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站长说“宝地”

2014-12-25赵赫男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宝地梨树县试验田

赵赫男

“这15公顷土地可是我们的‘宝地。”11月4日,四平市梨树县梨树镇高家村。在一片用铁丝围栏围起来的土地边上,54岁的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说出这句话时,两鬓斑白的他竟然有些热泪盈眶。

围栏内的土地,是梨树县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技术试验田。试验田里,既有倒掉的秸秆,在地上厚厚地覆盖了一层,也有没收割的秸秆立在地里,有高有低,看上去有些杂乱。王站长说:“看上去杂乱,却是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这片“杂乱”的土地,为何会令一位年过半百的科研专家激动不已?瑟瑟北风中,王贵满从8年前说起。

“一直以来,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品种的更新、化肥与农药的高投入,但产量增加的幅度却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王站长说,干旱、地力下降和传统耕作方式是限制进一步增产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7年,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与中国科学院等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在这里建立起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农科专家们开始了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的深度研发。

“从保护土壤的角度讲,种地不是侍弄得越干净越好,反而要种得埋汰。”王站长介绍,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就是在耕作时,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保护土壤。秋收后,用秸秆、残茬覆盖土地,从而减少土壤遭风蚀、水蚀,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抗旱能力,进而提高粮食产量。

8年寒暑,8年耕耘。在这块土地上,倾注了国内多家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专家的感情和期望。

8年过去,秸秆还田的土壤测试表明,连续实施秸秆覆盖免耕后,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常规种植的地块有了大幅度提高,含水量也有所增加。王贵满说,最直观的结果就是,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田块,每平方米蚯蚓的数量达到120多条,是常规垄作的6倍。大量蚯蚓活动,使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土壤有着良好的孔隙度,土壤不至于太过坚实,更适合玉米根系的生长。

8年过去,保护性耕作显示了极大的抗春旱、夏旱和秋旱的能力。由于玉米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和阻止了耕层水分的蒸发,地块由于蓄水多、水分蒸发少,旱情影响远远小于常规种植地块。王贵满说:“今年夏天的旱情,应用这项技术的地块就表现出很明显的优势,持绿性特别好,产量较常规种植增产达10%以上,平均产量达到1.3万公斤/公顷。”

……

望着这片凝聚了期望的试验田,细说起这片土地获得的科研成果,王贵满欣喜不已。

让农技专家最感到欣慰的,莫过于一项新技术被农民认可。王贵满说,经过几年的研究完善和示范推广,到今年,这项技术在梨树县示范面积已经扩大近1万公顷,试验基地遍及全县各个乡(镇),有的村已经达到了全村覆盖。

王贵满说:“这片试验田,不单单对梨树县有意义。我们中国的土地资源有限,不能像国外农业那样免耕休闲,所以必须研究适合我们国情的耕作方式。这15公顷土地,是我国研究土壤在各种条件下变化规律的重要阵地,是研究土壤改良的‘宝地。”

靠天吃饭不如科技增产。这一块“宝地”,就如一块磁石,深深吸引着王贵满和更多的农业科技专家来继续探索一个又一个增产课题。

猜你喜欢

宝地梨树县试验田
众说港大深圳医院“试验田”
凤栖宝地
思埠康尔 微商+直销的试验田
最高法巡回法庭实实在在搞改革——司法改革“试验田”精耕一年硕果累累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铭记历史 爱我中华
我愿自己长大后是这样的
上城区:打造可持续发展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