转化。由奖励科技团队为主导转为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个人,由评定委员会提名,成果不因地区、时空的变化产生当量变化,国家层面控制在几十个,省一级控制在几百个,更低的奖项不要评,引导社会力量颁奖。

7.注重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和谐发展,权利协调制度化。

科学研究的本源是人类追求真理的探索行为,其最初驱动力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众多的科学发现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利益,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这些在今天仍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宗旨。而现在我国的科研事业由于各种原因产生异化现象和过度行政化,限制和阻碍了对真理的探索。同时,各种的“头衔热”成为上级部门 “有所作为”的象征,急功近利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虽然很多成果达到国内先进,国际领先,但没有使我国的科研水平上台阶。因此,应当规范科研立项,加强数据管理,一律取消不负责的科研成果,严格科研验收和鉴定,加大对风险科技的投资,产出对经济、社会有促进作用的成果。借鉴英国和欧盟的科技管理与评估经验,减少政府干扰,注重同行评议,进而改善科技管理。要改变以往只注重加强行政管理,而不注意加强学术机构职能的情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方向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和指导上,要发挥专家、教授的作用,调动骨干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原则和思路应由学术性机构提出,行政管理机构则主要是具体实施,做好服务,不能造成教师的工作是围绕行政机关管理程序运转的局面。

8.淡化院士热度,增大两院院士比例。

院士是学术界的最高荣誉称号。17世纪中叶,法国最早建立院士制度,此后,其他国家纷纷仿效法国,成立科学院,聘选院士。全世界有院士制度的国家主要有:英国 (皇家学会),美国 (全国科学院),俄罗斯 (科学院),瑞典 (皇家科学院)等,经查阅资料,得到表2的统计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的院士比例是最低的。这就使得院士的声望、地位和 “作用”无限制地膨胀,变得 “唯名而不为实”,对于院士制度的争议不断。据调查,我国科学院院士当选前后一直担任行政任职占院士总数的63%,一生从未担任行政任职的仅占17%,而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在获奖前后一直具有行政任职的只占总数的大约19%,一生从未担任行政任职的占59%。在科学的赛跑中,必然会因为力量的分散而造成某种程度的影响。因此,我国的院士制度亟待改革。笔者认为,要解决这种情况,要么通过增加院士比例降低人们对院士的 “神话”认知和院士本身的优越感,采取淘汰制而不是终身制,促进院士的科学贡献。要么淡化院士热度,学术界不应当存在长官意志的现象,科学研究需要时间和空间,需要平心静气的研究和良好地学术氛围,否则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我们应当给予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荣誉称号、真正的科学家的称号,而不是象征一种权力的 “官帽”。

表2 有院士制度的国家情况

9.建设合理的科研梯队,严格规范职称比例。

科技要发展,人才是根本,而培养人才的高校教师是重中之重,是科技创造的开拓者和领军人。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也是科技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好多学校没有助教,全是教授、副教授,老龄化也比较严重,非常不利于科技发展。一个配置结构合理的队伍,应当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力,新老结合,做到后继有人。一个强有力的队伍应当是呈金字塔型的,而助教应当是这个教师队伍中的基础。同时,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奖励和晋级制度,优化教授、副教授队伍,建立宏观稳定、微观流动的相对稳定、精干、高校的队伍。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和总体布局的需要,制定相应的调控机制和奖惩措施,按照一定的程序,有计划地组织和建设好合理的科研梯队,选拔培养一批科技将帅,并对这些优秀人才实行特殊的评估机制,给予相应的待遇,还要注意协调处理好各科研梯队成员之间和队伍与队伍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能够充分合作、联合攻关,发挥集团作战的优势。同时要大力加强以科技将帅为核心的科研梯队建设,在重要的科研方向上,形成相对持续稳定的研究队伍。

10.科学引导高校发展方向。

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科构成、研究方向、学术队伍、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方面都有不同于研究所的特点。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是设计、研究人才,而更多地需要培养直接面向市场、面向产业的人才。现在高校的培养模式大都面向设计和研究,严重脱离了生产实际,使得学生就业茫然,不知道自己工作了能干什么;单位招聘难,招到的人才什么都不会。因此,高等教育需要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要培养工程、工艺技术人才,把科研集中在211以上院校的优势学科,这样不仅可以优化优势学科的资源配置,也使得其他层次的高校的人才能适得其所。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院士论文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精准转化的“科创365”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提高科技成果持续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