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巧做功 巾帼小生——记评剧坤生张俊玲

2014-12-25谷北北冯海宁

团结 2014年1期
关键词:小生评剧艺术

◎文/谷北北 冯海宁

(谷北北,民革河北唐山市委会组宣处处长;冯海宁,唐山劳动日报社记者/责编 金绮寅)

张俊玲,民革党员,国家一级演员,唐山市评剧团艺术总监。中国戏剧 “梅花奖”、 “文华表演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唐山市评剧洪派艺术学会会长,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市第五至八届政协委员。当今评剧界女小生领军人物。她在传统评剧唱腔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

提起我国戏剧艺术中的 “坤生” (即女伶扮演男性角色,以女小生为主流),人们自然会想起民国时期名动公卿的“冬皇”孟小冬。不过,在当今评剧舞台上,也有一位奇女子翘楚梨园坤生界。该女子被认为是中国评剧界女小生的领军人物,评剧 “洪派”艺术最卓越的继承者,专家称其表演“浑身绝无脂粉气,只留英气在眉梢”。这个人就是河北唐山民革党员、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洪影的入室弟子张俊玲。她秉承洪派艺术精髓,结合自身特点,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在评剧界独树一帜,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好评。戏迷们将其与大名鼎鼎的越剧女小生茅威涛联系起来,盛赞 “南有茅威涛,北有张俊玲”。

人戏合一,硕果累累

舞台上的张俊玲,塑造的小生扮相英俊,举止儒雅不矫情,大气从容不忸怩,气宇轩昂,风度翩翩,俊朗潇洒,充满了阳刚之气;嗓音明亮,高音处破云裂锦,低回间婉转情深,声情并茂,唱做俱佳。有专家评论说,张俊玲女演男不露女相,女演男而胜于男。她的一顾一盼,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样的韵味十足,美不胜收,有着美学层次上的艺术价值。戏迷则送她 “翘楚风流皎洁照人,灵巧做功巾帼小生”的条幅,对她精彩出众的表演给予充分的肯定。

2007年,张俊玲在 《香妃与乾隆》中扮演乾隆帝。剧中的乾隆英明神武又风流多情,成功塑造并非易事,张俊玲采用了复合表演来完成,即展现人物风流潇洒的个性时用小生表演方式、展现人物庄严威武的帝王之相时用老生表演方式、展现人物的飒爽英姿时用武生表演方式。最终,张俊玲凭借该角色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评剧界声名鹊起。2010年,中国评剧院和唐山评剧院合作打造作品 《马寡妇开店》,张俊玲受邀扮演剧中狄仁杰一角。 《马寡妇开店》有“评剧第一戏”的美称,捧红过众多评剧花旦。后因时代变迁,曾绝迹于舞台近60年。此次新改编的剧本与旧版本相比,丰富了狄仁杰这个人物的形象,更注重人物内心情感和心里变化,需要演员通过更多的唱和更丰富的肢体语言加以表现,这对演员来说是个大挑战。张俊玲不负所望,勇敢 “拿下”狄仁杰,获得极大成功,成为该剧最受瞩目的演员之一。而该剧则在第七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荣获一等奖,开创了评剧界强强联合共铸精品的运作模式,成为评剧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2002年,张俊玲出演舞台剧 《成兆才》。塑造评剧艺术创始人成兆才这个艺术形象,是张俊玲梦寐以求的愿望,同时也是对她的一个巨大挑战。成兆才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剧作家,北方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评剧创始人,为评剧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被后人尊称为 “戏圣”。张俊玲在塑造成兆才这个人物时,紧紧抓住他是个农民又是文人的双重身份,从平民的角度,深入挖掘。在表演上,她并没有给成兆才头上套一些闪烁的光环,而是从农民出身的艺术家的角度,脚踏实地地从唱、念、作的出色表演中,显示其业绩的卓著和性格的光辉,着力表现他的平实、质朴。为了艺术的真实和完美,张俊玲甚至剃掉了一头秀美的长发。舞台上,张俊玲一袭月白长袍,蓄着须,脖颈上盘着长辫子,生活步与新台步相结合,采用略带苍凉的唱腔出场,一个真实而又生动的清朝“大老爷们”成兆才出现在观众面前。从年轻一直到50多岁 (作者注:成兆才 55岁去世),“成兆才”年轻时潇洒,老年时沉稳,张俊玲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她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紧紧地牵动着观众的心,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半个多世纪前的生活中。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唱腔,大幅变化的身段,细致入微的感情刻画,让观众记住了这个农民出身、 “平生落魄尽悲凉却把精魂系评腔”、在30年间创作、改编、移植了一百多出不同题材、不同风格评剧剧本的剧作家。张俊玲所塑造的成兆才是生动的、成功的,更是人戏合一的,在给观众送去艺术享受的同时,向着评剧艺术的顶峰不断攀登。当年9月,在第三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张俊玲主演的舞台剧 《成兆才》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的热烈掌声,一举成名,红遍剧坛。

