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译员调查的口译术语记忆机制与教学启发

2014-12-24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短时记忆译员口译

杨 莉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 401120)

一、口译中术语的准备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口译是一个策略性信息处理过程。由于现场压力和即时性要求,译员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听取信息、理解、转换、表达的过程,这种短时间内完成认知处理、多重任务的共时性(simultaneity)、现场性、不可逆性是口译操作的难点。

口译要求译员在听到源语信息的同时或之后,迅速完成语言词义的转换。但是在完成这一语际转换的过程中,译员却经常发现自己对一些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缺乏了解,也不知道它们在另一种工作语言中的相应表达方式。这些陌生的术语名词往往构成译员的障碍,导致其传译的失败(张吉良2003)。鲍刚(2005:310)在讨论口译的基本因素时,将其分为四个模块,模块A:语言基础(A语+B语等);模块B:译员的心理素质和智力素质基础;模块C:译员的个人/社会文化、经验与经历;模块D:译员的知识基础(D1百科知识、D2专业知识、D3语境、主题、交际环境等),并指出译员工作时感到最困难的模块是D2,它反映的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术语(technical terminology)主要包括单一指向术语即技术术语;特定指向术语,如司法指向、人民、作品或电影名等;讲话人特意使用的词语。翻译和日常的表达一样,要想指称某些事物,必须使用准确的术语。塞莱斯科维奇(2007:143)认为术语在讲话中保持着应有的意义,翻译必须在另一种语言里找到相应的词语。译员只要具有足够的知识,能解决单凭语言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么他无需成为某一主题的专家就能进行翻译(勒代雷1990:197)。从这个层面来看,训练有素的译员完全可以凭借译前准备所掌握的“零散的”、“被动的”专业知识圆满完成口译任务。这也是不少优秀的译员在短期内成为各种会议以及专业领域的“行家”的原因。

因此,做好译前准备功夫至关重要,尤其是术语的准备,在口译工作开始之前,认真收集和整理口译任务可能涉及的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找到它们在B语中的语义等值,并加以强记,能减轻译员认知负荷,缓解心理压力,对临场口译充满自信。

二、口译中术语记忆机制

口译中的记忆是指译员在听辨和理解原语信息的同时对重要信息用记忆的方式在大脑中进行贮存。根据心理学原理,人类记忆是大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车文博1986:403)。瞬时记忆(sensory memory)是最短的记忆,只能使语言信息保持0.25秒至2秒,但容量很大,受到注意的信息被保存下来进入短时记忆,其余大多数信息会迅速消失。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贮存瞬时记忆输入的信息,位于人脑的海马区,保持时间为 ±1分钟,记忆信息容量为7+2个,它连接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以听觉编码为主。虽然信息保持的时间短,但对译员来说短时记忆是进行高强度脑力活动的关键时刻,还可以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是人脑保持信息的主要手段,其信息容量要比短时记忆大得多,随时可提取出来与正在听到的信息相结合,帮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信息。长时记忆的信息保持可从1分钟以上直到终身,是一个人经验知识的宝库。对于译员来说,大脑储存的知识越多,经验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在口译时发挥出最佳的水平。在口译活动中,当言语链发布时,大脑会迅速激活长时记忆,提取以前存储的相关知识,并启动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对现场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充分理解言语所承载的意义,从而使交际有效地进行。

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环节。从运作程序层面来看,口译记忆与通常意义上的记忆概念相同,包括同样的记忆环节。其中,“识记”环节在口译中与译员的听辨、理解相对应;“保持”环节与译员对原语信息的贮存相对应;“回忆”或“再认”则与译语输出所做的准备工作相对应(鲍刚2005:161)。口译中术语的记忆类型比较特别,它既不同于即席交替传译中存在的短时/长时记忆,也不同于同声传译中的瞬时/短时记忆,更不完全等同于“外语单词”的长时记忆。术语的记忆属于介于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中期记忆”类型,它既不像短时记忆那样只持续短短1分钟左右,容易丧失;也不像长时记忆那样保持终身。术语的记忆具有强化突击性质,通常保持数天时间,以再认作为手段,较少依赖回忆。这种记忆在工作压力解除后,具有“遗忘”的特点,以便在持续接触各个行业专业术语时,为大脑腾出足够的空间贮存新的信息。

三、译员术语记忆调查结果分析

口译活动的本质在于实践,口译理论研究也应结合实践。在口译工作中,译员术语的记忆情况究竟如何?为此,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受试对象包括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及海外的三十名具有三年以上口译经验的译员。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方式为电话、网络(邮件、即时聊天软件)、面谈,共发放问卷30份,收回30份。

问卷对各项选择进行百分比统计后,结果如下:

从译员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译员将术语/专有名词和主题知识准备作为译前准备的重头戏,而多数译员更愿意将有限的时间用来进行术语准备,说明术语等值确立对口译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大部分译员每次准备的术语数量不确定,这主要与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情况、会议规模大小、以及熟悉程度相关,通常为50个左右。从记忆保持的时间来看,大部分译员只能保持在一周左右,转入长时记忆的只占少部分。这也说明术语强记的目的是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应付口译的术语翻译问题,没有必要永远保留“记住”的术语。结果显示,85%左右的译员会遗忘一半以上的强记的术语,遗忘率较高,说明译员在特定的工作压力下,术语的记忆保持得非常好,而工作压力一旦解除,这种超强的记忆能力便不复存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译员能以惊人的速度记忆新术语,接连完成不同题材的技术口译,而之后却很快将熟记的术语“遗忘”掉。