在成功上演 《成兆才》舞台剧和2008年《成兆才》电视剧之后,张俊玲继续挖掘成兆才的内涵,打造评剧文化品牌。2012年她主演了新编评剧 《从春唱到秋》,继续扮演成兆才。《从春唱到秋》是以电视剧 《成兆才》为蓝本,浓缩故事精华、突出故事矛盾而形成的新剧本,以成兆才所在的吉庆班闯江湖为背景,以成兆才为评剧不懈奋斗为主线、以成兆才的感情生活为副线,讲述了评剧形成过程中发生在天津、唐山两地的故事。整部戏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首次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成兆才为评剧艺术无怨无悔一生付出的事迹。剧中成兆才的光辉与弱点,伟大与平凡,喜怒与哀乐,苦辣与酸甜,经张俊玲游刃有余的表演和演唱得到了完美的演绎,情感传递准确到位,富有强烈的感染力。2013年,张俊玲凭借在该剧中声情并茂的出色表演、深入人物内心的成功刻画,成功征服文华奖评委,荣获我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最高奖项——文华表演奖。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虽然今天的成绩显赫,但回想当初的从艺之路,却是充满艰辛。张俊玲自幼喜欢文艺,1976年考入县京剧团,初习旦角,后京剧团改为评剧团,因其小生扮相英俊,便根据团里需要服从分配转工小生,拜师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洪派唱腔创始人洪影。从旦角转小生,基本功都要从零开始。第一次跟恩师交流,竟被洪影先生批评表演 “太拙了。” “拙”是笨、不入门的意思。

不服输的张俊玲在恩师洪影的指导下,开始在简陋的排练厅摸爬滚打苦练小生基本功。老师要求严格,张俊玲练的认真刻苦、一丝不苟。戏曲演员练功的艰辛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甩发”功用的是一米半长的发绺子,反复大力甩头训练让张俊玲呕吐不止,老师劝她休息,不一会儿她又走入场地练习。拿顶时,别人耗两三分钟就下来,可她却坚持十来分钟,结束时,她的眼睛因为充血红红的。别人都去休息了,她则抱着录音机反复揣摩老师的唱腔。排演 《红丝错》一剧时,她恰逢车祸尾骨骨折,医生让她卧床休息一个月,可她还是忍着尾骨伤痛,仅休息五天就来到排演场排戏,那一蹲一站、一跪一卧,都痛得她泪如雨下,但从始至终也没有说一个 “苦”字。

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张俊玲从恩师那里更学到了 “戏比命大”的敬业精神。在接到扮演角色的任务后,她首先仔细阅读剧本,广泛搜集资料,认真分析扮演的人物,找出人物的行动线和闪光点。为了一个动作,一段唱腔,她反复琢磨,耐心体会,并勤学好问,同行、前辈,就连老大爷、老大妈都会成为她求教的老师。无论是深夜临睡时,还是清晨做饭时,她常常会为塑造人物而喃喃自语、沉浸其中,直到旁人在一旁唤 “醒”她、把她拉回现实中。