从贮存语义信息的提取来看,术语记忆使用再认作为主要手段,较少依赖回忆。调查显示,大部分译员会将术语与主题知识(thematic knowledge),其次为专业知识、语境、和背景结合起来记忆。目的是利用上述知识对术语进行提取,也即他们在译前便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与主题背景,在强记过程中这些知识与术语一起进入译员的记忆区域,并予以贮存。这表明,译员在实际工作时并不是呆板地回忆术语,而是已经在心理上预先演示过主题或专业性交际环境,是具有心理提示的再认手段,说明译员对源语讲话内容有所了解,熟悉会议讨论问题的基本原理和事件过程的重要性。

表一:译员术语记忆机制调查

在术语记忆方法上面,大部分译员都采取强记重点、略记其余的方式,只有少部分译员会强迫记下所有术语;译员主要根据词根、单词结构、意义进行记忆,反复抄写等机械性记忆法很少使用。这说明有重点地强记术语,并达到较高的熟练水平,能节约译员的时间和精力,提高效率。而未被重点记忆的术语,虽然以略记的方式进行了反复扫描,在具体语境的提示下也能得到再认,因此,有经验的译员都会选择这种方式。术语记忆的效果受到突发情况的影响最大,这也是译员应对技巧(coping tactics)的核心,即译员应该灵活处理现场各种问题,良好的心理准备也十分关键。

四、术语强记在口译教学中的运用

在术语准备训练方面,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术语的收集、准备、记忆和使用的过程及特点,将职业化译前准备和口译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而不是让学生机械性地记忆和使用术语。

1.布置口译任务

教师在布置口译之后,应告诉学生如何做好短期准备。首先了解任务的性质,是会议、谈判还是陪同等。然后进一步了解主题知识、行业知识、背景知识等;探讨的主要话题;发言人、听众及相关机构背景;预测发言人发言内容和听众提问等。如教师布置关于“节能环保”主题的口译任务,学生通过网络或其它途径,积极了解相关节能环保方面的主题和背景知识,并在网络上找平行文本。

2.术语收集

接受任务后,学生应开始相关术语的收集与记忆。如在“节能环保”的口译任务中,可让学生制作词汇表,列出节能环保方面词汇及机构名等,甚至相关套句和固定句型等。要求学生进行译前百科知识联想、译前语境浸入与建构、内容预测等活动。目的是让准备的术语一目了然,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记忆,减轻负担。术语收集包括教师提示和学生自我收集,像该次口译任务可能会涉及到的术语有 “酸雨”(acid rain)、“沙漠化”(desertification)、“盐碱化”(alkalization)、“石漠化”(stony deserts)、“坡耕地”(terraced farmland)、“江河源”(river sources)、“湿地”(wetlands)、“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二氧化硫排放”(sulphur dioxide emission)、“厄尔尼诺效应”(El-Nino effect)、“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 “页岩气勘查”(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hale gas)等,这些术语有的仅仅从汉语的字面上都难以理解,更别说很快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进行转换。专有名词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PRC)、“国土资源部”(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京都议定书”(The Kyoto Protocol)、“巴里路线图”(Bali Road Map)等,都需要找到对应的目的语表达方式。还包括一些四字格如“节能减排”、“耗能企业”、“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教师可让学生通过专业字典、行业术语手册找出目的语中的语义等值,同时利用网络或者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其深层次含义。

3.术语记忆

调查显示,有经验的译员不会像“背单词”一样对术语进行死记硬背,而是会将术语与主题知识、专业知识、语境、背景等结合起来记忆,因此,术语强记时理解性记忆的效果明显优于机械性记忆。译员要掌握大量理解的、消化的词汇,而不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空洞词汇(勒代雷1990:304)。因此,在术语记忆阶段,教师应强调学生不能只是记住了技术词汇,而应理解其技术上的真正意义。如“厄尔尼诺现象”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碳足迹”标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这个值越高空气污染越严重。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意义”记忆法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务必在了解术语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词根记忆法,迅速有效地记忆术语。目的是让学生在译前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与主题“背景知识”,并利用长时记忆主动激活与新信息有关的原有知识,在口译时即便一时想不起来术语的目的语表达方式,也能通过某些“背景”方面的提示性信息和语境的激活做出灵活处理。

4.口译实战

认知心理学的“加工水平说”认为,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王甦,汪安圣1992:129)。因此,学生对术语的加工水平越高记忆痕迹保持得越长久,只有经过充分的术语准备和术语强记,学生在进入口译实战阶段时方能得心应手了。如相关段落中句子的口译:“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治理,严格保护江河源、湿地、湖泊等重要生态功能区。”译为:“We will strengthen grassl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vigorously carry out afforestation;make progress in dealing with desertification and stony deserts and in improving terraced farmland;and strictly protect river sources,wetlands,lakes,and other priority functional ecological zones.”虽然句子中一下出现了多个术语,但学生也能将此句顺利译出。

口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能够迅速适应不同的语言工作环境,完成不同主题的口译任务,掌握听辨、记忆、笔记、表达等综合技能的训练有素的译员,而不是只善于使用“套语”、短语、句型的拘泥于语言外在特征的双语学员。通过对术语强记的记忆机制的了解,对不同行业术语的收集与使用,学生们不断在实践中领悟要领,既意识到了做好译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也亲身体验到了成功口译的背后是大量艰辛紧张的准备工作。

鲍刚 (2005).口译理论基础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车文博 (1986).心理学原理 [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塞莱斯科维奇,D.M.勒代雷 (1990).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 [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塞莱斯科维奇,D.M.勒代雷 (2007).口译训练指南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王甦,汪安圣 (1992).认知心理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吉良 (2003).论译员的口译准备工作 [J].中国科技翻译 (3)。

猜你喜欢

短时记忆译员口译
基于非稳态调和分析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河口潮位短期预报混合模型
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动力电池剩余容量预测方法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短时记忆理论的影响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