在戏剧界,女扮男装要比男小生表演困难得多,因为女人生理限制,无论身形体格还是嗓音神情,都与男子存在相当差距。为了避免女性特征过多流露,她的脚步、手势、身段、神态、眼神,无一处不是在模仿男性的动作。为了能显现男性高大壮实的体格,纤弱的张俊玲总是在水衣里加穿棉袍,足下高登厚靴,排练下来必定是大汗淋漓,乃至衣湿粘身,脱不下来。有一阵子,为了让自己体型更加强壮,她与男同事抢着干体力活,甚至在下乡演出的风雨泥泞中,瘦弱的她和男同志们一起扛粗壮的大树干搭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张俊玲曾说: “在舞台上,观众看的是真功夫,干了这一行就得熬得住辛苦。”正是在这种辛苦练习下,张俊玲的小生基本功打得非常扎实。此后,在洪影老师的带领下,她逐渐学会了老师的一出出拿手剧目,如 《六国封相》、《梁山伯与祝英台》、 《周仁献嫂》、《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在学习中,她也逐渐继承了洪派的艺术特色,在用气、发声、形体表演等方面酷似洪影老师,在吐字的 “喷”、发声的 “夯”、技巧的 “闪”、形体的 “俏”等方面将洪派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近二十年来,在团里保留、新排的剧目中,大多数剧目中的小生主演都由张俊玲担纲,她也成了市评剧团的当家小生。

履职献策,为文化传承事业尽心竭力

张俊玲是一名评剧演员,还是一名民革党员,曾担任过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繁忙的演出之余,她认真履职,积极调研,收集百姓呼声,为我国文化建设、非遗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为评剧演员,张俊玲非常关注民族艺术文化传承。她认为传统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挽救它,政府也应该有所作为。对于具有较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戏曲艺术形式,国家都应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同时,她还建议,政府应抓紧调动各方面力量,依靠现有各种科技手段,保存好传统戏曲资料,为后代留下这份宝贵遗产。在担任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张俊玲提交了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要注重民族艺术保护的建议》,建议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该建议对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启动、促进加快文化立法的步伐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07年开始,文化部已经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工作。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正步入有法可依的阶段。

张俊玲每年要参加100多场下基层演出。在她眼中,基层就是她的舞台,是评剧艺术的希望所在,更是她履行代表职责、了解百姓心声的重要途径。从基层收集上来的呼声是接地气、合民意的,这些都是代表建议的第一手素材。 “我省一些农村没有文化活动场所,老百姓看到文艺演出的机会很少。”常到农村演出的张俊玲说,许多地方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匮乏。“今年春节我们在一个村演出时,下起了大雪,但老百姓仍不走。一位60多岁的大爷说,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这么 ‘高档’的演出。”据此,张俊玲撰写 《关于文化惠民政策的建议》作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大会发言,建议由政府买单,对下乡演出进行补贴。目前此建议已经得到落实。全国各地文艺院团演出下乡、电影下乡能够拿到补贴,积极性大大提高,文化设施 (如农村书屋、小剧场等)的建设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

在人大会议期间,张俊玲会议出勤记录上永远都是 “满勤”状态,表明她从未请过一次假、缺过一次席。张俊玲笑着说: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自然不能辜负了这个身份,尽可能发挥我的作用,为人民、为社会做出我应尽的责任。”

戏剧舞台上的 “乾旦坤生”现象能够最大限度激发观众的兴趣:男人演的女人到底像不像,女人演的男人到底准不准。但作为演员,饰演与自己性别相反的角色,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特别是作为职业,更要付出毕生的精力。“我觉得我就是一条一天到晚游泳的鱼,不停地游,从来不想回头,也不问天长地久,因为我对评剧的爱是那么深。”张俊玲说她每当听到张雨生 《一天到晚游泳的鱼》这首歌时,心中便会涌上无限感慨。她感谢自己这一生遇到了评剧艺术这片浩瀚的海,让自己一朝投入即化身为鱼,不知疲倦,一游就是30年。 “爱是美丽的信仰,我要为评剧事业贡献我的全部。”张俊玲说。

笔者在此摘录下张俊玲日记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与读者们共享这位奇女子的心灵感悟: “我是一个女人,却在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英姿勃发的男人的形象。我喜欢生活中女人的柔美与贤慧,但我更热爱舞台上我心中那五彩斑澜的男人们的世界,他们让我沉醉,让我求索,让我痛苦,更让我快乐和自豪!”

猜你喜欢

小生评剧艺术
浅谈评剧的乐队及伴奏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京剧行当——小生
海半仙与秋小月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玉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